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戰(zhàn)爭為分界點,范柳原與白流蘇的愛情可以劃分為戰(zhàn)前算計的愛情、戰(zhàn)時顯露的愛情、戰(zhàn)后步入婚姻的愛情。以布爾迪厄的“實踐總體理論”來觀照三部分的愛情敘事內(nèi)容,戰(zhàn)前兩人在戀愛中所謂的算計和策略實際上是在場域影響下所形成習性的必然結果,不能以此作為否認他們之間存在愛情的證據(jù);戰(zhàn)爭的到來使得兩人感受到場域毀滅的威脅,傾城的一刻完成了兩情相悅;婚后居于家庭場域的白流蘇,由于生存在具有超歷史穩(wěn)定性的男權社會中,成為習性無意識受害者的她終究難逃蒼涼的命運。
關鍵詞:張愛玲 布爾迪厄 場域 習性
一、戰(zhàn)前算計的愛情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1934年發(fā)表于《雜志》的一篇小說。這部短篇小說在普通讀者群內(nèi)引起熱潮,眾多評論家也對其進行解讀,但對于范、白兩人之間的婚姻有無愛情這一問題各執(zhí)看法。張愛玲在敘述戰(zhàn)前兩人的相處時,多用“詭計”“盤算”等詞描述,故很多論者認為兩人之間算計多于愛情。此論斷實則先行將愛情神圣化、純粹化,認為愛情與策略不能共存。而布爾迪厄基于實踐的理論認為,愛情的傾向與浪漫的表象恰恰相反,并不存在一種與理性算計毫無瓜葛的形式。換句話說,愛情在某種程度上常常是命中注定的愛情(amor fati)、社會命運的愛情。a我們對所選擇的對象體現(xiàn)了個體趣味的朝向,“趣味”也是命定之愛的典型形式,是社會區(qū)分的深層機制的表征,它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是“習性”(habits)。b而“習性”是由“場域”所決定的,是行動者主觀心態(tài)受客觀環(huán)境影響從而被結構化的主觀過程。在遇到范柳原之前,白流蘇所在的家庭場域就是白公館。白公館的關系網(wǎng)由她的哥嫂一家、母親、妹妹共同組成,這個場域的設置具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時間的固態(tài)化,二是人情的冷漠自私。開篇白流蘇和哥嫂就因經(jīng)濟利益而爆發(fā)爭吵,三哥慫恿白流蘇去奔喪,實際上是想甩掉她這個經(jīng)濟包袱,她“是在這個家待不得了”c。因此,從現(xiàn)實的物質(zhì)生活來看,白流蘇需要經(jīng)濟支撐。其次,從精神層面來看,她同樣對物質(zhì)有所要求。這是由于“女性的社會身份現(xiàn)在(或?qū)恚┡c男人密切相關,在她們與男人的關系形成的表象中,她們考慮的是全體男人和女人對她們使用得到普遍認可的認識和評價模式”d。因此白公館這個冷漠、勢利、傳統(tǒng)的場域決定了白流蘇內(nèi)在主觀精神狀態(tài)(習性的內(nèi)射)是對物質(zhì)必然有所要求。與其說她是被范柳原豐厚的物質(zhì)所吸引,毋寧說對物質(zhì)的需求是她產(chǎn)生愛情的必要條件。作為一個渴望被尊重的女人,白流蘇絕對不會愛上一個經(jīng)濟拮據(jù)的男人,因此她對范柳原有愛情生發(fā)的基礎。反觀范柳原,其家庭場域的環(huán)境和關系同樣復雜。作為私生子的他身上肩負著上一輩的情感糾葛,承擔著來自同族人的恨意。范柳原在回國之前對祖國充滿向往,但面對身份認同的尷尬、族人的不待見,他內(nèi)心充滿著失望。正如藤井省三所言:“英國華僑范柳原,對美麗的祖國的夢破滅了,苦惱于自身的認同。”e范柳原所在家庭場域倫理的復雜性、物質(zhì)的富足性決定了他內(nèi)在主觀精神狀態(tài)(習性的內(nèi)射)恰好與白流蘇相反,他要求的是一個情感上與他共鳴,并且能給他身份認同的女人。而在范柳原眼里,白流蘇是一個地道的中國女人,因此他對白流蘇同樣具有感情生發(fā)的基礎和愛的需求。
由場域所決定的習性不僅呈現(xiàn)為內(nèi)在主觀的精神狀態(tài),也是向外結構化的客觀過程(外射)。在實踐中踐行主觀精神狀態(tài),布爾迪厄?qū)⑵浞Q為習性的策略。此策略區(qū)別于客觀主義視點下所定義的“有意識的、理性計算的產(chǎn)物”(布爾迪厄語),它雖產(chǎn)生于實踐,但其行為表面呈現(xiàn)出隨意的傾向性,是對游戲的感覺。f范、白兩人的愛情被質(zhì)疑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之間常用手段策略。但若從習性生成的角度來看,兩人故意向?qū)Ψ绞褂玫牟呗允怯伤麄冊镜男郧橄到y(tǒng)所決定的。張愛玲曾說:“流蘇實在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有決斷,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養(yǎng)與閱歷?!眊白流蘇不能忍受被第一任丈夫家暴而選擇離婚,并且在白公館這樣的場域下能生活七八年,“她所僅有的一點學識,全是應付人的學識”。本性厲害的白流蘇在場域影響下所形成的生存策略就是應付人,行事果斷但又會審時度勢,適當示弱。當她意識到徐太太很可能是受范柳原所托,助她去香港時,她迅速盤算后便決定用前途來下注。當她初次到港時,面對范柳原言語的挑逗,她既會“低頭”,又會伶牙俐齒地還擊。反觀范柳原,由于受原生家庭場域的影響,他的繼承權來之不易,對愛情始終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用來之不易的金錢去投資愛情婚姻更會慎而又慎。白流蘇在場域影響下所形成的習性內(nèi)在表現(xiàn)為對物質(zhì)有強烈的需求,外在表現(xiàn)為果斷精明,故而她急切地想要得到婚姻的保障。而范柳原在場域影響下所形成的習性內(nèi)在表現(xiàn)為對精神共鳴、歸屬感的尋求,外在表現(xiàn)為對愛情、金錢投資的猶豫。兩人戰(zhàn)前關于婚姻是否必須存在的爭執(zhí)是由于策略不同導致對彼此情感的誤讀,而他們的算計和策略實際上是在場域影響下所形成習性的必然結果,不能以此作為否認他們之間存在愛情的證據(jù)。
二、戰(zhàn)時顯露的愛情
1941年12月7日爆發(fā)的港戰(zhàn)讓范、白兩人對彼此愛情的誤讀得到了和解。成為范柳原情婦的白流蘇和女傭阿栗租住在香港的一棟房子里,戰(zhàn)爭爆發(fā)時聽著房外的陣陣巨響,白流蘇內(nèi)心受到恐怖的襲擊,她在生死關頭“也想到了柳原,不知道他的船有沒有駛出港口,有沒有被擊沉??墒撬肫鹚阌X得有些渺茫,如同隔世”。由于對范柳原還存在情感的誤讀,白流蘇并未期盼他能前來。實際上范柳原一直牽掛著白流蘇,并且想方設法地想要救她。當兩人轉移到同樣受到戰(zhàn)火襲擊的淺水灣時,白流蘇反而擔心范柳原的安危,她倒寧愿對方居于安全的地方。精刮的兩人在戰(zhàn)爭來臨時真情流露,看清了彼此的真心,“別的她不知道,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此時由于兩人感受到大場域毀滅的危機感,受家庭狹小場域影響所形成的習性策略從而退居其次,真心也因此顯現(xiàn)。
范柳原早先對彼此真心顯露的客觀條件就做了預設。兩人在淺水灣散步時,范柳原看著她道:“這堵墻,不知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再在這墻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笔芪鞣轿幕镜姆读瓕τ谥袊幕瘏s情有獨鐘,一是表現(xiàn)為他對傳統(tǒng)中國女性的欣賞,二是他對愛情的想法常借用中國古典詩詞傳達出來,并對其進行重構?!暗乩咸旎摹迸c“真情真心”的對應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上邪》,漢樂府民歌)。但是范柳原所傳達的精神與這首民歌截然相反。他內(nèi)心的想法是只有當外在場域毀滅,真情才會流露,而民歌所傳達的精神是只有外在場域毀滅,真情才會消亡,以此證明戀人之間的矢志不渝。他念給流蘇聽的另一首詩是:“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保ɑ米浴对娊?jīng)·邶風·擊鼓》)他不僅篡改了原文,還說:“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nèi)耸嵌嗝葱?,多么小!”范柳原對于愛情的看法總是與外在場域息息相關,外界的力量遠遠勝過于人,而只有當外界場域毀滅,什么都完了,只剩下無生命的墻作為歷史和文明的象征存在,人的感情才會生發(fā)和顯現(xiàn),范柳原所談論和向往的情實際上是一種脫離實際存在、形而上的愛情。這種感情觀也可當作張愛玲本人的投射,她成長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又見證了父母愛情的破裂,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很難對愛情持有堅定的信念。張愛玲曾自白:“我的情節(jié)向來是歸它自己發(fā)展,只有處理方面是由我支配的。”顯然,范、白兩人愛情的發(fā)展超出了作者的想象。張愛玲借范柳原之口所希冀的愛情要誕生于場域的完全毀滅,而作為在人類文明和歷史中生成的場域要完全毀滅幾乎是不可能發(fā)生的?;貧w至現(xiàn)實,部分場域毀壞所帶來的危機感足以讓一對普通夫婦真情流露,在傾城一刻完成了兩情相悅。
三、戰(zhàn)后步入婚姻的愛情
在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作品與理論如馬之兩驂,或前或后,互相推進。h因此,《傾城之戀》的情節(jié)雖有自己發(fā)展的脈絡,但張愛玲也并未忘記“除了我所要表現(xiàn)的那蒼涼的人生的情義,此外我要人家要什么有什么,華美的羅曼斯,對白,顏色,詩意,連‘意識都給預備下了:(就像要堵住人的嘴)艱苦的環(huán)境中應有的自覺”……所謂“自覺”就是在場域影響下所做出的習性策略,但是場域和習性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隨著客觀環(huán)境和體驗的影響有所改變。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讓真情流露,張愛玲用飛揚的一筆將兩人送入婚姻,“傳奇”應運而生。但是當戰(zhàn)爭結束時,場域再次轉化到平庸生活中,兩人關系的升級并未改變流蘇在這場愛情的博弈中處于劣勢的事實。布爾迪厄認為每一次婚姻事務都可以被理解為一個“策略的結果”,雙方在婚姻中的地位取決于所擁有的資本數(shù)量和種類。經(jīng)濟資本是資本的最有效形式,可以更輕易地轉化為象征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因此占有經(jīng)濟資本數(shù)量多的一方往往占據(jù)主導權。如果擁有了金錢,社會地位、文化資源以及其他資本利益也會隨之而來。范柳原從父親處繼承了大量遺產(chǎn),一到上海便成了婚姻市場的搶手人物,而白流蘇由于被哥哥們騙了錢,又沒有讀過多少書,整日拘泥于時間固態(tài)化的白公館,與范柳原這樣“理想的夫婿”相比,經(jīng)濟資本以及象征資本都處于劣勢。在看似你來我往的策略斗爭中,范柳原無疑占據(jù)主導地位,而對于白流蘇來說,“她累得很,取悅于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他脾氣向來就古怪;對于她,因為是動了真感情,他更古怪了,一來就不高興”。婚后流蘇的物質(zhì)需求雖然得到滿足,但是再次拘泥于家庭狹小場域的她既要面對取悅丈夫的辛苦,又要忍受心靈的空虛。正如有學者所論,在這場“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她”自己、“她”的身體,是男權社會所認可的、可以流通的女人的唯一資本。i這是其境況一直處于被動地位的根本原因。資本在不同場域擁有不同價值,她的美貌在父系家族的白公館中并沒有任何價值,而轉入與范柳原的婚姻中才得以凸顯。但是,“在婚姻中所采取的策略也要考慮所擁有的資本數(shù)量和種類在時間演變中所起的作用,還有他的社會軌跡和習性在時間演變中所起的作用”j。如果將時間納入考慮的范圍內(nèi),流蘇所擁有的資本也在貶值中,而柳原所占據(jù)的經(jīng)濟資本穩(wěn)定性更強。在男權社會中,白流蘇僅有的資本始終要被男性估值,她成了一個蒼涼的符號,這個符號所代表的是從古至今,所有“以美好的身體取悅人,為謀生而結婚的女人”(張愛玲語)。
布爾迪厄從“實踐總體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男性統(tǒng)治的超歷史穩(wěn)定性實現(xiàn)的原因。這種對男性統(tǒng)治秩序的服從,一方面來自集體歷史(系統(tǒng)生成),各種社會機制——家庭、教會、學校都是其幫兇。女性從小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要求她們服從、善良、溫順、忠誠、克制之類的美德,社會結構也理所當然地與這些道德要求相適配,女性即使接受教育,在工作中也只能居于男性之下,勞動分工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二是個體歷史(個體生成)。在社會和家庭的“期待”下,女性也不自覺地將這些觀念內(nèi)化,出現(xiàn)一種“習得的軟弱”(learned helpless),自覺地將自己置于弱勢群體。白流蘇的前夫去世后,她的三哥、四哥依舊慫恿她去守節(jié)奔喪、看守祠堂,可見落后的婦德觀念在新時代仍然占據(jù)本位。白流蘇在這樣的家庭里也已經(jīng)認同了男性統(tǒng)治下所灌輸?shù)挠^念,始終將婚姻當作改變命運的出路,將身體和美貌作為愛情博弈的資本。由此而論,僅在《傾城之戀》中就存在數(shù)個白流蘇,即被男權社會規(guī)訓了的女人。原本看不起白流蘇的四嫂看到她再嫁取得了這樣驚人的成就后,立即與吃喝嫖賭的四哥離婚,也想跟著流蘇的路子走;在范柳原遇見白流蘇之前,那些想將女兒塞給他的太太們不僅自己是“白流蘇”的化身,也企圖將自己的女兒變成“白流蘇”。若結合白流蘇婚后生活的無奈,這些行為頗具反諷意味。
四、結語
以往對于《傾城之戀》中愛情的解讀或基于單一的文化背景,或基于“傾國傾城”原本的傳奇話本,或基于性別視角,而忽視了張愛玲本身的文藝理論。她所寫的敘事內(nèi)容就是日常生活中“男女間的小事情”,所希望達到的敘事風格就是“蒼涼的啟示”,因此以基于歷史現(xiàn)實所形成的“實踐綜合理論”去考察《傾城之戀》中的愛情具有合理性和適配性。命定的愛情和步入婚姻的愛情都是張愛玲基于對普通人人性的考察所做出的敘事選擇,偶爾“傾城”飛揚的一筆終究還是要落入真實、庸俗的生活中。因此,所謂的“傾城之戀”是愛情的火花轉瞬即逝后所留下的一個蒼涼啟示。
ad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男性統(tǒng)治》,劉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56頁,第49頁。
b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區(qū)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劉暉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596頁。
c 張愛玲:《傾城之戀》,見《傳奇》,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頁。(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e 〔日〕藤井省三:《浪漫都市物語:上?!は愀?0s》,第227頁。轉引自邵迎建:《張愛玲的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 年版,第178頁。
fj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拉馬松:《游戲規(guī)則與婚姻策略》,見《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頁,第144頁。
g 張愛玲:《對照記》,廣東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頁。(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h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見《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頁。
i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xiàn)代婦女文學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0頁。
參考文獻:
[1] 張愛玲.傳奇[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2] 皮埃爾·布爾迪厄.男性統(tǒng)治[M].劉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 皮埃爾·布爾迪厄.區(qū)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M].劉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4] 李歐梵.現(xiàn)代性的追求[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
[5] 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劉紹銘等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6] 艾曉明.反傳奇——重讀張愛玲《傾城之戀》[J].學術研究,1996(9).
[7] 陳思和.都市里的民間世界:《傾城之戀》[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作 者: 董汶倩,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 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