龔智華 楊鴻志
“運動熱潮”不知不覺當中就成為了人們口口交談的內容,運動能夠強身健體、能夠起著增強體質的重要作用,于是人們就對運動產生了極大的迷戀。晨間跑步、夜跑、各類極限運動等熱衷人士在不斷增加,甚至有的人制定出運動計劃,這都無可厚非,但是近年來不少人出現不運動就不自在,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情況。于是,在各類強迫癥大軍中又新增一員:運動強迫癥。不知道喜歡運動的你們是否已經悄悄被運動強迫癥盯上了呢?不妨跟隨小編的筆觸去感受一下運動強迫癥到底是怎么回事。
1.運動強迫癥是這樣的
“外面霧霾很嚴重誒,要不今天還是不要出去運動了吧,很傷害身體的,少運動一天應該不會影響什么的?!奔胰硕荚谀抢飫褡?,但是小林似乎被下了咒一般,毅然決然的戴上口罩,如往常一般機械式的前往戶外進行運動,拉伸、跳躍、跑步等,完成一系列運動之后,又打道回府。據小林自己描述:“運動對于我來說就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如果我一天沒有運動就感覺整個人被抽空,特別沒精神,就像抽煙的人突然不被抽煙一樣,特別不舒服,做其他事的時候也感覺少了點什么?!边\動本來的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像這樣的“上癮”情況就不屬于正常范疇了,更像是自己強行強迫自己,非要完成某事一樣,多少有點“病態(tài)”的行為。
2.運動強迫癥有何表現?
人們印象中的強迫癥好像是:總是懷疑自己手沒洗干凈,反復搓洗,或者懷疑自己沒把門窗關好,需要反復確認門窗是否關好,關好了還會返回又查看一遍等。
強迫癥全稱“強迫性神經癥”,將其定義為不能以主觀意志所克制,反復出現的觀念、意向和行為特征等。該疾病主要表現出來的特點為:患者經常性出現某種觀念,能夠回憶某種體驗,強迫自己反復作出某種行為。而運動強迫癥則是指患者將這種強迫意識落實到運動方面。心理咨詢師表示:患上運動強迫癥的人群往往會瘋狂的鍛煉身體,消耗體內的熱量,但他們不是為了追求身體健康,而是為了尋求一種自我控制的心理感受,他們將運動作為是一種自律的表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指運動量大就是運動強迫癥,他們更主要是存在心理沖突,心理可能是不愿意去運動的,但是會強迫自己運動,甚至會出現部分人對自我要求很高,如果沒有運動就會出現愧疚和悲傷感。
部分運動強迫癥患者還會在朋友圈不停地曬出自己的運動照、打卡圖等,似乎覺得這樣就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感覺,心理上仿佛就能得到滿足。突然的脫離,更是容易令患者出現強迫自己運動的情況,堅持鍛煉是好事,但是如果過度了就會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需要及時予以糾正。
3.患上運動強迫癥該如何做?
由于運動強迫癥和堅持運動很難界定,所以如果運動人士由于少做運動就產生愧疚心理,則就應該懷疑自己是否患上了運動強迫癥。很多運動強迫癥患者不主動就醫(yī),認為自身大劑量的運動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區(qū)別于其他人群的,似乎這是一種優(yōu)越感的體現,但實際上是如果不加以治療,極有可能會因為癥狀的不斷加重,引發(fā)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外傷疾病等。部分嚴重的患者則需要進行心理咨詢或者服用抗抑郁藥物等加以治療。
4.如何科學認識運動?
運動本身沒有錯,為了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需要根據自身的體質、健康需求制定出適合自己的運動健身計劃,但不宜過度,因為如果沉迷于運動當中,正所謂物極必反,反而是危害自身的身體健康。
4.1結合天氣和季節(jié)變化進行運動
風里雨里我也要堅持運動,運動的人最迷人等等,運動強迫癥多少都受到此類內在心理因素的夸張渲染。部分人不論風吹雨打,堅持日日運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現寒霜、大雪、霧霾等天氣,則不宜進行體育活動??梢赃x擇戶內運動,只要達到放松和愉悅的目的,就基本完成運動目標了,如仰臥起坐、戶內瑜伽等。
4.2結合自身的體質,制定運動計劃
人們的體質都是有所差別的,有的人體質虛弱,根本不適合運動,如果堅持運動反而是傷精耗神,有的人體內能量比較足,則可能需要更多的參與體育鍛煉,消耗自身的能量等。如精力旺盛的人,他們可能適應比較高強度的運動,如舉重、長跑,體質較為虛弱的人則適應比較溫和的運動,如慢跑、散步、太極拳等。運動時間盡量以周為單位,如每周運動時間控制在15--20小時為宜,如果身體不適可以少運動,身體狀態(tài)好可以多運動。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群,也可以咨詢專業(yè)的健身人士,為其制定出良好的運動方案等。
4.3看心率進行運動
不同人運動時,心率跳動會有所差異。所以,如果運動期間由于心跳過快,則需要減慢運動速度,或者停止運動等。建議運動時以心率的快慢作為參考依據,現今心率手表等電子產品也可以購買使用。
5.結論
運動是好事,合理適度運動也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人們可以通過運動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等。正是由于運動存在諸多好處,運動群體更是一波跟著一波,但是一批運動狂人也是令人頭痛的,因為他們不幸成為了運動強迫癥患者。運動強迫癥會出現反復不斷的運動,即使身體明顯不適,他們還是會運動,仿佛自己是個運動機器一樣,甚至會由于不運動出現愧疚心理等,不僅危害自身健康,也令其家人朋友擔憂其狀態(tài)變化。因此,我們要客觀的認識運動。
作者簡介;龔智華;性別:女;民族:漢族;學歷:本科;目前職稱和職務:副主任護師、康復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精神病相關護理、精神病患者康復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