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上?!?0分鐘體育生活圈”建設對市民體育參與影響的實證研究

      2021-07-29 09:55:52王健清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21年8期
      關鍵詞:生活圈市民社區(qū)

      王健清,劉 兵

      (1.上海體育學院休閑學院上海200438;2.上海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200444)

      1 問題的提出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目標是可持續(xù)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保證群眾可持續(xù)地參與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近年來,上海市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上采取了多種措施,以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為目標,促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可持續(xù)性。如“上海市全民健身300指數”采取環(huán)比年度數據,動態(tài)考察上海市在健身環(huán)境、群眾參與和體質健康上的變化,取得較好的社會反響。當然,效果本身并不只是一個數值,重要的是透過該數值,發(fā)現公共體育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以此提出服務水平提升的策略。2012年上海市提出的“30分鐘體育生活圈”(以下簡稱“體育生活圈”)是指“按時間特性,市民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日常體育生活時間;按空間特性,中心城區(qū)市民步行30 min約2 800~3 000 m的日常體育生活距離(郊區(qū)騎行30 min約8 000~10 000 m);按地理學特性,市民在日常生活的社區(qū)30 min內可以抵達一個小型體育中心為基本范圍”[1],旨在從時間、空間和設施上滿足市民體育參與需求。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規(guī)劃“體育生活圈”建設的重點任務是提升上海市民的參與度與滿意度。參與度既包括上海市民對打造“體育生活圈”的肯定態(tài)度,也包含市民實際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滿意度則是指市民實際參與體育鍛煉后的感受及影響他人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特征。

      “體育生活圈”運行以來,市民對“體育生活圈”的認知情況如何?其與體育參與和滿意情況是否有效形成了因果關系?“體育生活圈”的建立,有沒有或能不能引導市民的體育參與?市民如何看待“體育生活圈”?社區(qū)體育設施數量的增加和空間的拓展能不能促進市民的體育參與?“體育生活圈”建設是否提升了市民體育參與的滿意度?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說明這種做法不僅在形式上得到了認同,同時在效果上也獲得了肯定,對其他省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及體育服務水平的提高均具有參考效應。為此,本文對上海市最早開展“體育生活圈”試點的徐匯、普陀、楊浦、靜安、嘉定、松江等6個區(qū)的居民展開調查,論證“體育生活圈”對市民體育參與的影響與作用。

      2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認知心理學認為,認知對態(tài)度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個體態(tài)度是在對外界事物不斷認識、加工和判斷的過程中形成的,同時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有正確的行動,并產生行動的反應[2]。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體育作為市民生活方式結構升級的“推進器”,已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近年來,上海市在社區(qū)培育了多元體育發(fā)展模式:在場地建設上,大力興建百姓健身房、百姓游泳館、百姓健身步道等;組織上,成立了社區(qū)體育俱樂部、社區(qū)體育協會、體育社團等;活動形式上,結合社區(qū)人員結構和民風民俗特點,開展適合地域特征的社區(qū)體育活動,幫助市民提高體育認知,優(yōu)化生活方式。這些內容為“體育生活圈”的建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當前城市社區(qū)體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社區(qū)體育研究成果豐富,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1)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的目標以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問題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學者們開始集中探討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概念與內容[3-5]。黨的十七大以后,政府進一步明確了應將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此時,學者們開始聚焦大眾體育強國特征[6]、世界體育強國的大眾體育如何開展[7-8]等。這些與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相關的內容開始引起學者們的廣泛興趣。黨的十八大報告又提出了要“加快建立政府主導、覆蓋全民、可持續(xù)的公共服務體系”,這一論斷表明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與其他領域一樣,不僅存在落實的迫切性,而且要保證可持續(xù)性。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公共服務水平要不斷提高,從體系建設到水平提升是一個從量到質的飛躍。關于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研究開始走向深入,研究熱點集中在:公共體育服務應由誰來供給,即供給主體的探討[9-10];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指標的構成,即體系的構成內容與評價機制[11-12];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投入問題,即完全由政府托管投入,還是由政府、社會與企業(yè)多元投入[13];公共體育服務的均衡與平等問題,即如何根據經濟發(fā)展水平最大程度地覆蓋全民[14-15];公共體育服務如何提升水平和質量。

      (2)城市社區(qū)體育組織建設。組織建設一直是社會體育研究的熱點,因為體育組織是體育管理工作的載體,對實現體育發(fā)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4年前,全國城市社區(qū)體育工作基本由街道辦事處或社區(qū)居委會主管,如上海市城區(qū)主要由街道辦事處中的社會發(fā)展科統(tǒng)管,郊區(qū)、縣由文化廣播站統(tǒng)管。2004年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社區(qū)體育健身俱樂部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部分省市有關單位開展創(chuàng)建社區(qū)體育健身俱樂部的試點工作?!斗桨浮冯m然規(guī)定社區(qū)體育俱樂部隸屬街道辦事處或居委會,但把體育從社區(qū)綜合事務中剝離開來,形成了獨立的運行單位,對社區(qū)體育發(fā)展具有里程碑意義。隨后,關于社區(qū)體育俱樂部在人才、資金、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內容不斷增多[16-17]。伴隨經濟發(fā)展、人口流動加快,上海市的社區(qū)體育組織形式開始走向多元,形成了體育俱樂部、體育協會、體育團隊等體育組織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秉h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基層社會組織建設的重要性。有學者[18]認為,當前社會體育組織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研究的熱點也主要集中在政社管理矛盾、權責關系、社會體育組織的身份識別、組織作用評價等。

      (3)社區(qū)體育活動開展形式。社區(qū)體育活動開展形式既包括體育活動內容,也包括組織形式和場地設施功能。學者們[19]針對社區(qū)體育活動的開展研究大多圍繞市民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體育興趣、體育消費觀,探討如何開展社區(qū)體育賽事、體育表演、社區(qū)體育講壇、體育信息傳播,研討促進市民體育參與和改善體質的措施。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城市社區(qū)體育功能配套矛盾日益凸顯,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能力、水平與市民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社區(qū)體育服務缺乏創(chuàng)新。在提升城市社區(qū)市民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和效果方面,現有研究至少存在以下兩方面不足:①從社區(qū)體育服務的供給看,由誰供給、怎樣供給、供給什么,仍處在矛盾中,學者們對此進行了激烈的探討,操作層面還缺乏有效的措施;②從需求者的視角看,社區(qū)體育服務的供給能否得到認知,社區(qū)市民能否形成積極的體育態(tài)度,社區(qū)市民體育參與的行為與效果如何,多數研究并未揭示其中的內在關系,多停留在對表面數據的分析。

      建設“體育生活圈”的指導思想是“開展身邊的體育、生活的體育和民生的體育”。這種指導思想有沒有在現實中得到貫徹,“體育生活圈”的建設有沒有引起市民的共鳴,有沒有實現市民體育參與的便捷化和取得應有的效果,論證這些問題將有助于優(yōu)化城市社區(qū)體育規(guī)劃,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同時能夠為“體育生活圈”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依據。

      行為主義認為,人的行為都是通過一定的學習而獲得的,并通過學習又可以對一定的行為進行修正和改變。無論對政府還是對市民而言,“體育生活圈”建設本身都是一個學習、發(fā)展和調適的過程。謝弗[20]認為,社會認知是人們關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維、情感動機和行為的認知加工。隨著體育與健康的融合發(fā)展,從“都市體育圈”到“體育生活圈”建設,上海市民對體育生活化的認知愈加強烈,由體育認知到健身素養(yǎng)的改善,并積極投入體育參與,是認知行為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為了滿足這一過程,上海市提出“政府、社會、市場”三輪驅動,改善體育服務供給,增強市民體育參與的獲得感和滿意感。按照班杜拉提出的社會認知理論,影響行為發(fā)展的3個因素為個人因素、行為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绑w育生活圈”建設就是要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強化市民對體育參與的認知,政府依據社會發(fā)展的變化與要求,把體育發(fā)展的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進行整合。

      依據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的因果邏輯關系,本文提出以下假設:①市民對“體育生活圈”含義的認知及了解情況對市民體育參與行為和參與滿意度分別產生了積極正向的影響;②場地設施及功能改善對市民體育參與行為和參與滿意度分別產生了積極正向的影響;③市民態(tài)度對市民體育參與行為和參與滿意度分別產生了積極正向的影響;④市民體育參與行為對參與效果的滿意情況產生了積極正向的影響。如果上述假設均能夠得到驗證,則“體育生活圈”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廣。

      依據班杜拉社會認知模型,在來自上海市體育局群體處、上海市體育局社會體育中心、上海市體育總會、上海市楊浦區(qū)殷行街道、上海體育院校等單位的7位專家的共同協商下形成自編調查問卷,專家都參與過“體育生活圈”的設計與建設,專家評定的問卷總體效度達到87.3%。問卷設計內容簡單、易填、節(jié)省時間,同時又符合“體育生活圈”建設的實際情況。問卷共分為2個部分:第1部分是背景資料,涉及調查對象的人口統(tǒng)計學基本情況;第2部分為問卷正式內容,共涉及5個方面12個指標,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進行程度判斷。

      3 研究設計與方法

      3.1 樣本選擇

      調查樣本來自上海市徐匯區(qū)田林社區(qū)、普陀區(qū)宜川社區(qū)、楊浦區(qū)殷行社區(qū)、靜安區(qū)江寧社區(qū)、嘉定區(qū)江橋社區(qū)、松江區(qū)泗涇社區(qū)等6個街道社區(qū)。全部812份有效問卷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顯示:男性329人(占40.5%),女性483人(占59.5%);18歲以下11人(占1.4%),18~29歲167人(占20.6%),30~39歲103人(占12.7%),40~49歲86人(占10.6%),50~59歲112人(占13.8%),60歲及以上317人(占39.0%),未填年齡信息16人(占1.9%);小學及以下學歷11人(占1.4%),初中學歷23人(占2.8%),高中(含中專)學歷135人(占16.6%),大學(含大專)學歷567人(占69.8%),研究生及以上學歷47人(占5.8%),未填信息29人(占3.6%)。

      3.2 調查過程

      調查分為預調查和正式調查,預調查的目的是檢驗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為正式調查做準備。2017年3月在上海市楊浦區(qū)殷行社區(qū)的國和一村、國和二村及長海二村小區(qū)進行預調查,預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107份,剔除無效問卷11份,有效回收率為80.0%。對預調查回收有效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測,問卷總體Cronbach'sα信度為0.877,問卷總體信度較高。然后分別對認知、態(tài)度、設施與功能、體育參與和結果滿意5個部分進行信度檢測,認知α=0.786,態(tài)度α=0.886,設施與功能α=0.892,體育參與α=0.893,結果滿意α=0.869。正式調查于2017年6月在上述6個社區(qū)同時展開,在各社區(qū)分別發(fā)放問卷150份,合計發(fā)放900份,發(fā)放地點在社區(qū)體育中心、健身步道、社區(qū)公園等“體育生活圈”場所,發(fā)放對象為體育參與者。調查歷時半個月,共回收問卷871份,回收率達96.8%,其中有效問卷812份,有效回收率達90.2%。對所有問卷進行編碼和輸入,測得正式調查問卷Cronbach'sα總體信度為0.810,信度較高[21]。問卷所包含5個部分正式調查的信度分別為:認知α=0.768,態(tài)度α=0.831,設施與功能α=0.803,體育參與α=0.826,結果滿意α=0.829。

      3.3 統(tǒng)計方法和分析思路

      首先利用SPSS 21.0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然后采用AMOS 21.0對“體育生活圈”影響社區(qū)市民體育參與的態(tài)度與行為構成指標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最后對“體育生活圈”影響社區(qū)市民態(tài)度、體育參與行為和參與滿意感的結構模型進行路徑分析,探索其中因果關系是否成立,以此判斷“體育生活圈”建設的效果。

      3.4 調查指標的定義

      正式調查指標共分為5個方面12個具體指標,各指標操作性定義見表1。

      表1 調研指標的變量及操作性定義Table 1 Variables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of research indicators

      4 結果與分析

      4.1 研究結果

      4.1.1 “體育生活圈”影響社區(qū)市民體育參與態(tài)度與行為構成指標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適用性檢驗顯示KMO值為0.701,說明“體育生活圈”影響市民參與的態(tài)度與行為構成指標之間存在相關性,樣本數據總體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運用主成分分析的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迭代,旋轉在經過5次迭代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形成的5個因子可解釋的總方差達到72.76%,說明5個因子可以較好地解釋“體育生活圈”對社區(qū)市民體育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如表2所示。

      4.1.2 “體育生活圈”驗證性模型各項擬合度指標

      按照預設模式,對因子模型進行擬合度檢測(表3)。從擬合度指標來看,預設模式達到理想模型,其中χ2為31.68,自由度(df)為44,比較適合度指數(CFI)為0.91,擬合優(yōu)度指數(GFI)為0.96,標準擬合指數(NFI)為0.93。上述3個擬合度指數值越接近1,說明模型越合理。平均平方誤差的平方根(RMSEA)為0.02,該值小于0.05,說明模型比較理想。P=0.72>0.05,說明模型數據的擬合度較好[22]。從上述調研指標模型擬合度各項指數看,調研指標的選取和調研過程符合要求。

      表2 “體育生活圈”影響市民體育參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旋轉成分矩陣a)Table 2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30-minute Sports Life Circle"affecting residents'sports participation(rotation component matrixa)

      4.1.3 “體育生活圈”模型各變量間未標準化回歸系數與路徑關系

      從研究模型變量間未標準化回歸路徑系數(表4)可以發(fā)現,總體上潛在變量間的路徑關系均呈現積極正面的影響。特別是市民體育參與行為已經為他們帶來了參與的滿意感,兩者之間表現出高度顯著相關性,說明“體育生活圈”建設取得了成效。另外,“體育生活圈”的認知結果也積極影響了市民體育參與的行為以及所獲得的滿意感,對“體育生活圈”構建的態(tài)度同樣積極影響市民體育參與的行為。同時,從路徑關系上也可看出,市民對“體育生活圈”構建的態(tài)度并未提升其體育參與的滿意感,路徑關系不顯著,“體育生活圈”設施功能對參與的滿意感產生顯著影響,卻未對體育參與的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

      表3 “體育生活圈”模型驗證各項擬合度指標Table 3 "30-minutes Sports Life Circle"model to verify the various fitting indexes

      在觀察變量與潛在變量間未標準化回歸系數上,研究發(fā)現所有觀察變量均與所在的潛在變量呈積極有效的正向關系。在“體育生活圈”認知變量上,對“體育生活圈”目的認識重于對概念和意義的認識;在“體育生活圈”態(tài)度變量上,市民對“得到實惠”的選擇顯著高于“贊成”和“徒有虛名”;在“體育生活圈”設施功能上,對設施豐富程度的肯定高于對功能的肯定;在“體育參與行為”變量上,由社區(qū)體育環(huán)境改善推動的自我參與高于參與人數的增多;在“體育參與的滿意感”變量上,對社區(qū)體育健身環(huán)境的珍惜與推薦家人共同參與體育鍛煉表現出了同等重要的感受程度。

      在標準化路徑回歸系數中,“體育生活圈”設施與功能的建設對市民體育行為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影響,但并不正向(t=-2.12,P<0.05),說明市民認為體育設施與功能建設對體育健身行為產生了積極影響,但這些設施和功能對市民的體育參與行為尚未發(fā)揮出應有的效應。市民對“體育生活圈”的認知對市民體育參與行為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t=4.20,P<0.001),說明如果市民充分認知了“體育生活圈”建設的概念、目的和意義,感受到政府實事工程所創(chuàng)造的條件,市民的體育參與行為將會得到改善。市民對“體育生活圈”的態(tài)度對體育參與行為產生了積極正向的影響(t=3.91,P<0.001),說明市民對“體育生活圈”建設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這種態(tài)度也直接促進了市民體育行為的產生,具有積極的效應。另外,“體育生活圈”設施與功能的建設對市民體育參與的滿意感具有積極正向的影響(t=2.45,P<0.05),說明“體育生活圈”的設施與功能符合市民的參與需求。市民“體育生活圈”認知對體育參與的滿意感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t=6.08,P<0.001),說明市民一旦認知了“體育生活圈”建設的目的意義,滿意度會大大提升,政府實事工程便能發(fā)揮效應。市民“體育生活圈”的態(tài)度對市民體育參與的滿意感未產生影響(t=-1.82,P=0.07),說明滿意的本身相對于體育行為而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另外,市民的“體育參與行為”與他們“參與的滿意感”形成了積極的正向關系(t=10.30,P<0.001),說明市民在融入“體育生活圈”的體育參與中,伴隨體育行為的變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增強。

      表4 研究模型變量間未標準化回歸系數Table 4 Unstandardized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model variables

      在針對上述5個方面的7條路徑假設中,有5條路徑得到了驗證(圖1)。然而,調研對象認為場地設施功能的完善能夠積極促進市民的體育參與行為,目前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外,市民對“體育生活圈”形成的態(tài)度并不會積極正向地影響市民參與的滿意感,這一點需要政府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市民把體育態(tài)度變成現實的體育參與。

      4.2 分析與討論

      從發(fā)展目標看,提供有保障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是建立“體育生活圈”的根本目的,如果把這種根本性的目的落實到市民,體現的就是體育參與權利的公平與便捷。管理心理學認為,對目的的正確理解有助于喚起積極的行動。2013年初,“體育生活圈”(2018年開始逐步在各區(qū)貫徹和實施《上海15分鐘社區(qū)生活圈規(guī)劃導則》,將30分鐘體育生活圈變化為15分鐘體育生活圈)建設寫進了當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電視、報紙和網絡向廣大市民積極宣傳“體育生活圈”建設的目的。試點區(qū)結合本區(qū)人口特點,因地制宜,從時間、空間和政府職能的變革上紛紛謀劃“體育生活圈”建設內容,把原先非體育用途的樓宇、綠地、公園、景觀帶、會堂、辦公室等區(qū)域通過創(chuàng)新設計,融入體育元素,大大拓展了市民體育參與的空間,延長了體育參與時間。同時,政府體育主管部門會同企業(yè)、專業(yè)體育服務機構、高等院校等社會力量共同建設“體育生活圈”,體現了公共體育服務的“公共性”特征。

      圖1 “體育生活圈”模型構建路徑關系Figure 1 Path diagram of the"30-minute Sports Life Circle"model construction

      本文調查結果顯示,“體育生活圈”建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使得因為體育環(huán)境的變化市民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并通過體育參與獲得了充分的滿意感。這說明“體育生活圈”的建設內容符合不同層次居民體育參與的需求,體現出體育參與的差異性。如上海市松江區(qū)舉辦的首屆村級運動會,把各種農耕活動設計為比賽項目,吸引上千農民踴躍參與,農民在體育參與過程中得到極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再如上海市嘉定區(qū)安亭鎮(zhèn)成立了首個“上海市農民跳繩運動基地”,引進體育院校專業(yè)的跳繩教練員,指導農民開展花式跳繩。目前很多農民都把跳繩當作每天的“必修課”,不僅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同時豐富了業(yè)余生活。調研數據顯示,市民十分珍惜由“體育生活圈”帶來的體育參與環(huán)境變化。

      如圖1所示,市民對“體育生活圈”的認知積極推動了體育參與行為并提升了滿意感,說明認知在主導體育參與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證明伴隨上海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健身與健康的融合得到了市民的高度重視。有學者[23-24]指出,部分省市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上不重視與市民的交流與溝通,把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當作硬性任務來完成,這種脫離以人為本的體系建設目的,最終成為一種形象工程,效果自然不好。上海市在“體育生活圈”建設上,成功創(chuàng)造出一批貼近市民的健康詞語,如“健康銀行”“健康里程”“健康財富”“365百姓健身服務站”“體育活動菜單”“綠色有氧基地”等,這些詞語豐富了“體育生活圈”的內容,提高了市民體育參與的認知效果。例如,從2016年啟動的“上海市民體育大聯賽”運動項目社會征集活動開始,市民在積極推薦項目的同時,也強化了體育參與認知,使體育大聯賽更貼近市民的需求。在市民對“體育生活圈”建設的態(tài)度上,從體育參與中得到實惠是這種態(tài)度的基本反映,而這種實惠又與體育場地設施的完善呈現緊密的關系[25],路徑系數表達了這種態(tài)度的構成及其與體育參與行為的因果關系。但是,現有研究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場地設施數量和功能的提升并不直接導致人們體育參與行為的改善,需要通過態(tài)度的變化,才能促進體育參與行為的產生。這一點要引起重視,當投入沒有轉化成實際的體育參與時,投入就會變成一種浪費。同時,對“體育生活圈”所形成的態(tài)度本身也無法引起滿意感,需要通過實質性的參與和體驗才能體會參與滿意感。

      總體而言,從參與市民的視角看,“體育生活圈”建設改善了體育民生,注重市民體育參與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市民通過一系列的體育參與活動獲得了體育參與的滿足感,反映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滿足了不同層次、背景市民的體育參與需求,對后續(xù)“體育生活圈”建設以及其他省市公共體育服務的優(yōu)化均有較好的借鑒作用。

      5 結論

      (1)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形式多樣,作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市“體育生活圈”彰顯了服務特色,營造出了符合國際化大都市特點的社區(qū)體育發(fā)展新模式,并滿足不同層次背景市民的多元體育需求。

      (2)體育場地設施、功能改善與市民對“體育生活圈”建設的態(tài)度息息相關,但場地設施與功能改善的本身并不直接導致市民體育參與行為的產生。同理,市民對“體育生活圈”建設的態(tài)度也無法直接產生體育參與滿意感。本文發(fā)現有5條路徑關系呈現顯著的因果關系:①市民通過體育參與獲得了參與的滿意感;②市民對構建“體育生活圈”的充分認知與體育參與行為之間存在積極正向的因果關系;③市民認知結果與參與滿足感之間存在積極正向的因果關系;④市民對“體育生活圈”建設的態(tài)度是產生體育參與行為的重要原因;⑤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市民對“體育生活圈”建設態(tài)度存在較高的依存性。

      作者貢獻聲明:

      王健清:設計論文框架,采集資料,統(tǒng)計數據,撰寫論文;

      劉 兵:提出論文選題,核實數據,修改論文。

      猜你喜歡
      生活圈市民社區(qū)
      一段從“幼兒生活圈”開始的特別時光——淺談促進小班幼兒開學適應的共育策略
      幼兒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區(qū)生活圈劃分研究
      社區(qū)大作戰(zhàn)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廣州周邊:價格洼地!“一小時”生活圈 7字頭置業(yè)廣州后花園
      房地產導刊(2020年6期)2020-07-25 01:31:22
      3D打印社區(qū)
      在社區(qū)推行“互助式”治理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話劇的盛會·市民的節(jié)日
      影劇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設(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當動物走進人類的生活圈
      惠来县| 渝中区| 大埔县| 北票市| 唐河县| 曲周县| 湖口县| 读书| 定襄县| 太湖县| 仲巴县| 霍林郭勒市| 灵川县| 乐安县| 那曲县| 城市| 泰兴市| 京山县| 九寨沟县| 织金县| 荔波县| 平昌县| 黎平县| 石棉县| 广南县| 田东县| 屯昌县| 五华县| 葵青区| 旺苍县| 梁平县| 邳州市| 深州市| 永寿县| 恩施市| 高淳县| 平远县| 北川| 海丰县| 苍南县|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