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柯爾施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亞圣”,他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一書中提出了總體性思想,其理論內容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批判性與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體現(xiàn),認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經歷了理論誕生、逐漸成熟和不斷發(fā)展三個階段。在當今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階段,掌握柯爾施的總體性思想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有著關鍵作用,也為我們更好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柯爾施;總體性;辯證法;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9-0125-03
卡爾·柯爾施(1886—1961年)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的代表人物,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亞圣”。在當時社會,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者和庸俗馬克思主義者由于自身理論水平的不足和受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導致其對于馬克思主義產生了很多片面甚至錯誤的理解,柯爾施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聽柺┑摹恶R克思主義和哲學》問世之后,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柯爾施遭到了當時所謂“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的激烈批判。在此書中,柯爾施提出了很多對馬克思主義的獨到見解——總體性思想,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理論等。與當時的學者不同的是,柯爾施認為馬克思主義具有極強的哲學屬性,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前提就是恢復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性,因此柯爾施提出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意在將馬克思主義研究重新引入正確的道路。
一、柯爾施總體性思想的背景淵源
柯爾施早期曾在英國從事理論研究時加入工人社會主義的一個派別費邊社。當時的費邊社強調主觀的思想意志與積極的社會主義精神,反對戰(zhàn)爭,提倡用和平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實現(xiàn)改良與過渡??聽柺┰谫M邊社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實踐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取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公社化社會,強調工人地位等理論,這時柯爾施的思想也逐步向馬克思主義靠攏。
柯爾施于1920年加入德國共產黨。當時“一戰(zhàn)”剛剛結束,隨著生產力的恢復和經濟逐漸平穩(wěn)發(fā)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也逐漸緩和。當時經濟社會較為落后的俄國率先取得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而當時較為發(fā)達的歐洲地區(qū)盛行的工人革命卻陸續(xù)失敗,這引起了柯爾施的深刻反思。他嘗試從理論入手總結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繼續(xù)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當時的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一切要素由經濟決定,只要推翻經濟結構,任何社會現(xiàn)實都會被摧毀。因此,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經濟決定論”來理解。由于當時“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完全理解哲學對于現(xiàn)實、理論對于實踐的關系,忘記了馬克思主義中存在的辯證法,并受到當時實證主義思潮的影響,認為馬克思主義僅是一種社會學學說,完全否認了馬克思主義中的哲學方面。而一些研究哲學的社會主義者則直接地認為馬克思主義中不存在哲學的因素,需要將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的哲學思想相融合,達到一種補充融合的目的,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擁有哲學的理論方面。第三國際理論家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是形而上學的,割裂了馬克思主義的靈活性和整體性,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柯爾施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重新的理論闡釋,《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問世的。
在這部書中,柯爾施認為哲學在馬克思主義中意義非凡,不可忽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作為理論武器指導實踐,其本質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的本質性聯(lián)系,而這種本質聯(lián)系也是建立在超越現(xiàn)實維度基礎上的聯(lián)系。但在當時柯爾施所處的歷史階段與歷史環(huán)境下,資產階級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維度持否定態(tài)度或將馬克思主義看作“黑格爾主義的余波”。
在柯爾施看來,由于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所有的資產階級哲學已經放棄了黑格爾主義和辯證法的內容,資產階級的理論家們已經走入了純哲學性的研究,他們將哲學作為獨立的學科去研究,從而得到他們想要的“哲學”。但是這種形而上學的哲學觀在柯爾施看來已經無法再將哲學與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相結合,哲學也再也無法存在于科學之中,資產階級的哲學已經脫離了現(xiàn)實。而當時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者對于這種看法也保持著近乎默認的態(tài)度并用其他的哲學“補充”馬克思主義。而第三國際也并沒有用正確的態(tài)度去對待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實證的唯物主義理論學說,用直觀的角度看待辯證法問題,破壞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因此,無論是資產階級哲學家還是“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的思想都已經被資產階級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性擱置一旁,不予理會。
柯爾施堅決斥責這種做法,他始終強調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必須站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性的立場上。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性的喪失必將導致馬克思主義革命與批判的維度不復存在。因此,必須恢復馬克思主義哲學性的應有地位,將其作為一種有生命的整體性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只有重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于實踐之中,與社會歷史相聯(lián)系,堅守馬克思主義應有的革命性與批判性,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才會重煥生機。
二、柯爾施總體性思想的理論內容
在柯爾施看來,“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并沒有將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一個整體,而是將馬克思主義分割成若干個知識領域,使之成了這些領域機械性相加的集合體。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相割離的做法無疑使馬克思主義無法再成為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其理論的整體性、哲學性和革命性也徹底地喪失。在這些背景之下,為了恢復馬克思主義應有的哲學性和革命性,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柯爾施提出了總體性思想并在當時學界引起了轟動性反應。
(一)柯爾施總體性思想內涵
一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柯爾施始終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他認為,哲學并不是凌駕于實踐之上的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與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性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同時他認為我們不應該將馬克思主義分割成一個個孤立的理論體系,因而要將其作為整體去看待。更加確切地說,馬克思主義是運用總體性思想把握和實踐的理論學說。
柯爾施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總體性的理論體系,其理論體系與實踐是緊緊相連的,而不是脫離了實踐孤立的存在。他強調我們所經歷的社會階段是社會歷史總體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的思維與存在也是社會存在總體的兩個部分,他將理論與實踐也作為一個總體過程的兩個方面。柯爾施指出,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不僅要把馬克思主義當作科學理論,還要將其作為一門實踐哲學。要將理論放在歷史的角度理解,并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不斷豐富與反思,用辯證的理論和革命的實踐去繼承發(fā)展唯物史觀,將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才是正確的做法。
而一些馬克思主義者之所以忽視馬克思主義革命性與哲學性的主要原因則是在國際工人運動屢屢受挫之際,馬克思將思想研究從哲學批判轉向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批判,這一轉變則導致了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的誤讀。在柯爾施看來,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發(fā)展過程中,不僅注重理論內容的不斷完善,同樣很重視實踐的方式方法,因此馬克思主義也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tǒng)一,從而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理論與實踐辯證統(tǒng)一的總體性理論這一本質內涵。而柯爾施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性就是要將這種總體性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結合從而擺脫當時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桎梏。這種哲學性是帶有總體性與革命性的,要站在歷史總體的位置反思與批判現(xiàn)實。柯爾施認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正是站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角度,分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統(tǒng)一關系一旦分離,將對無產階級事業(yè)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如果無產階級想要實現(xiàn)其目標,解放全人類,實現(xiàn)共產主義社會,那么它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革命性與理論內涵,反對破壞馬克思主義的完整性。
二是批判性與革命性的統(tǒng)一。批判性與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體現(xiàn),而在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出現(xiàn)了變化,階級斗爭的形式也發(fā)生了轉變,合法的議會斗爭逐漸成為無產階級斗爭的主要形式,隨著科技文化的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迅速得到擴張。在柯爾施看來,在這些背景之下,馬克思主義被逐漸庸俗化,將馬克思主義革命性拋棄,這種做法使得馬克思主義無法正確指導當時歐洲無產階級運動。
在柯爾施看來,馬克思是在整體上批判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也體現(xiàn)在哲學上。馬克思提到的廢除哲學并沒有真正廢除所有哲學,而是批評和消滅了資產階級單方面的片面、形而上學的哲學。實現(xiàn)哲學就是揚棄舊哲學,廢除哲學不是通過實踐拋棄哲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消滅哲學就是哲學的實現(xiàn)。柯爾施認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一種富有革命性和批判性的唯物辯證法,它將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理論與革命性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終指導人類偉大實踐的總體性辯證法。
柯爾施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與社會歷史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始終注意將馬克思主義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結合,只有這樣立足于實際,馬克思主義才會保證其內在的生命力,始終是革命與批判的理論體系,而不是庸俗的實證主義思想。
(二)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843年至1848年。這一時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誕生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具有明顯的革命性和批判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發(fā)展的階段。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共產黨宣言》,在這段時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與當時的無產階級運動是密切相關的,正是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本質內涵詮釋出來,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指導無產階級實踐的武器。
第二階段是1848年到二十世紀初。這一時期從巴黎無產階級革命開始,工人運動從高漲逐漸走向低潮。這一階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密切結合的時期,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熟。由于當時第二國際和庸俗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解的不全面,導致其理論與馬克思所強調的內容產生了偏離,將馬克思主義總體性破壞,將其理論體系分解,實踐與政治經濟等各組成部分相分離,理論與實踐隨之分離,而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再是革命的一部分,而成為各個不同學科的總和。
第三階段是二十世紀初以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階段。當時列寧與羅莎·盧森堡提出從無產階級革命的角度出發(fā),恢復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柯爾施認為當時的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完全回到一條正確的發(fā)展之路。因此,他提出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和革命性,并將總體性思想應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聽柺娬{理論研究要回歸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理論上,并重申了整體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內在聯(lián)系。
柯爾施的三階段理論靈感源于其總體性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柯爾施整體思想的獨特性和靈活性,也體現(xiàn)了他對馬克思主義整體和革命的深刻理解和繼承。
三、柯爾施總體性思想的意義
柯爾施的總體性思想對于批判第二國際、第三國際和庸俗馬克思主義者的經濟決定論和實證化的馬克思主義等錯誤理論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聽柺┰诿鎸Α罢y(tǒng)”馬克思主義者的激烈批判時,仍堅持重提馬克思主義總體性、革命性的觀點,堅持從根本上恢復馬克思主義。在資產階級哲學家和部分馬克思主義者都拒絕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瓶頸時期,柯爾施堅持重新討論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內涵,肯定哲學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并用總體性思想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本質??聽柺娬{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總體原則,這對于指導無產階級實踐有著巨大的意義??偨Y國際工人運動失敗經驗,若將理論與實踐相割離,必將導致革命的失敗??聽柺娬{要堅決反對將馬克思主義庸俗化地研究和膚淺地學習,而是要堅持理解和學習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不應該將其作為一種純粹的學科看待,保持應有的價值判斷,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真正的意義,使之成為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武器,糾正錯誤的理論,打破現(xiàn)實對思想的禁錮。
在當今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階段,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需要借鑒總體性的思想。我們看待馬克思主義必須要站在全面的、總體的角度上,并用馬克思主義作為批評現(xiàn)實的武器??聽柺┮笤谒伎己桶l(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同時,還要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個總體性的了解,不能局限于從某個片面的角度去研究理解馬克思主義,而是應該將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實際相結合,正確地把運用馬克思主義作為解決問題的鑰匙,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從而正確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內涵??聽柺┑目傮w性理論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以及對我們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指導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谷永新.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總體性理論與基本原理體系的建構[J].學理論,2010(33).
[2] 陳學明.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是哲學——論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和哲學》所給予我們的啟示[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3] 劉林.柯爾施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闡釋[J].知與行,2018(6).
[4] 馬俊峰,馬喬恩.“柯爾施問題”及其當代意義——基于《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的解讀[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
[5] 黃浩.“柯爾施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9(5).
[6] 李包庚,丁敏.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中的“總體性”思想[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8(4).
作者簡介:孫靖道(1997—),男,漢族,遼寧撫順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國外馬克思主義。
(責任編輯:馬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