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與粟特物質文化的交流與互鑒

      2021-08-06 13:21:47王琳續(xù)囡囡張婕張夢圓
      中國民族博覽 2021年8期
      關鍵詞:粟特唐朝金銀器

      王琳 續(xù)囡囡 張婕 張夢圓

      【摘要】唐朝經(jīng)濟發(fā)達,社會、科技、文化等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與許多國家文化交流頻繁。粟特是西域古國之一,與唐的交流尤為密切。唐與粟特在金銀器、服飾、葬俗等方面互有影響。本文著眼于粟特文化對唐與唐文化對粟特的影響兩方面,探索兩種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關鍵詞】唐朝;粟特;金銀器;服飾;葬俗;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8-178-04

      【本文著錄格式】王琳,續(xù)囡囡,張婕,張夢圓.唐與粟特物質文化的交流與互鑒[J].中國民族博覽,2021,04(08):178-181.

      基金項目:1.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淄川公孫墓地發(fā)掘報告及相關研究,(批準號18BKG020);2.遼寧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唐文化與粟特文化交流研究,(項目編號S202010165020)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也是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盛唐時期向其朝貢的國家多達三百余個,唐朝的文化、商品、制度等內(nèi)容輸出到其他國家,異域的文化也影響到唐朝,粟特就是其中之一。

      一、粟特文化對唐的影響

      粟特文化對唐物質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金銀器、服飾兩方面。

      (一) 金銀器

      唐朝金銀器種類較多,器形獨具特色,深受粟特文化影響。以唐中期為界,中期之前金銀器對外來文化吸收多,本土制造的器皿以模仿為主;中期以后,進入了本土化的創(chuàng)新時期,逐漸取代了外來紋飾[1]。現(xiàn)從器形、紋飾與工藝方面,探究粟特文化因素對唐代金銀器的影響。

      1.器形

      (1)胡瓶的仿制

      胡瓶,主要形制為帶把、橢圓形腹、有圈足的壺形金銀器。20世紀70年代,蘇聯(lián)學者馬爾薩克將其中圈足較矮粗或沒有圈足的一部分胡瓶分割出來,確定為粟特胡瓶[2]??偟膩碚f,粟特胡瓶的特點是矮圈足(少數(shù)為圓足),壺身呈橢圓形。有把胡瓶的壺把上端與壺口相連、下端位于壺身中間偏上的位置[3]。這類器物在中亞、西亞非常流行,是粟特民族的日用器。粟特胡瓶的典范是內(nèi)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李家營子墓出土的銀質胡瓶。此瓶素面,器身呈扁圓形。腹部最大徑接近于底部。圈足較為粗矮,呈喇叭狀,上有聯(lián)珠紋圍繞形成裝飾。在壺口的把手上端和口沿相連接的地方,有一鎏金的胡人頭像,人物形象高鼻深目,“八”字形胡須,短發(fā)后梳,顯然不是唐朝人形象[4]。

      在唐代的金銀器、陶俑和壁畫中,常出現(xiàn)粟特胡瓶的樣式,成為上層階級普遍使用的器具。為了滿足平民百姓的需求,金銀質胡瓶的形制也移植到陶瓷器,即鳳首壺:它是在粟特胡瓶傳入后,中國的陶瓷工匠模仿其器形、紋飾,再結合中國傳統(tǒng)紋樣完成的。1956年太原市石莊頭村發(fā)現(xiàn)的唐白釉人首胡瓶,便是一件粟特式注壺,矮圈足、壺把上的人頭像等均為典型的粟特特征[5]。

      (2)多曲造型的應用

      六七世紀時,粟特銀器中的碗流行捶揲分瓣的裝飾手法,多曲和多瓣的造型被唐朝工匠借鑒并有所創(chuàng)新。

      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沙坡村窖藏的鹿紋十二瓣銀碗,便是唐代金銀器中碗形器的模仿對象之一。該碗最顯著的特征是碗壁捶揲出十二個瓣狀造型。碗內(nèi)底中心飾一花角立鹿,口沿下刻有一行粟特銘文,經(jīng)考證內(nèi)容為“祖爾萬神之奴仆”。根據(jù)形制判斷制作時間在7世紀前半葉,馬爾薩克確認其為粟特輸入品。齊東方認為:“這件銀碗對于多瓣的采用已經(jīng)不再是裝飾,而是將器物本身的造型變成了多曲狀”[6]。曲瓣造型在發(fā)展過程中變得淺淡,曲痕逐漸消失,分瓣數(shù)量減少,多采用網(wǎng)狀桃形瓣,并在其上施以紋飾。在何家村出土的鴛鴦蓮瓣紋金碗中已不見水滴形曲瓣,取而代之的是桃形紋路。造型端莊大氣,外形圓潤,碗壁呈弧形,口沿處微向外傾,底部有圈足,且呈微喇狀[7],可看作是唐代手工藝人的創(chuàng)新之處。

      唐代金銀盤、碟同碗一樣,多曲造型也常出現(xiàn),只是曲瓣的形狀不一。有學者認為花瓣形盒也是受到多曲這一造型因素影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團花紋六曲銀盒,其六曲花瓣造型,不難看出與多曲元素的關系[8]。

      (3)帶把杯的出現(xiàn)及創(chuàng)新

      唐代出土金銀器中有不少帶把杯,不見于唐以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應源于粟特器物。粟特帶把杯的共同特征是皆有環(huán)形把手,把上有指墊,指墊上是精致的胡人頭像,把下有指鋬。唐代的帶把杯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粟特直接輸入的,另一類則是唐代的工匠仿制粟特風格器物。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伎樂紋八棱金杯、鎏金伎樂紋八棱銀杯、人物忍冬紋金帶把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齊東方認為是初唐時期粟特匠人制作的仿制品,帶有濃厚的粟特風格,但與粟特帶把杯有所區(qū)別。三件帶把杯器形均呈八棱狀,圈足底邊和各個折棱處均由聯(lián)珠紋裝飾,杯體上部有環(huán)形把手,這都是粟特銀器風格的影響。三件帶把杯皆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鑄造方法制作,可謂“中西合璧”[9]。

      唐代工匠仿制的金銀帶把杯中,杯把造型有所創(chuàng)新變化。一種是“6”字形把,指墊部分微微上翹,與環(huán)把組合呈“6”字形;第二種是葉芽形把,杯把緊貼在杯壁后向下彎曲;第三種是卷葉形把,杯把外側有兩片葉子,上葉外卷成為指墊,下葉與杯壁相連形成指鋬,不見于粟特帶把杯。

      2.紋飾

      中國早期金銀器紋飾大多采用同期青銅器紋飾。唐代金銀器的紋飾,早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大,主要是對外來因素進行吸收,然后物化于金銀器的裝飾。中后期則立足于自身發(fā)展創(chuàng)新,逐漸跳脫外來文化的影響。

      (1)人物紋

      ①狩獵紋

      狩獵紋主要包括狩獵者和獵物,從出土器來看,唐代金銀器上狩獵紋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較大:一方面,狩獵者的形象與中原人士不同,從其外貌、服飾、姿態(tài)等方面可見端倪;另一方面,獵物也非中國本土所產(chǎn),系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入。

      何家村窖藏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四幅男子狩獵圖與四幅仕女游樂圖相間排列。第一幅中狩獵人身著袍衫,披長發(fā)于身后[10]。此裝束的狩獵人在北周粟特人安伽墓所出石刻屏風中出現(xiàn)過,不難看出粟特文化對唐代狩獵紋裝飾的影響。

      ②伎樂紋

      何家村窖藏出土伎樂紋八棱金杯,八棱帶把杯的造型多見于粟特銀器,把上指墊處為兩位腦后相接的胡人頭像,是粟特典型風格。紋飾中出現(xiàn)的部分樂器,如琵琶與豎箜篌均非唐朝本土樂器,或經(jīng)由粟特傳來。樂伎的服飾和發(fā)式(吹排簫者除外)與粟特宴飲圖銀盤中的樂伎發(fā)式相似。

      (2)動物紋

      ①鹿紋

      粟特藝術中,常以花角鹿為主題紋樣,裝飾在碗、盤類器物內(nèi)部中央。唐代前期可見有類似粟特鹿紋的花角鹿紋樣,如沙坡村窖藏出土的鹿紋十二瓣銀碗。此時期的唐代連珠紋錦中的鹿紋,大多為西域風的花角鹿[11]。唐代中后期流行肉芝頂鹿紋,是受到粟特牡鹿紋的影響而本土特色鹿紋;另一方面肉芝頂鹿紋被賦予了長壽之意[12],并裝飾于金銀器上。

      ②獅子紋

      獅子非中國本土動物,《后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章和元年,(安息國)派遣使者向中原獻獅子、符拔”;唐太宗時康居也曾“遣派使者向中原貢獻獅子獸,帝王珍惜其來自遙遠的西域,路途遙遠,因而下令秘書監(jiān)虞世南為獅子獸作賦”[13],其中所提及的安息、康居均為粟特民族的城邦,由此佐證獅子紋也可能來自粟特。獅子被看作是粟特祆教的神獸,獅子紋飾的傳入,可看作是兩種文化宗教信仰上的交流[14]。

      唐代金銀器上所飾的獅子紋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作為主題紋飾位于器物中央;另一種則是作為狩獵紋的一部分,獅子作為獵物裝飾器物。

      ③翼獸紋

      翼獸紋主要指長著雙翼的神獸,有別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動物,均被刻意加上了雙翼,粟特地區(qū)一些主要城市的大廳里繪制的壁畫便有翼獸紋。另外,還曾出土有繪有帶翼駱駝紋的胡瓶。駱駝對善經(jīng)商的粟特民族有著重要的意義,帶翼駱駝紋不見于中國傳統(tǒng)紋飾,應為粟特文化影響下的產(chǎn)物。

      (二)服飾

      唐三彩粟特胡俑形象、出土壁畫胡人像中能反映出粟特服飾的顯著特點。

      就冠帽而言,粟特人經(jīng)常佩戴尖頂高帽,粟特地區(qū)的撒馬爾罕出土公元1—4世紀赤陶男性神像,神像頭戴尖帽[15],在唐朝蘇思勖墓壁畫《樂舞圖》中的胡騰舞者頭戴尖頂帽[16],唐人喜歡佩戴胡帽,形制主要是卷檐虛帽等。

      粟特人的典型服飾一般上衣為圓領或者翻領袍服,衣袍之袖窄小,袖口收緊,下著袴,腳蹬靴,部分束腰帶或腹部打結。安伽墓屏風繪有一粟特人,頭戴帽子,上衣為翻領窄袖的袍服,下身著袴,腳蹬長靴[17]。此種服飾風格比中原地區(qū)寬大的漢式服飾輕便實用,胡旋舞的流行,對婦女服飾影響很大,唐朝婦女著胡服者甚多。

      西域民族常佩戴蹀躞帶,蹀躞下端有環(huán),環(huán)上套掛著小帶,用來懸掛物件。西域民族為游牧之便,在革帶上掛有刀劍等物。唐朝,蹀躞帶一度成為文武官員必須佩戴之物以顯示地位。開元以后,規(guī)定一般官員不再佩戴,但在民間革帶簡化,仍然流行。

      二、唐文化對粟特的影響

      (一)葬俗的漢化

      1.葬式

      韋節(jié)《西蕃記》:“國城外別有二百余戶,專知喪事。別筑一院,院內(nèi)養(yǎng)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內(nèi),令狗食之,肉盡收骸骨,埋殯無棺槨?!盵18]這一記載描述的是昭武九姓中康國粟特人的葬式。

      唐朝粟特信仰祆教,《新唐書·西域上》:“西域諸胡受其法,以飼祆。”[19]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認為人的尸體有毒,如果直接將有毒的尸體埋入地下會污染土地,因此粟特人在死后會讓狗、飛禽等食其尸肉;同時祆教以火為崇拜對象,認為火是清凈、潔白的象征,實行火葬。

      粟特葬式雖沒有棺槨,但有專用的葬具“盛骨甕”?!端鍟な瘒鴤鳌罚骸耙酝醺改笩嘀?,金甕盛之,置于床上。”[20]盛骨甕根據(jù)身份等級不同分為金、石、土三種材質。粟特本土傳統(tǒng)葬式是將火葬與天葬結合,把狗和飛禽吃剩的骨頭用火焚燒,最后收入“盛骨甕”進行掩埋[21]。

      目前在中原發(fā)現(xiàn)的唐代粟特人墓葬中,都沒有出現(xiàn)天葬與火葬,而是使用土葬,并伴有棺槨。比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史索巖夫婦墓、西安西郊何文哲墓、河北邯鄲大名何弘敬墓以及洛陽安菩墓。

      安菩墓是通過考古發(fā)掘的洛陽唯一一座未經(jīng)盜擾的粟特人墓葬,墓葬平面整體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墓門為石質,墓室平面呈長方形[22],是典型的漢式土洞墓,明顯受到唐代中原文化的影響。

      2.墓志

      墓志銘是中國古代特有喪葬設施,《唐語林》:“長安中爭為碑志,若市賈然,大官籠,其門若市,有喧竟構致不由喪家者?!盵23]

      粟特本土的墓葬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墓志,但唐代入華粟特人墓葬出土墓志有近百方,采用符合中原習俗的名和字,記錄死者生平,這顯然是入華粟特人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所產(chǎn)生的新事物。

      在洛陽龍門安菩墓中出土一方墓志,用楷書刻有“大唐定遠將軍安君志”[24],何文哲、何摩訶、史射勿、史索巖等墓葬中均出土有墓志,它們大多數(shù)人都在中原久居并入仕,死后墓志上均對其籍貫、官職、生平等有記錄。

      3.夫妻合葬與聚族而葬

      唐代夫妻合葬墓流行,許多久居漢地的粟特夫婦也采用夫妻合葬墓形式,《唐代墓志匯編》記載很多,如安延與妻子劉氏、安師與妻子康氏、安菩與妻子何氏、康坎與妻子曹氏墓等。

      入華粟特人也效仿唐代漢地流行的聚族而葬的習俗,即使死在遠方,也要埋入祖輩的墓地。如康威墓志記載其夫婦二人住在鄭州滎陽,但卒后 “附于先祖父塋定鼎門正北廿五里河南北山,禮也”[25]。家族墓地是中原傳統(tǒng)的喪葬習俗,入華粟特人擁有家族墓地,無疑是受到漢文化的影響。

      (二)石刻畫像圖案中的漢文化因素

      固原隋唐史氏墓的石刻主要集中在史索巖夫婦墓和史訶耽夫婦墓中,其中二者的石門楣表面均刻有兩個朱雀,側身而立,張開雙翼,其間布滿卷云紋和纏枝蔓草;在史索巖、史射勿墓志的志蓋四周邊上刻有“四神”的紋帶,其中史射勿的志石沿著順時針方向刻有十二生肖形象。四神分別是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代表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是具有吉祥意義的中國傳統(tǒng)紋飾;十二生肖最早產(chǎn)生于秦漢時期,出現(xiàn)在王允《論衡·物勢篇》中,隋唐發(fā)展到繁盛階段,可以看出漢文化對粟特人的影響之深[26]。

      (三)唐朝絲綢對粟特的影響

      在絲綢貿(mào)易過程中,粟特人在自身織造業(yè)的基礎之上融入中國絲綢特點,粟特人把絲綢紡織與之前的毛、麻紡織在一起,制作出特色的粟特錦,顯著特點是緯線平直,經(jīng)線加Z向強捻;圖案緯向循環(huán);飾以聯(lián)珠團窠環(huán)[27]。

      中國傳統(tǒng)絲綢為經(jīng)錦,經(jīng)線顯花,粟特錦模仿漢錦,改為緯線顯花,比經(jīng)線顯花的方式簡單。在加捻工藝上,中原所用為S捻,粟特錦采用的Z捻。

      粟特錦通常采用聯(lián)珠團窠紋,講究對稱。聯(lián)珠團窠紋由平排連續(xù)的圓形作為基本結構,在每個圓周飾以聯(lián)珠,中心圓形區(qū)域內(nèi)飾以鳥獸圖案。粟特錦的連珠團窠進入中國后,通過模仿融合后,逐漸具有中國特色。新疆出土的現(xiàn)藏于日本法隆寺的四天王狩獵錦,聯(lián)珠紋內(nèi)有四大天王身騎翼馬,拉弓箭射向獅子。此圖樣不僅融合了聯(lián)珠紋、翼馬等典型的中亞風格紋飾,同時又采用了平紋織法,體現(xiàn)了唐朝與中亞織錦融合。

      粟特織錦在吸收中原技法基礎上加以改造,傳入中原后受唐朝人喜愛。新疆等地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唐朝曾積極學習這種域外織錦并仿制創(chuàng)新。唐初的竇師綸吸收外來紋樣與中原傳統(tǒng)紋樣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新式花紋圖樣被稱為“陵陽公樣”,極大豐富了唐代的絲綢文化。可以說,中國絲綢與粟特織錦相輔相成,共同進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三、結語

      粟特人從漢代起便往來穿梭于絲綢之路沿線進行貿(mào)易活動,足跡遍布四海并對絲綢之路沿線其他各民族產(chǎn)生影響。唐代是粟特人進入中原久居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唐與粟特的文化交流達到了高潮。唐朝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不斷吸收借鑒外來文化,成為多元文化匯聚的中心,成為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陳安媞. 唐朝與粟特藝術交流研究[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18.

      [2] 郭范琳. 唐代金銀器中的粟特文化因素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6.

      [3] 劉思. 粟特文化對唐代金銀器的影響[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7.

      [4] 同[3]

      [5] 同[3]

      [6] 齊東方.西安市文管會藏粟特式銀碗考[J].考古與文物,1998(06):23-26.

      [7] 同[2]

      [8] 同[2]

      [9] 耿玉璠.試析唐代金銀器杯類中的外來因素[J].地域文化研究,2019(05):91-96+155.

      [10] 齊東方.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1] 張曉娜.從“大角鹿”到“芝頂鹿”——唐代金銀器中鹿紋的變遷[J].美與時代(上),2020(09):86-88.

      [12] 同[2]

      [13] 范曄.后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4] 同[3]

      [15] [蘇].斯塔維斯基著,路遠譯.古代中亞藝術[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1992.

      [16] 李國珍.唐代中外樂舞交織圖——蘇思勖墓的樂舞壁畫[A].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編輯部編.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一輯)[C].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17] 曾麗榮.唐代三彩粟特胡俑服飾探析——以陜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館藏為例[J].文博,2016(06):67-74+108.

      [18]《通典》卷一九三 邊防九

      [19]《新唐書》列傳 卷一百四十六 西域上

      [20]《隋書》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21]韓偉.北周安伽墓圍屏石榻之相關問題淺見[J].文物,2001(01):90-101.

      [22]趙振華,朱亮.洛陽龍門唐安菩夫婦墓[J].中原文物,1982(03):24-29+17+76-82.

      [23]王讜.唐語林校證(卷1)[M].北京:中華書局,1987:25.

      [24]同[22]

      [25]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6]高雪.固原南郊隋唐史氏墓葬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

      [27] 辛燕.粟特錦與中國絲綢的交流與融合[J].西部皮革,2018(20).

      作者簡介:王琳(2000-),女,山西臨汾,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文物與博物館學;續(xù)囡囡(2000-),女,山西晉城,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文物與博物館學;張婕(2000-),女,河南平頂山,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文物與博物館學;張夢圓(2000-),女,遼寧莊河,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文物與博物館學。

      猜你喜歡
      粟特唐朝金銀器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50
      「金」風吹開一池蓮 金銀器中的池塘小景
      紫禁城(2020年6期)2020-07-24 09:24:18
      敦煌寫卷安雅《王昭君》考論
      敦煌研究(2020年2期)2020-06-15 05:49:37
      隋唐洛陽粟特移民分析
      中州學刊(2020年3期)2020-05-06 09:09:38
      唐代金銀器對瓷器的影響文獻綜述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1:02
      粟特康氏會稽郡望考論
      敦煌學輯刊(2017年1期)2017-11-10 02:33:13
      唐朝休閑文化對后世影響幾何
      人民論壇(2016年26期)2016-10-12 17:36:18
      西夏金銀器研究
      西夏研究(2016年4期)2016-07-10 12:08:14
      唐與拂菻并未直接交通?
      文化方面唐詩中體現(xiàn)的民族融合
      青春歲月(2015年20期)2015-11-09 11:52:22
      莆田市| 辽宁省| 营口市| 纳雍县| 泾川县| 德保县| 长子县| 东阳市| 龙山县| 麻城市| 巫山县| 乌兰察布市| 新安县| 监利县| 洛川县| 西和县| 北辰区| 页游| 广西| 建水县| 密云县| 灵台县| 乌鲁木齐县| 昭苏县| 剑川县| 兴海县| 梅州市| 奉化市| 沧源| 聂荣县| 宁南县| 安顺市| 子长县| 延寿县| 镇远县| 布尔津县| 普安县| 乌鲁木齐市| 苏州市| 三门县|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