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寶 謝文靜
摘要 18世紀馬鈴薯傳入中土之后,因其耐寒耐旱特性,在干旱少雨山地居多的晉西北高寒地帶之種植逐步推廣。馬鈴薯的引種不僅改變了當?shù)孛癖姷娘嬍沉晳T,且在某種程度上推動山西地區(qū)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fā)展。探討馬鈴薯在山西育種、推廣和改良的途徑與方法,對當代山西農業(yè)育種、推廣等現(xiàn)代化農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具有資鑒意義。
關鍵詞 馬鈴薯 山西 栽培
馬鈴薯原產于南美洲,起初為野生植物,約在1534年時,西班牙人才將這野生馬鈴薯,移植到北美威基尼亞州及北加洛利耶州,經過人工栽培后成為重要的農作物。1560年時起傳人歐洲,西班牙、意大利、德意志等國相繼栽培。1586年成為愛爾蘭園藝作物,17世紀中后期各地普遍種植,成為主要食用作物一種。就筆者目力所及,中國最早的馬鈴薯記載于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溶的《植物名實圖考校釋》(1848年),該書描寫了馬鈴薯的樣貌特征、作用及其吃法,并提到馬鈴薯的不同稱謂,云貴地區(qū)稱其為“陽芋”,山西則呼之為“山藥蛋”。然則馬鈴薯于何時何地傳人中土種植,學界對此意見不一。但馬鈴薯引種山西是在18世紀則基本認同,如尹二茍考證馬鈴薯傳人山西的時間應該在18世紀到19世紀初,是經晉商從俄國或哈薩克汗國引入晉北地區(qū);梁四寶先生在《馬鈴薯在山西的傳播引種及其經濟價值》一文通過梳理山西地方志,得出馬鈴薯傳人山西的時間最晚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其傳播路線有兩,一是從福建,二是從俄羅斯。由于受傳播途徑和地域影響,馬鈴薯在山西的名稱叫法各有不同,有山藥(蛋)、白薯、蔓菁、黃獨、土豆、山蔓菁、土芋、山芋、馬鈴薯等。
晉地素來苦寒,地瘠民貧,兼以自然災害頻繁,馬鈴薯作為糧菜合一的作物,具有高產耐寒耐旱等特性,引種不久,即成晉省民眾解決口食,政府賑濟災荒的作物首選,得到了廣泛的栽培,尤其是在晉北地區(qū),馬鈴薯成為僅次于燕麥的重要糧食作物。民眾對馬鈴薯有著深厚的感情,本土作家趙樹理流派都被昵稱為“山藥蛋派”。本文綜合多方面相關成果,從馬鈴薯在山西的引種史角度,對清末以來馬鈴薯在山西的栽培及其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進行研究,以對當代鄉(xiāng)村振興和山西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作引玉之言。
一、農事部門的設立與作物種植試驗
清光緒以來,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剝削的加重,兼以戰(zhàn)亂頻仍,災荒不斷,農業(yè)經濟逐步蕭條。在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清政府不得不調整農業(yè)政策,試圖擺脫農業(yè)困境。如何勸課農桑,光緒二十七年(1901).山西省遵照朝廷詔令始設農工局,開始譯介國外農業(yè)技術著述,推介新式農具;次年,山西省成立山西農林學堂,聘請日本東京農科大學畢業(yè)的岡田真一郎、林學士三戶章造為農學堂教習。民國元年,山西省復設省蠶??偩?,且在太原、太谷、文水、臨汾、大同等地興辦了省一級農、林等農事試驗場,并在各州縣設立了分場,旨在宣傳農業(yè)新技術,改良農具,試驗和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914年,山西省農事試驗場與省蠶桑總局合并,改為山西農??偩?。1917年,山西省成立六政考核處以推廣“六政三事”。在此期間,馬鈴薯在山西得到了廣泛的種植,農技推廣機構對其開展了種植研究。
1921年,山西省再行建立8個農事試驗場,后又在30個縣建立農事試驗場及模范農田,作為良種繁育試驗基地。1929年,山西省政府機構調整,重行整理農礦廳:將省農業(yè)總局,改為省農務總局,并擴大職責范圍,附設農產種籽交換所,委定專員負責其事。同時,各縣之農桑、農林、農牧等局,亦一律改為縣農務局,專事農作物之試驗。此外,山西省府還開辦農業(yè)專門學校進行選種試驗。由于農業(yè)種子種類甚繁,兼以地方恒多特產,山西農業(yè)專門學校為推廣試驗起見,廣泛征集省外各縣特產之作物蔬菜及樹木種籽,以資比較并試驗推廣。1930年,山西省農礦廳奉部令轉飭各縣設立農事試驗場,專事提倡推廣改良各項農作物,以期增進農民知識,增加農業(yè)生產。1931年,山西省府為完善縣政府部門組織職能,遂將縣農務局改為縣建設局,專辦縣政建設一切事項.其中改良農事為其重要之職責。1937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山西首當其沖,至1938年3月日軍占領晉南風陵渡,山西大部分地區(qū)淪陷,該省各項事業(yè)陷于停頓。1939年,在山西淪陷區(qū)成立的日偽機構也有恢復農事試驗場之舉,旨在改良農業(yè)。1942年,日偽山西省府農事試驗場附設農業(yè)傳習所以作農技推廣。1941年,閻錫山所管轄的晉西南地區(qū)也開辦省農業(yè)改進所,并在吉縣、蒲縣、石樓各縣設一處試驗場,此項制度保持抗戰(zhàn)勝利之后。至1949年,山西省農事試驗場改建為山西省農業(yè)試驗。
盡管農事機構變遷不定,但馬鈴薯的培植都是其主要職責。1916年山西農??偩衷囼瀳鎏峤涣笋R鈴薯試驗報告,該報告所提是項研究以陽曲縣為例,通過紫花與白花馬鈴薯的種植對比,“每畝計用種籽90斤于5月1號點播,株間距1尺2寸,6月12號第一次中耕,27號第二次中耕”,最終得出“紫花種收量為多,且顆粒較大,收獲又可以早期”的結論(見表1)。同時,關于紫花馬鈴薯選種問題,試驗場通過選用大、小兩種對比種植,“大種者每畝計用種子85斤,小種者90斤”,得出“大種區(qū)較小種區(qū)可增收50斤,按一畝計可增收200余斤”的結論(見表2)。
1921年,山西農桑總局農事試驗場開展了農作物橫向對比研究,是項研究選取了山西常見作物:豆角、白菜、茄子、茴子白、馬鈴薯、蒜和青椒七種,就其種植效益開展研究,其結果見表3:
就上項種植收益問題,試驗場計算是項研究的收支如下:
(一)豆角占地12畦,用肥料150斤,人工2個,按數(shù)計算每1畝地作租3元,每肥料千斤,估價5角,每1個人工估工資2角,共支出8角3分5厘,收豆角75斤,共售價9角7分5厘,純收益系1角4分;(二)白菜占地用肥料人工俱與上相同,按前估價計算出8角3分5厘,收白菜164苗,共售價1元3分5厘,純收益系2角;(三)茄子占地肥料人工俱與上相同,按前估計算支出8角3分5厘,收茄子292個,共售價1元5角,純收益系6角6分5厘;(四)茴子白菜占地7分,用肥料700斤,人工11個,按前估價計算支出4元6角5分,收菜645個,共售價6元4角5分,純收益系1元8角;(五)馬鈴薯占地1畝,用肥料1千斤,人工7個,按前估價計算支出4元9角,收馬鈴薯800斤,每百斤估價8角,收入6元4角,純收益系1元5角;(六)蒜占地1分,用肥料100斤,人工一個按前估價計算支出5角5分,收蒜300粒,每百粒估價2角,收入6角,純收益5分;(七)青椒占地2畦作地2厘,用肥料20斤,人工半個,按前估價計算支出1角7分,收青椒10斤,估價2角,純收益系3分。
對比得出:在同比情況下,種植茴子白收益最大,其次馬鈴薯,再者依次為:茄子、白菜、豆角、蒜、青椒。但是綜合其他因素考慮可以發(fā)現(xiàn),白菜易得燒心病,茴子白種子變異特大,均宜改良品種,馬鈴薯結實繁多,且可以在果樹隙地間種。因此,該項試驗報告指出馬鈴薯產量最高,從每畝純收益來看,前三者分別是茴子白、白菜、馬鈴薯,但由于茴子白易變種,白菜易得燒心病,故馬鈴薯最適宜試驗和推廣。
1922年,山西省農會開始推廣農產新品種,該會附設的種子交換所搜羅中外優(yōu)質品種進行試驗,對從北京、南京興農園及公司等處購買珍貴藥材及各國奇異花草等百余種種子進行試種,并挑選優(yōu)良品種于山西省推廣改良。
1937年,山西省因備縣農事試驗場經費不足、人力不夠,集中力量改良作物增產,各縣農事試驗場大多撤銷,而集中力量在崞縣、懷仁、聞喜、長治設聯(lián)立農事試驗場四處。各試驗場以育種試驗為要務,兼司防治病蟲害,研究改良肥料土壤等。該四處農事試驗場的育種試驗,以所在地人民生活最需要之主要農作物為對象,以輪種方法,休養(yǎng)地力為目的開展作物試驗。各試驗場在開始試種各作物時,首先廣集當?shù)剞r家品種,凡用純系選種法所試驗之作物,先以農家品種,舉行品種比較試驗。二年后,擇其最優(yōu)之品種,繁殖種籽,一方面為純系試驗內之標準品種;另一方面,在試驗場創(chuàng)辦之初,因為推廣的種類較為缺乏,此品種在用純系選種法所改良之品種未曾完成以前,暫時用作推廣之用,以此品種為當?shù)刈顑?yōu)良之品種。至1949年以前,岢嵐縣所產馬鈴薯的傳統(tǒng)品種有紫馬鈴薯、白馬鈴薯、紅馬鈴薯及關東馬鈴薯等幾種,大同地區(qū)主要種植五臺白、大里外黃、小里外黃、小葉白、四平頭、洋磁白、老財灰、果子紅、變不過、紫山藥、黑山藥、藍眼等當?shù)剞r家品種??傊?,在此期間,馬鈴薯的試驗工作有了相當?shù)倪M步。
二、馬鈴薯在山西的推廣
南京政府時期的農業(yè)推廣,其目的在用科學方法和完善的制度來改進農業(yè)生產方法,增高農民技能,改善農村組織與農民生活,普及農業(yè)科學知識,促進農村合作。為此,山西省政府采取多種方法循序漸進地進行馬鈴薯推廣工作。
其一,舉辦農業(yè)展覽會。農??偩譃檎褂[各縣分局及女子蠶桑傳習所之農桑成績物品曾舉辦展覽大會。如1921年2月21日舉辦的展覽大會,會期三日。該展覽大會還為觀眾游覽而設立了各種陳列室,展出中外作物良種,如美國之向日棉、玉蜀黍、改良玉米、藍玉米等,其中即有傳習所農民所制的馬鈴薯淀粉。
其二,通過宣傳來勸導農民進行種籽交換。種籽交換能快速增進農民作物的產量,民國初年山西省實業(yè)廳曾厘訂辦法印發(fā)布告及特產種籽一覽表通令各縣頒行,不過因為社會變遷,相關條文多已不能適用。1928年,山西省為之改進方法繼續(xù)推行,并且將原有種籽交換辦法進行詳加修訂,并印發(fā)白話布告及特產種籽一覽表予以推行:一面定期召開村長會議將種籽交換利益詳細說明,副村長轉告人民于每年夏秋兩季收獲時注意選擇優(yōu)良種籽儲備他人購買;一面轉飭實業(yè)人員及各區(qū)長遵照該辦法并參酌地方農民習俗,另擬簡易交換辦法勸告人民執(zhí)行,并將布告粘貼通衙大道,曉諭民眾參閱遵行。
其三,設立農業(yè)推廣機構專司其責。1928年,山西省府頒令各學校成立農業(yè)推廣部,規(guī)定由各校教職員和學生共同組成,推廣部設研究股、宣傳股、指導股、教育股,每股股主任一人,按事務之繁簡,酌股干事若干人。不過,當時經費落實不力,地方也無此項預算,推廣成效不明顯,所做者也就是選優(yōu)良種籽種苗分給人民,并贈送農事月刊兩冊而已。為具體落實是項工作,從1929年起,山西省府于農礦廳設立農業(yè)推廣委員會。以期普及農業(yè)科學知識增高農民技能,改進農業(yè)生產方法,改善農村組織、農民生活及促進農村合作。其業(yè)務分為研究股職掌,負責研究農林牧畜蠶桑暨一切副業(yè)等改良事項和關于土壤肥料農產品等化驗事項;宣傳股職掌負責直接或間接舉辦各種農業(yè)展覽比賽討論聯(lián)觀等會組織農林團體及其他關于農林業(yè)指導及提倡事項,編印農業(yè)淺說報告及他種定期不定期刊物并實施農業(yè)調查編制農業(yè)統(tǒng)計;指導股職掌負責提倡并扶助合作社之組織及改良,提倡并扶助鄉(xiāng)村社會改良事業(yè),提倡并扶助墾荒造林、耕地整理、水旱防治、病蟲害防除方法暨種籽交換事項;教育股職掌負責推行農林試驗場農業(yè)學校之成績,為增進農民知識及技能得舉辦農林講習所夜校函授科答復函詢巡回講演并提倡扶助鄉(xiāng)村公共書報閱覽及其他增進知識及技能事項。
其四,建立試驗區(qū)與特約農田。1937年為輔助試驗場地畝不足并示范作物栽培方法,山西省開始設置試驗區(qū)及特約農田,由試驗區(qū)與農民訂立合同,發(fā)給農民優(yōu)良種籽,從事栽培,根據合同農民受試驗場之指導,由試驗場酌量輔助肥料及人工等費,等到種籽收獲后,試驗場盡數(shù)收買。關于試驗區(qū)與特約農田的區(qū)別,凡在試驗場附近能直接指導者為試驗區(qū),距離較遠者為特約農田,由各縣建設人員代為指導特約農田的種作。每年農作物收獲后,試驗區(qū)擇地舉行農業(yè)展覽會、比賽會,以資觀摩并促進馬鈴薯方法之改良與增產。
另外,山西省府建設廳于每年春耕時,參照各縣土壤、氣候、農田畝數(shù)及糧食需要情形,規(guī)定各縣應種糧食及其數(shù)量,推廣種植含淀粉多的馬鈴薯以實現(xiàn)糧食增產,并要求各地從六個方面予以推進:(1)由縣村行政人員將擴大種植馬鈴薯之意義與保存、食用方法,向人民徹底說明;(2)各機關部隊團體均須經常食用馬鈴薯,以資節(jié)約食糧;(3)指導人民正確保存馬鈴薯;(4)規(guī)定人員婚喪大事之食品中,必須有馬鈴薯;(5)田賦食糧改征馬鈴薯;(6)由各縣政府,按各村土壤情況,規(guī)定馬鈴薯種植畝數(shù),以期普遍食用。嚴令禁種煙葉、瓜果類等非生活必需之作物。提倡以來,各縣人民尚能普遍種植,節(jié)省糧食為數(shù)不少。
隨著山西對馬鈴薯引種時間的延長、推廣面擴大以及人們種植技術的提升,馬鈴薯種植得以迅速發(fā)展,并呈現(xiàn)出區(qū)域性的差異性。見表4:
考察上項統(tǒng)計表可知,馬鈴薯在山西最為適合的種植區(qū)域當為忻州地區(qū),除板結和砂石土壤較多的神池、岢嵐兩縣之外,其他各縣所種植的馬鈴薯產量均不低,尤其是輕質土壤的五寨和滹沱河沿岸的定襄、代縣,其產量多在1000斤以上,這些數(shù)據大抵與當代種植所得相當。
三、改良馬鈴薯種植技術
除設立農事機構推廣馬鈴薯種植之外,山西省府還注重種植技術的改良,基本涉及到生產過程中的施肥、病蟲害防治、播種、土壤等田間管理工作,從而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與質量。1925年閻錫山就在其演說中提到要以科學方法改良土壤,提高農作物產量,并在實踐中開始農具、肥料、農藝、病蟲害防治等試驗。1932年山西省政府在《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案》提出肥料、種子、耕作方法等農業(yè)改良計劃,并為之創(chuàng)辦各種農業(yè)職業(yè)學校以期傳授先進農業(yè)知識,鼓勵農民入學學習來提高種植技術水平。與此同時,山西省在改良馬鈴薯生產環(huán)節(jié)還指導農民重視種作的科學管理。此外,在馬鈴薯改良中山西省首次引進了農藥、肥料等,現(xiàn)代農業(yè)因素開始凸顯。
其一,使用肥料。肥料是現(xiàn)代農業(yè)的重要因素,事關農作物豐產高產。早在1919年,閻錫山曾派人赴日本學習農村知識和化肥的制造和使用技術,并從國外引進少量硫酸銨和磷肥和殺蟲農藥等。不過山西地處內陸,遠離沿??诎?,購買西方先進肥料甚為不便。山西省農礦廳決定因陋就簡,于1929年因陋就簡推廣農家肥技術,即利用人糞尿、廄肥、堆肥、草木灰、燒土等制作肥料,并編印此種改良肥料方法分發(fā)各縣轉發(fā)各鄉(xiāng)村暨國民學校,由村長副國民教員為農民詳細講演,并督飭各實業(yè)人員每遇下鄉(xiāng)時順便切實勸導。
其二,防治馬鈴薯病蟲害。馬鈴薯環(huán)腐病、黑莖病、晚疫病、退化病對其產量、穩(wěn)定種性影響很大。環(huán)腐病使馬鈴薯植株矮小、皺縮、塊莖小而易爛。防治方法是引種、換種、推廣抗病品種控制病害,亦可晚播留種,經藥劑處理薯種。另外,馬鈴薯上面一塊一塊高起的厚皮如同結痂一般,是病菌所致的瘡痂病,這種病菌能存活在土壤里,所以凡是用有病的馬鈴薯作種或是在有此病菌的土壤種植馬鈴薯,其結果,所產馬鈴薯十之八九有病——發(fā)育不全,小而畸形,外面有很厚的瘡痂或是凹孔,不好看且不合用。瘡痂病不僅減少馬鈴薯產量,而且有損品質。防除瘡痂病的辦法有:(1)選無病的馬鈴薯作種;(2)輪栽法;(3)選無瘡痂病的土地;(4)稍用些石灰炭作肥料等等。但最有效的方法是對馬鈴薯種子進行消毒,當時的消毒方法有:(1)福爾馬林浸種法;(2)熱福爾馬林浸種法;(3)舁汞浸種法。并提醒農人若是自己進行馬鈴薯消毒,建議用冷福爾馬林;若是政府機關或學校去推廣要以用熱福爾馬林或用昇汞為最宜。
其三,改良栽培法。民國時期,山西民眾在其種作當中,通常習慣將馬鈴薯與谷子、高粱等輪種,如平川地區(qū)倒茬形式有:糜谷——馬鈴薯——莜麥——蠶豆——糜谷;蠶豆——莜麥——馬鈴薯——谷子;丘陵地區(qū)執(zhí)行馬鈴薯——糜谷——馬鈴薯,豆類——莜麥——胡麻——豆類,小麥——小麥——馬鈴薯——谷子——小麥。輪息荒地為息荒三年,連種三年,莜麥——馬鈴薯——胡麻,山地區(qū)是馬鈴薯——莜麥——胡麻——馬鈴薯;蠶豆——莜麥——胡麻——小麥;芥菜——莜麥——馬鈴薯——芥菜。農機推廣機構為之勸導民眾改進耕地方法和播種技術。倡導民眾:(1)秋后深耕一次,臨近種植時將糞撒于地面,再深耕一次,也可以在犁地時同時撒人犁溝。(2)注重種植節(jié)氣,夏馬鈴薯在清明前后,秋馬鈴薯在立夏節(jié)前后。(3)播種時選擇肥大無傷之根,用利刃順芽眼削開,一顆可削三四片。削下以后,拌上草木灰,放于通風干燥之地,經三五天稍干,再行播種。(4)播種方法,隨犁點人犁溝,再將肥料撒于種片之上,耙耱平坦。(5)種子量方面,每畝田種約七八十斤至一百斤。(6)鋤草方面,苗長二三寸時,除草一次。長至一尺上下時,再除草一次,擁土埋根。(7)收獲時間,夏薯在立秋前后至處暑節(jié),秋薯在秋分節(jié)至寒露節(jié)前后。收獲時,用鐵鍬由土中挖出塊根,用手摘下,藏于地窖,上覆干土,以防水氣散發(fā)。
最后,改良土壤。馬鈴薯適應于寒冷干燥之氣候,故晉北一帶適宜種植馬鈴薯,尤其適宜砂粘土或腐殖質土,但雁門關一帶砂礫尤多,不適宜馬鈴薯種植,為此須用“客土法”改良土壤——將他處粘土或腐殖質土混入砂礫土中,矯正本地土壤的屬性。若本地土壤是粘土者,建議將表土深翻一次,使土壤上下混和,變成砂質黏土以便馬鈴薯栽培。此外,可多施用有機質肥料,如加入少量熟石灰,防止土質變成酸性,此舉既能使砂礫變?yōu)榧毻?,且能增加砂土之養(yǎng)料。并提倡近河之地多澆灌泥水,讓水內所含之細土與養(yǎng)料滲入地中。總之,通過土壤改良,所種馬鈴薯不僅收成良好,其塊根的淀粉含量亦多,達到了優(yōu)質高產的目的。
四、馬鈴薯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
馬鈴薯是糧菜合一的作物,產量高且每畝淀粉產量要高出于其他作物數(shù)倍之上,馬鈴薯不但產量豐富,而且他的用途也很多,是為救濟民食缺乏最好的作物,以解決民食缺乏的問題。
首先,豐富晉北地區(qū)民眾飲食結構。晉北地區(qū)以莜面、豆面、馬鈴薯為主食,可代替米麥等主要食用作物,亦可代替蔬菜等食物,如在五寨縣馬鈴薯與莜面摻合可做成抿面、疙瘩、拌爛、殼殼等,早晚吃黑豆面糊糊煮馬鈴薯或馬鈴薯拌爛等,而在岢嵐東部山區(qū)和南川、北川居民早飯有莜面糊糊煮馬鈴薯炒面(用莜麥炒熟磨下的面),比較寬裕的人家還有馬鈴薯絲子,午飯有磨馬鈴薯抿面、糍馬鈴薯疙瘩等,西川和西山地區(qū)早飯則有蒸馬鈴薯,午飯多為糜子撈飯或雜面、馬鈴薯、西葫蘆、南瓜雜燴菜。
其次,馬鈴薯除可做主食外,亦可將其制造淀粉,由淀粉制造粉條來提高家庭收入。馬鈴薯制粉條簡單易操作,其主要原料用馬鈴薯及明礬(白礬)兩種。制成之后將其繞成團狀,或繞成小束狀放于另一處,使其干燥,干后即可以保藏,煮熟后可炒可燴可入湯,成為待客佳品,亦可運輸販賣。由于馬鈴薯成本低廉,大半農家都有馬鈴薯出產。尤其在雁北一帶,一畝地能產二十口袋,一口袋之重量約在120斤上下,每100斤馬鈴薯能產出15斤多淀粉,按照一般工藝,2斤半淀粉能制7斤多濕粉條。其粉及粉條之價格:1元可買15-16斤淀粉,可買24—25斤粉條。如此計算,如果將每畝地產馬鈴薯制成粉條,能有40元左右的收入。另外,生產粉條的副產品,即100斤重之馬鈴薯加工淀粉之外,尚有70—80斤渣滓可供人食,家畜之飼料或供肥料之需,而在晉北察綏一帶普通農家除供作食糧或蔬菜用外,大半作為豬之飼料。
再次,馬鈴薯除可制造淀粉外,還可制造白酒和工業(yè)酒精等。1924年榆次士紳馬紺岑發(fā)明馬鈴薯制酒,該酒“味頗甘而力猛,然飲之柔和適口,純系正昧,似優(yōu)于黃酒,微遜于白酒”。1935年,化學界稱利用馬鈴薯研制汽油(即燃料乙醇,俗稱“馬鈴薯汽油”)成功,其成本低且易銷售,經過汽車由大同至陽明堡往返多次使用,成績頗佳,而其燃燒力較之汽油尚強五分之一。馬鈴薯提煉燃料乙醇將緩解外來汽油運至山西境內價目昂貴問題。
最后,用馬鈴薯插花以提升民眾生活情趣。切取半個馬鈴薯,用釘在其圓頂上戳若干個孔,把花枝插在孔中,而后把它放到一個大金魚缸中,倒入一些水,把馬鈴薯淹沒。這樣枝上的花可保持很長時期的新鮮,因為馬鈴薯內的淀粉能供給花的一部的生活力。
五、結語
一種作物傳人本土之后,需要不斷的試驗選育,最終得出最為適切的推廣經驗,并形成具有經濟效益的農業(yè)種植示范效果。馬鈴薯傳人山西以來,因其耐寒耐旱高產,逐漸成為晉北、晉西北地區(qū)重要農作物之一。晚清民國時期,山西省府在馬鈴薯的選育、栽培等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的應用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舉措,并就馬鈴薯的深加工方面有過嘗試。凡此種種,使得馬鈴薯對于山西人的飲食習慣、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產生重要影響。作為革命老區(qū)鄉(xiāng)村占80%省域面積的當下山西省,清末以來馬鈴薯的引種歷史,尤其是作物試驗場的引種選種培優(yōu)、作物種植效益對比等方面對于老區(qū)鄉(xiāng)村振興極具啟發(fā),這對于構建現(xiàn)代化農業(yè)產業(yè)體系乃至農業(yè)觀光園區(qū)建設依然具有借鑒意義。為此,我們需進一步發(fā)揮農事部門的功能,尤其是基層農技推廣部門,不能僅僅承擔生資部門專賣店的角色,還要加大種植試驗培優(yōu),在推廣適合于本土作物方面起到技術引領人的作用。高校涉農專業(yè)要大力度開展校地合作,把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把傳統(tǒng)的馬鈴薯等作物培育成鞏固攻堅脫貧成果的抓手。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資源和技術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晉北晉西北地區(qū)生態(tài)農業(yè)觀光園區(qū),促進農業(yè)要素回流,推動“三農”高質量跨越式發(fā)展,趟出一條既能推進糧食豐產,又能保障農民增收的新時代農業(yè)發(fā)展之路。 (責編: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