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珍 朱雅琴
摘 要:導學關系是研究生求學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段人際關系,極大的關系著研究生培養(yǎng)水平。為了落實國家政策,提出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重構新型和諧導學關系是必然趨勢。立足于立德樹人的視野,重新定義了和諧導學關系的新含義。針對當前導學存在的問題,從導學關系平等、師生責任、情感溝通與高校建設四個方面,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重構了和諧導學關系。
關鍵詞:立德樹人;重構;導學關系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26
導學關系是指研究生在參加課題項目、學習論文撰寫的過程中,與導師之間形成的一種教育教學基本關系。導學關系是在傳統(tǒng)教學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學術型導學關系,究其根本也是一種社會關系,是形成師生間凝聚力的基礎。導學關系并不局限于教學與科研上的指導,還涉及德化育人與精神支撐。導學關系的和諧程度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因此高校和導師如何扮演好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然而近年來高校與導師的負面輿論頻繁出現(xiàn),導生關系不和諧的情況屢屢發(fā)生,研究生被放養(yǎng)、被壓榨、被剝削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更有甚者,由于導師涉嫌違反師德而發(fā)生悲劇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如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因與導師交惡不堪重壓墜樓身亡,中南大學研究生因畢業(yè)答辯受到導師刁難而跳樓自殺等,這些惡性事件發(fā)人深省,反映了當前導學關系的困境。顯而易見導學關系不和諧會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因此高校和導師應該予以重視,導學關系的重構十分必要。
1 “立德樹人”視角下和諧導學關系的新內涵
教育乃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基礎,科教興國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中國的綜合實力的必要舉措。當今世界經濟競爭就是創(chuàng)造力及差異化的競爭,而研究生作為推進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對我國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增強我國綜合實力是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因此必須凸顯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加大對立德樹人政策及導學關系建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改善導學關系,充分發(fā)揮研究生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力。
構建和諧導學關系是實施立德樹人策略的基本條件。導學關系不和諧會造成師生間無法進行基本溝通,沒有溝通何談立德樹人。師生關系融洽和睦,導師才能夠樹立威信,以立德樹人為基本原則為研究生傳道授業(yè)。
立德樹人是構建和諧導學關系的關鍵一步和重要手段。導學關系建設的前提是導師與研究生雙方互相尊敬、和諧交流。在此基礎上,導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學術素養(yǎng)熏陶著研究生,從而通過立德樹人的方式向研究生傳遞自己的思想,構建出健康合理的導學關系。
“立德樹人”視角下和諧導學關系就是指以立德樹人為手段和方法,以導學關系和諧為目標,構建新型導生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曾言: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樹人為教育之魂,黨和國家都極為重視研究生教育對立德樹人的把握程度。《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教育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研究生教育體系中去,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士有百行,以德為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個人能力要求,國家更加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而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水平,高校和導師負首要責任。因此,基于立德樹人的背景對導學關系進行重構是十分必要的。
2 當前導學關系遭遇的困境及誘因
隨著社會進步、時代發(fā)展,研究生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也逐漸體現(xiàn)出來。培養(yǎng)優(yōu)質研究生是儲備社會可用之才的聚集器,是體現(xiàn)國家實力差異化的直接力量,導學關系和諧與否是直接關系到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然而近年來,高校研究生逐漸淪為“廉價勞動力”,研究生加入導師課題也演變成“無償替老板出力”。甚至研究生脅迫老師、產生自殺等病態(tài)心理的情況經常出現(xiàn),導生矛盾逐漸凸顯。因此和諧導學關系的內涵發(fā)展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話題,而深刻了解這些師生矛盾的類型以及矛盾產生的原因,是緩和師生關系、促進導生和睦相處的基本條件。
2.1 師生關系不平等
古云:在原始的師生關系中,導生地位尊崇,學生對導師心存敬畏,始終保持著距離感。隨著時代發(fā)展,類似的傳統(tǒng)師徒關系演化出新生的雇傭型導學關系,導師是老板處于優(yōu)勢地位,全權掌握著研究生的學術方向、畢業(yè)選題甚至就業(yè)實習等方面的生殺大權。研究生是替老板打工,創(chuàng)新性和自主性受到導師課題的限制,學術研究服務于導師。研究生與導師經濟、話語權力不對稱,導師對研究生的學術成果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話語權,導生之間形成階級鮮明的雇傭關系。導生地位的不對等,使導生關系愈加不平衡,導生之間距離感更加明顯。逐漸形成研究生害怕導師催稿、不主動與導師溝通,導師也懶得交流,從而師生關系漸行漸遠。
2.2 師生權利義務不明確,學術理念功利化
教書育人是為人師表的責任義務。近年來隨著高校甚至社會對導師評價的偏向功利性,導師更多的關注于自己的學術發(fā)表、論文數量、課題級別,而忽略了對研究生教學與指導,與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結合的思想背道而馳。導師的學術水平也是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許多高校導師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而許多研究生學習動機不純,學生就讀具有功利性。多數研究生讀研純粹是為了一紙文憑,試圖通過高學歷、高門檻而獲得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出于單純的學術性目的來深造研究,研究生專業(yè)基礎有待提高。
2.3 師生關系疏遠,缺乏溝通
教育規(guī)模的快速擴張,使得高校師資力量捉襟見肘,一位導師可能要帶多個學生,從而無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另外,很多導師同時擔任行政職位,不再是單一地扮演著教師的角色,加上科研任務、課題申請等工作,許多導師身負多個職位,分身乏術,以至于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心研究生的培養(yǎng)和教育工作。另外班級授課形式取代了傳統(tǒng)的師父帶徒弟的教學模式,使得師徒間的傳承和交往逐漸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