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琴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教師對教學方式也做出了調(diào)整。向讀學寫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主要論述了小學語文向讀學寫的問題,進而提出具體的教學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向讀學寫;寫作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倡向讀學寫的實踐,通過開展專題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讀寫實踐,小學語文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會課文中基本的表達方法,同時也應當解決寫作質(zhì)量不高這一問題,通過將向讀學寫進行整合能夠推動教學實踐的開展,使課堂教學更加具備實效性。
一、小學語文向讀學寫存在的問題
在語文向讀學寫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提倡遵循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師應將聽、說、讀、寫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寫作訓練在課堂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學生從思考到寫作的時間十分緊張,往往只有五分鐘,因此,很多學生無法進行深度思考,也就出現(xiàn)了隨意應付的問題。教師在點評的過程中,只是隨意抽幾名學生的寫作開展點評。這種教學方式阻礙到教學效果的提升,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沒有幫助[1]。
二、小學語文向讀學寫教學路徑
(一)強化仿寫訓練
在小學語文向讀學寫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遵照大綱來開展。也就表明,在向讀學寫教學中學生需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路,并在閱讀過程中達到提升寫作能力的目的。對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當遵循深入淺出的原則,在理解課文表達內(nèi)容的同時,讓學生加強對課文內(nèi)容的模仿。例如,作者在文中能夠充分運用比喻的手法展現(xiàn)出整體的效果,對此,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學習比喻手法的運用,模仿運用比喻來增強表達效果,這樣可以進一步讓學生靈活應用寫作手法,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通常情況下,仿寫是學生寫作的基礎,在經(jīng)典的文章中會包含很多內(nèi)容值得學生學習。在仿寫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進一步對文章的字詞進行推敲,學習表達技巧,豐富寫作能力,創(chuàng)造出具有價值的作品,為后續(xù)寫作奠定基礎,推動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2]。
(二)強化讀后感悟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讀后感的培養(yǎng)和積累,即指導學生在閱讀文章過后能夠記錄下自己所讀所想的內(nèi)容,從而展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學生通過寫作讀后感可以強化對課文的理解,從內(nèi)心深處了解作者寫作意圖,而不是從表面獲得問題答案。在學習一篇課文的過程中,雖然很多學生能夠了解該課文的內(nèi)涵,但對文章的理解可能浮于表面,無法對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指導。對此,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后完成一篇讀后感,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課文相結合,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從內(nèi)心上接受思想熏陶。
(三)多文本寫作
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材分成若干個單元,各個單元都會設置不同的主題,各個單元的課文圍繞主題的選材不盡相同。因此在實際讀寫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寫作和閱讀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雖然是根據(jù)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編寫的,但是,同一年齡層次的學生認知水平仍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局限,如文章長短、內(nèi)容的深淺。如果學生未能充分學到相關知識,其寫作水平也很難得到相應的提升,從而影響讀寫結合、向讀學寫順利地開展。所謂“工夫在詩外”,教師在完成課內(nèi)教學任務之后,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很有必要,如向學生推薦優(yōu)秀兒童作品、經(jīng)典名著等。教師在向讀學寫教學的實踐中,需要充分認識到課內(nèi)教學和課外教學的差異,合理安排讀寫訓練。在讀寫訓練中,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每個單元的主題,圍繞主題深化學習,幫助學生在后續(xù)寫作中從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展開聯(lián)想,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教師在寫作教學時還應善于從解讀教材出發(fā),指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學會教材中運用的寫作技巧。當教師圍繞相關主題布置寫作任務時,學生就能夠輕松應對了。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將向讀學寫進行整合能夠為語文教學注入活力,使得小學語文寫作訓練教學能夠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展開,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實現(xiàn)語文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黃淑梅.關注情景交融 引導向讀學寫:六年級語文下冊《那個星期天》教學策略探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9):46-48.
[2]奚文燕.善解文本密碼 ?巧習言語表達:以《石榴》為例談“向讀學寫”[J].課外語文,2019(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