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儒釋道三家總是在矛盾中求和諧,在差異中求融通,在斗爭中求共生,在交流中求互鑒。元代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儒釋道三家融通文化格局的進一步確立時期,元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為儒釋道三家融通的深入推進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盡管元代儒釋道三教也常有矛盾和斗爭,但元代統(tǒng)治者對此多持兼容調(diào)和的態(tài)度,三家融合也是元朝儒釋道三家代表性學者的共同理想和努力方向。元代儒釋道三家均以自身思想主張為立足點,主動融攝其他兩家,分別形成了“以儒家融通佛道”“以佛教融通儒道”“以道家融通儒佛”三種并駕齊驅(qū)的思想交融方式。這三種交融方式既各自為政又共同助力,形成了和諧共生的文化發(fā)展局面。
關鍵詞:元代 儒釋道 思想 文化 交融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儒釋道三家總是在矛盾中求和諧,在差異中求融通,在斗爭中求共生,在交流中求互鑒,以期達到教育化導民眾、和諧社會關系、傳承思想文化的目的。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伊始,儒釋道三家的早期互動就拉開了序幕。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漫長的斗爭、磨合、交融,隋唐時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格局。中國佛教各大宗派在唐代大量涌現(xiàn)是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的結(jié)果,尤其是最具中國化特征的佛教宗派——禪宗的出現(xiàn),將佛教與中國本土儒道文化融合的浪潮推向了頂點。宋明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干,吸收佛道二家思想精華而形成的,是貫穿宋金元明清五代的官方哲學。元朝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儒釋道三家融合文化格局的深入推進時期。從元代學術思想史的總體發(fā)展趨勢來看,儒釋道融合是三家代表性學者的共同理想和努力方向。元代儒釋道三家均以自身思想為立足點,主動融攝其他兩家,分別形成了“以儒家融通佛道” “以佛教融通儒道”“以道家融通儒佛”三種并駕齊驅(qū)的思想交融方式。
一、以儒家融通佛道
元代儒士中雖也不乏抵斥佛道之人,例如許謙就曾批判佛教的絕俗離倫,但總體而言,大多數(shù)儒士在思想上出入佛老,具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理念。例如,由金入元的儒士耶律楚材,號玉泉老人,又號湛然居士,仕金元兩代,曾輔佐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窩闊臺汗兩朝三十余年。佛學方面,耶律楚材曾師從金元時期北方佛教泰斗——禪宗曹洞宗高僧萬松行秀禪師。萬松行秀禪師以“儒釋兼?zhèn)?,宗說精通,辯才無礙”著稱,金章宗曾詔他于內(nèi)殿說法,躬身迎禮,恭敬有加;元太宗窩闊臺汗尊其為“萬松老人”,后又奉之為國師。萬松行秀禪師退隱從容庵時期,“主張以佛法治心,以儒法治國”a。 耶律楚材秉承其師教誨,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及影響力護持佛教的同時,也積極為儒家爭取政治權益、經(jīng)濟利益和社會地位。耶律楚材對道教也并不排斥,成吉思汗三次召請丘處機問道時,耶律楚材作為內(nèi)侍進行記錄,“由此對全真道有較為詳細的了解。其后將所錄整理成書,即后世流傳之《玄風慶會錄》。提出儒釋道‘三教同源,并于所著《西游錄》中闡述這一觀點”b。據(jù)《元史》載,耶律楚材“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shù)及釋老、醫(y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者”c。耶律楚材以其三教皆通的學養(yǎng)積淀,在蒙古帝國時期就為元朝奠定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的雛形以及綜合運用儒釋道三家智慧治國理政的基調(diào)。再如,受元世祖忽必烈汗的禮遇,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的趙孟頫也是儒釋道三教兼修之人,這從他給自己起眾多的號就可以看得出來,例如他曾自稱松雪道人、太上弟子、水晶宮道人、三寶弟子等。趙孟頫一生親筆恭錄了許多佛道二教的經(jīng)典,如《道德經(jīng)》《黃庭經(jīng)》《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趙孟頫夫婦曾拜元代禪宗領袖高峰原妙禪師為師,還與有“江南古佛”之稱的中峰明本禪師交往密切。在現(xiàn)存趙孟頫傳世書法作品《致中峰明本十一》的信札中總是以“中峰大和尚老師侍者”為上款,而以弟子身份自稱,盡管中峰明本禪師要比趙孟頫小十幾歲。元代大儒趙孟頫思想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無疑會影響與之交往密切的一些元代儒士群體。
元代致力于融合儒道思想的儒家學者也很多。例如,宋亡不仕元的鄧牧與名道孟宗寶交善,“主張從思想上排除環(huán)境的牽累,做到‘由心不由境”d。儒士余琰“精于內(nèi)丹煉養(yǎng),糅合儒道二家之學,以儒家《易》理闡釋丹道理論” e。元代經(jīng)學大師吳澄“于《易》《春秋》《禮記》,各有纂言,盡破傳注穿鑿,以發(fā)其蘊,條歸紀敘,精明簡潔,卓然成一家言。作《學基》《學統(tǒng)》二篇,使人知學之本,與為學之序,猶有得于邵子之學。校定《皇極經(jīng)世書》,又校正《老子》《莊子》《太玄經(jīng)》《樂律》及《八陣圖》,郭璞《葬書》”f 。吳澄的經(jīng)學思想與朱熹一脈相承,同時又吸收了陸九淵的心學精髓,其思想具有“和會朱陸”的特點。而朱子道學對于道家思想的融匯,陸子心學對于佛教思想的融匯是無須贅言的,因而吳澄的哲學思想其實也具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
二、以道家融通儒佛
元代道教融通儒佛,始于興起于道教北宗——全真道。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賜全真道教丘處機“神仙”稱號,任命其總管天下道教,免除全真道人的賦稅差發(fā)。據(jù)《大蒙古國累朝崇道恩命之碑》載:“丘神仙應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誦經(jīng)文,告天底人每,與皇帝祝壽萬萬歲者。所據(jù)大小差發(fā)稅賦,都教休著者。據(jù)丘神仙底應系出家門人等隨處院舍,都教免了差發(fā)稅賦者?!眊自此全真道的發(fā)展達到了全盛。全真道自創(chuàng)立之初便開始倡導“三教相通”“三教同祖”。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常教導剛?cè)虢涕T的弟子閱讀經(jīng)典時,“除了道教的《道德經(jīng)》《清靜經(jīng)》外,還包括佛教的《般若心經(jīng)》和儒家的《孝經(jīng)》。把儒家和佛教的重要經(jīng)典明確規(guī)定為本宗修道者的必讀書”h。 全真道第二代教主馬鈺繼承了王重陽的思想,提出了“三教門人盡是予師父”i的主張。丘處機是全真道的第三代教主,進一步提出了“儒釋道源三教祖,由來千圣古今同”j, 倡導三教同源,對元代道教北宗的總體發(fā)展方向影響深遠。
與道教北宗相對應的是道教南宗金丹派。金丹派的實際創(chuàng)立者白玉蟾也主張三教合一,“將儒釋道三家之教歸結(jié)為‘誠‘定‘清靜四字,并以為三家修心養(yǎng)性之學,本即相互一致,可以統(tǒng)一納入內(nèi)丹修煉之中,提示南宗三教合一之思想”k。1229年,彭耜撰成《道德真經(jīng)集注》,“以儒道合一、治國治身合一為宗旨”l。李道純?yōu)榘子耋傅脑賯鞯茏?,其思想學說融匯南北二宗,“既通《老子》《周易》,又達禪理,主三教合一,援儒入道”m。經(jīng)過不斷地思想互動與交流,道教內(nèi)部實現(xiàn)了南北二宗的思想合流,在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發(fā)展方面也達成了共識。
除此之外,道教融攝儒佛方面所做的努力還有:陳致虛融匯佛道二教思想撰成了《金丹大要》;道教正一派支脈天心派道士雷時中將儒釋二家與道教貫徹混融,歸于一致;生性好儒的道士劉玉將宋儒周敦頤、程頤、朱熹等人列為道教真人,視陸九淵為一代宗師,等等。1233年,道教勸善書《太上感應篇》刊成,全篇貫以儒家倫理規(guī)范,又融入佛道二教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要求,也具有鮮明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特點。
三、以佛教融通儒道
禪宗是元代統(tǒng)治者最早接觸的佛教宗派,盡管元代禪宗與藏傳佛教曾有“禪教之爭”,但同為大乘佛教信仰,禪宗高僧在元代同樣很受尊崇。元朝中后期,中天竺指空禪師自那爛陀寺赴元朝、高麗弘禪五十四年之久,進一步促進了印度禪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禪宗是為世人所公認的具有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特征的佛教宗派,“在堅持佛教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的同時,禪宗又將佛教的思想與傳統(tǒng)的思想,特別是老莊玄學的自然主義哲學與人生態(tài)度以及儒家的心性學說水乳交融般地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它獨特的哲學理論與修行解脫觀”n。元代統(tǒng)治者對禪宗的推崇,本身就意味著對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的一種認同。
臨濟宗禪師海云印簡(1202—1257)在蒙古帝國太師木華黎滅金之際被俘,不但沒有受辱,反而得到了成吉思汗的保護和禮遇。海云禪師同其師父中觀禪師一起被成吉思汗尊為“小長老”“大長老”,海云禪師還接受了成吉思汗所賜予的“寂照英悟大師”的封號。元朝立國后,海云禪師“曾為忽必烈說法傳戒,并受命禪宗統(tǒng)領漢地僧人,免其差發(fā)……歷事太祖、太宗、憲宗、世祖,為天下禪首”o。忽必烈在潛邸時,海云禪師為其引薦了天寧虛照禪師的弟子子聰,即前文所述的被譽為“元朝總設計師”的劉秉忠。再如,耶律楚材的師父禪宗曹洞宗的萬松行秀禪師曾以佛禪之理闡釋《道德經(jīng)》,趙孟頫的師父臨濟宗的中峰明本禪師曾在對弟子們的開示中表明三教平等、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
禪凈合一是宋元之后漢傳佛教的一個重要發(fā)展趨勢,凈土宗白蓮宗的普度大師在其《真如本性說》中也曾說:“真如本性者,父母未生已前一真無妄之體,謂之本來面目。禪宗則曰正法眼藏,蓮宗則曰本性彌陀,孔子則曰天理,大易則曰太極,名雖有異,其實同一真如本性也?!眕凈宗也在倡導儒釋道三教合一。
元代的佛教居士中,對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發(fā)展貢獻最大的當屬靜齋學士劉謐。1324年,居士劉謐《三教平心論》撰成,共二卷,是一部站在佛教立場上評述儒釋道三教理論的著作,主張三教“雖其優(yōu)劣不同,要不容于偏廢歟!” ! 7其序言中曰:“三教之興,其來尚矣,并行于世,化成天下。以跡議之,而未始不異;以理推之,而未始不同。一而三,三而一,不可得而親疏焉。孤山圓法師(智圓)曰:三教如鼎,缺一不可。誠古今之確論也?!?! 8《三教平心論》旨在平息千百年來儒釋道三教的論爭,指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三教各有其獨特的功用,應同尊互補,不可偏廢。
元代佛教在儒釋道三教關系中無疑是居于主導地位的,這就為元代佛教能夠以自信獨立的姿態(tài)融攝儒道二家創(chuàng)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為了贏得古代中國統(tǒng)治者的政治支持和民眾心理上的接受,主動與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廣泛接觸、深度融合,這種文化現(xiàn)象可稱之為佛教的“主動中國化”;與此同時,儒道二家在批判佛教的同時,又在贊嘆著佛教哲學的博大精深,取其之長,補己之短,佛教在此過程中不斷 “被動中國化”。元代佛教在保證自身平穩(wěn)發(fā)展,力求以自己的思想和理論“化中國”的同時,也在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過程中日漸或主動或被動地“中國化”了。元代佛教中國化是在儒釋道三教融通的過程中形成的。
綜上所述,儒釋道三家在元代雖也有矛盾、差異、斗爭,但三者關系的總體趨向是和諧、交流、融通、共生。元代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儒釋道三家合一穩(wěn)定文化格局的深入發(fā)展時期,儒釋道和合共美的思想交融方式,鑄就了元代儒釋道和諧共生的文化發(fā)展局面。
abdefgklmo! 8李似珍:《中國學術思想編年·宋元卷》,張豈之主編、劉學智副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編年》,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29頁,第524頁,第626頁,第664頁,第671頁,第474頁,第494頁,第494頁,第595頁,第546頁,第659—660頁。
c 〔明〕宋濂等:《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3455頁。
h 孔令宏:《道教概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175頁。
ij《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1988年版,第25冊第473頁,第25冊第815頁。
n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頁。
pq《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年版,第47冊第344頁,第52冊第781頁。
基金項目: 內(nèi)蒙古教育廳重點項目“元雜劇中的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研究”(NJSY18241)
作 者: 閆敏,河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