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楊絳晚年寫了一批隨筆,以《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為代表,藝術(shù)性不如她寫于20世紀80年代的敘事散文,但其價值偏于思想性的一面。從她的這批隨筆可以看出她受基督教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影響都較深。但是她筆下的“上帝”不能簡單理解為基督教的上帝,而是她對于傳統(tǒng)、人性、文化等信念感的一種抽象表達,內(nèi)核更接近于“五四”京派的人道主義思想。
關(guān)鍵詞:楊絳 基督教 佛教 儒家 人道主義
楊絳曾在京派刊物上發(fā)表過作品,受到過林徽因、李健吾等京派作家的提攜、肯定;在她的散文中,也可以看到京派作家共有的一些特質(zhì),如駁雜的知識背景、洗練的語言、通達的見解與深刻的思想等。相較而言,前幾方面已為不少研究者論及,就“思想性”這一點來說,被注意得似乎不夠。筆者曾在《異聲、變奏與對話——論京派散文家的人道主義觀》一文中詳細探討過不同時期京派作家的思想性問題,其中涉及楊絳晚年的一些創(chuàng)作,而未進一步展開。楊絳在她寫于晚年的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里集中探討了人的信念、信仰等問題,厘清她所談論的“信仰”的內(nèi)涵,或能更清晰地看到她延續(xù)“五四”京派而來的價值傾向與思想底色。
一
在這部散文集里,楊絳反復提及她自己的信仰問題。在和一位學者的通信中,楊絳曾明確表示:“我不是教徒,也不是無神論者,我信奉上帝。”既然楊絳說自己并非“教徒”,她的“信奉上帝”一說就須慎重對待了。
研究者在談論楊絳的信仰問題時,出入也較大。如有的論者認為她信仰佛教,有的認為她信仰基督教,有的則泛泛而談她有宗教情懷。要厘清這個問題,還得看楊絳具體寫了什么。在《人生的價值》一文中,楊絳探討了各種宗教對于人生的觀點。如她談基督教認為人生一世,是為了凈化靈魂,升入天堂;佛教則是為了修煉以擺脫輪回……概言之,在各種宗教關(guān)于人生的說法中,此世是為了“彼岸”而做準備的。在這一點上,楊絳有不同想法:“各種宗教的各種說法,我都不甚理解。不過,我尊重一切宗教。但宗教講的是來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來世的事。我只求知道,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一輩子,能有什么價值?!睏罱{顯然是一個“此在”人間的關(guān)注者,而不是一個注目彼岸的超驗主義者。
但是楊絳又談靈魂。在她筆下,“靈魂”毋寧是“精神”本身,而“精神”又是超越生死的。楊絳說:“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佛家愛說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惟獨對信心肯定又肯定……”這段話其實應該反著讀:正因為希望人生是有價值的,故而才希望靈魂不滅。假如靈魂與肉體同歸虛無,人生的一切努力就真的付諸流水、付諸虛妄了。
對信仰問題進行如此密集的思考,在楊絳筆下是第一次出現(xiàn)。或許人在生命迫近終了之時,信仰才會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楊絳寫出《走到人生邊上》這部散文集,已是九十六歲高齡,自己一生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的價值、意義所在,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暮年的楊絳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一生所為,終而得出“靈魂是否不滅,可以是問題;而活著的人都有生命或靈魂,是不成問題的”這樣很明確的結(jié)論。
二
有關(guān)楊絳與基督教的關(guān)聯(lián)屢被一些論者提及,相關(guān)“證據(jù)”似乎也最多。比如她曾在上海啟明學校讀書,啟明是洋學堂,教師都是修女;楊絳的大姐篤信基督教,楊絳從大姐那里讀過《舊約全書》;楊絳就讀的東吳大學也是當時有名的教會大學;而楊絳更曾直言,她童年最感親近的人,除了親人,便是那位勞神父……結(jié)合她對劉梅竹的回答,稱自己“信奉上帝”,就又增加了幾分可信度。在《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楊絳也談到了耶穌和上帝——“耶穌是最偉大的人,百分之百的克制了肉體。他也立即由人而成神了?!薄坝辛诵叛?,上帝就在他心里了。上帝是慈悲的,心上有上帝,就能博愛眾庶?!薄盎浇添灀P信、望、愛三德。有了信仰,相信靈魂不死,就有永生的希望?!?/p>
但是,楊絳并不單單談論基督教,也談論佛教。她肯定基督教的“人生一世是考驗”一說,贊美基督能夠“克制肉體”;肯定佛家的“信心”,認為“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和‘宿慧”。但她對二者的態(tài)度毋寧是將信將疑:“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說法,人生一世是考驗……佛家輪回之說,說來也有道理??简炓淮尾粔颍賮硪淮?。但因果之說,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個因是什么呢?”她肯定和尊重各種宗教的合理性,肯定信仰本身,同時卻又聲稱:“各種宗教的各種說法,我都不甚理解?!彼终f過:“‘上帝有眾多名稱?!髅褡甯髋蓜e的宗教,都有自己的上帝,都把自己信奉的上帝稱真主,稱唯一的上帝,把異教的上帝稱邪神。”可見楊絳信奉的“上帝”,未必是基督教意義上的“上帝”,她甚至認為鬼也未必不存在,因為“身后的事,無由得知”。“我相信看不見的東西未必不存在?!?/p>
楊絳還提到了陽明學的“知行合一”:“人的良知良能與禽獸不同而超越禽獸,我就稱為‘靈性、良心。‘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鼓動并督促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的道德心?!`性良心是并存的,結(jié)合‘知與‘行兩者?!睏罱{把這個“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視為人之為人的根本所在,顯然受到了儒家“性善論”思想的影響。
此外,楊絳也多次談到對孔子及《論語》的理解,比如《孔夫子的夫人》《〈論語〉趣》等篇。楊絳讀《論語》是小說家的讀法,關(guān)注的是人本身。她不僅關(guān)注個體的人,也關(guān)注《論語》里提出的一些事關(guān)人之存在的重要概念。比如她探討“天命”:她承認有“天命”的存在,贊賞孔子能夠“帶著敬畏之心,承認命由天定”。同時,她又認為:“我們?nèi)绻此家簧慕?jīng)歷,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guān)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本C上所述,不難發(fā)現(xiàn),楊絳認可的是“盡人事而聽天命”,也是典型的儒家的態(tài)度。
總之,楊絳對各種宗教、學說都持保留態(tài)度,卻又肯定其中的部分內(nèi)核。相較于“信”什么,她的懷疑要更明確一些。如她追問信仰,其實是在批評一種虛無主義、物質(zhì)主義的人生觀:“什么都不信,就保證不迷嗎?”“他們下一代的年輕人,是更加偏離‘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錢和物質(zhì)享受的?!边@些表述背后有較為復雜的、中西融通的知識背景,也都是在表達一種反功利的人生態(tài)度,這一點跟“五四”京派非常相似。
三
楊絳還說:“其實,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純由理性推斷出來的?!币簿褪钦f,楊絳信仰什么還應該從她對自我、他人與世界的感受去考察?!蹲叩饺松吷稀肥菞罱{晚年對自己一生所“信”的思考、梳理和總結(jié),但是此種信仰,其實早已映照在她此前的文學活動中。
楊絳一生的文學活動涉及戲劇、散文與小說創(chuàng)作,以及外國文學研究與外國文學翻譯。她在這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無論哪方面,都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方——也即她對于“喜劇性”的表現(xiàn)與關(guān)注。楊絳的戲劇創(chuàng)作全部是喜劇創(chuàng)作;她的散文洋溢著樂觀幽默的精神;她的小說情節(jié)風趣,主角也多有完滿的結(jié)局;而她以學者身份研究的對象,如菲爾丁、簡·奧斯汀等,也都是擅寫喜劇小說的作家;翻譯方面,她所翻譯的《堂吉訶德》《小癩子》等,也是風俗喜劇作品。
人們往往覺得“喜劇”一詞是“深度”的反面,但喜劇同樣可以深刻。
從《菲爾丁關(guān)于小說的理論》一文可知,楊絳很熟悉菲爾丁的創(chuàng)作。韓家明在其論著中認為小說《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頻頻提及“命運”“幸運”“天意”等,近似于中國傳統(tǒng)小說中常常出現(xiàn)的“不幸”“有命無運”“上蒼保佑”“天賜良機”等說法,但其間有著文化內(nèi)涵上的差異;繼而引用了菲爾丁自己的觀點——菲爾丁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并不符合實際,可是他自己的小說里卻無一例外是如此的。這該如何解釋呢?韓家明認為小說里的圓滿結(jié)局是“象征性”的,人物的圓滿結(jié)局是源于慈善上帝的拯救,而不是“個人美德在現(xiàn)實中贏得的”。也就是說,菲爾丁小說里的喜劇性是作者的理想、信仰的體現(xiàn)。楊絳研究菲爾丁,對此不會不清楚;此外,楊絳還曾特意指出來:“我曾證明塞萬提斯先生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所以他的遺體埋在三位一體教會的墓園里……他的小說確是他信仰的產(chǎn)物?!睏罱{何以要在百歲高齡續(xù)寫《洗澡》呢?由上可推知:姚宓與許彥成的“圓滿”結(jié)局或也是象征性的,也是“上帝”的救贖——即無論“我”面對的是怎樣的現(xiàn)實,“我”相信世界的真善美,相信好人自有好報——《洗澡之后》是暮年楊絳對自己所信的再一次強有力的表達。楊絳的喜劇實踐同時也是信仰的實踐。
楊絳自言喜歡“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傳統(tǒng),旁汲西洋”。在楊絳的文學視野里,古典是相通的。仍以菲爾丁小說里的人物湯姆·瓊斯為例,有論者曾指出菲爾丁筆下的湯姆·瓊斯心地善良,近乎“仁道”,小說的基調(diào)與儒家的“仁愛”確有相通之處,為理解楊絳對菲爾丁式的作家的“鐘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注腳。楊絳對人、對世界的感受大抵是古典的,因而才有可能是喜劇的,無信仰可言的人心與世界皆是悲劇。而古典,并非專指某一國、某一民族的傳統(tǒng),它毋寧是一種人性里相通的成分,它是理性、平衡與建設,而非混亂、偏激與破壞。
四
楊絳顯然是受到儒家文化很大影響的。不過這種影響并非是學理上的,而毋寧是人生觀、人性觀上的。楊絳肯定的主要是儒家對“天命”的尊重、活潑的信念感以及對內(nèi)修之功的重視。如前文所引:“但宗教講的是來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來世的事。我只求知道,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一輩子,能有什么價值?!边@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此外,楊絳更曾明確表示過:“我認為我為人處世也是儒家思想。我最愛《論語》,孔子是最富有人性的人?!睆乃囊恍讶藨浥f作品去看,她無疑是一個倫理感很強的人。她對自我與他人之關(guān)系的理解,與現(xiàn)代人片面強調(diào)個體性也有所出入,她的倫理觀中也有舊的一面。楊絳身上也有“士”的志趣與風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某些部分就頗有李清照《金石錄后序》的風致。大多數(shù)時候,她的散文是典型的知識分子視角,如《干校六記》里,她寫小狗“小趨”;《花花兒》里專寫一只貓,一方面是覺得“萬物有靈”且“眾生平等”,另一方面,她終究是通過寫動物而寫人,寫人的命運與際遇,不過用筆含蓄曲折,多言外之意。
此外,或是《干校六記》《丙午丁未年紀事》《洗澡》等幾部作品太有名氣,顯得楊絳似乎更多地關(guān)注知識者的命運與人生。其實,楊絳也寫過《老王》《林奶奶》《順姐的“自由戀愛”》等小人物篇章,其間暗含了強烈的人道主義信仰,即在歷史沉浮動蕩中,每一個體、每一普通人的命運都受到無情撥弄,人與人的命運在大的歷史背景下是休戚與共的。這與儒家多少有些精英視角的“仁政”理念是大為不同的。
總的來說,楊絳是處在新舊之間的人物,她也曾自言受到新文學的影響,但她又說自己“生性不喜趨時、追風”,因此她又始終是在潮流之外的。她作品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大抵與周作人在《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里所提倡的意思暗合,她被歸為“新京派”也的確其來有自。不過,她與“五四”京派身處語境畢竟不同。周作人在《兩個鬼的文章》里說自己所信的畢竟是“神滅論與民為貴論”,其用意在于反對一切形式的權(quán)威,也即尼采所謂“上帝死了”之意,乃根植于那個反封建、反道統(tǒng)的時代語境;楊絳的散文寫作,面對的則是一個躁競的時代,她發(fā)現(xiàn)“上帝死了”之后是“財神爺坐莊”,直指今日人們心中信仰的“塌方”,對應的是今日之現(xiàn)實,而同樣顯出思考的嚴肅和對人世的一份憂心。
概言之,楊絳晚年的思想隨筆探究的核心是“信仰”問題,她在這一問題上的態(tài)度不乏矛盾,但其中又有一以貫之的脈絡可循。她對各種宗教與學說都沒有教徒式的盲從,但在“信”與“疑”之間,她是偏于“信”的。她信仰文化的永恒,相信人性中的真善美可以勝過假惡丑。這種信仰并非出自哲學的思辨或宗教的虔誠,而是對于人生的一種切實感受,不是為了抵達彼岸而否定此在,而恰恰是出自對此在人間的熱愛。正如她所說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痹诖艘饬x上,她的信仰仍然屬于“五四”京派人道主義思想的范疇。
參考文獻:
[1] 孫郁.新舊京派[J].上海文學,2011(2).
[2] 劉梅竹.楊絳先生與劉梅竹的通信兩封[J].中國文學研究,2006(1).
[3] 楊絳.楊絳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262,264-265,210,266,262,193,208,214,241,195,202,264,347,352,194,246.
[4] 韓家明.菲爾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53-255.
[5]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9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46.
基金項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 “京派散文與中國散文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編號:19YJC751068)階段性成果
作 者: 張穎,文學博士,現(xiàn)為蘇州市職業(yè)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體史研究。
編 輯: 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