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15500)王燕 袁秋亞 顧麗丹
20多年以來,ICU(重癥監(jiān)護室)在臨床上已快速發(fā)展成為一種新型醫(yī)學???,其適用于病情嚴重的患者,要求護理人員具有高超的技術、具備鮮明的專業(yè)技術特色[1]。院內感染,指的是住院患者于醫(yī)院之內受到的感染,既有患者在住院時期出現的感染,又有患者在院內既已受到感染,卻在出院之后才出現相關的癥狀,當然,患者在住院之前就已有的感染亦或處在潛伏階段的感染不在此列[2]。因為住進ICU的是危重癥患者,其中大部分存在潛在性內科病亦或存在長期應用抗菌藥物的經歷,導致ICU住院患者院內感染的發(fā)生率增大[3]。如今,ICU通常集中了院內的危重癥患者,本科于2019年5月~2020年8月,為本院ICU危重癥患者實施人文關懷引導下的護理干預,旨在提升我院的護理質量,為臨床干預ICU危重癥患者提供借鑒。以下是相關報道。
1.1 一般資料 以回顧性方式分析2019年5月~2020年8月在本院ICU接受治療的危重癥患者,并從中選出120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劃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納入標準:①患者或其家屬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②全部是住進ICU的危重癥患者;③不存在精神類疾病。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心、腎、肝等方面的嚴重疾病;②存在傳染病亦或全身感染的患者;③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其中,觀察組:27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為31~71歲,年齡均值為(46.5±7.7)歲,受教育狀況:17例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或中專,18例大專及以上。對照組:29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為30~71歲,年齡均值為(49.0±5.6)歲,受教育狀況:20例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或中專,17例大專及以上。兩組患者常規(guī)資料對比,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策略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以此為基礎開展人文關懷引導下的護理干預:①創(chuàng)建干預小組:具備一定經驗的護士、主治醫(yī)生及患者家屬一起創(chuàng)建干預小組,由1名主治醫(yī)生擔任組長,聯(lián)系各方服務。小組創(chuàng)建之后,應擬定出崗位職責與具體的干預方案。②人文關懷引導下的護理:以患者為中心,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系統(tǒng)化的健康宣教及相關的社會活動,護理人員要站在患者及其家屬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多關心、多體貼患者,打造溫馨的住院氛圍,構建和諧、健康的護患關系,幫助患者樂觀、積極地對待疾病,在接受護理與治療時,能夠自覺予以協(xié)作,從而及早恢復健康。具體策略可以結合患者的教育狀況、興趣愛好及性格特征,采取多種方式,比方用音樂幫助患者緩解壓抑的情緒,進而舒情達志;亦可采取移情的辦法,將患者的注意力從疾病本身轉移開來,以減緩患者內心的焦慮。
1.3 評價指標 評價并對比兩組患者如下指標:對護理的滿意率、患者的身心舒適度、院內感染的發(fā)生率、在ICU的住院天數及院感患者的住院天數。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處理相關數據,正態(tài)分布資料以(±s)描述,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以中位數描述,組間對比行獨立樣本t檢驗;而計數資料分類變量遵循正態(tài)分布,行卡方檢驗,當P<0.05時,表示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對比兩組的院感發(fā)生率及院感患者的住院天數 觀察組院感發(fā)生率15.0%和住院天數(25.2±3.0)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0.0%、(48.4±2.4)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未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數、身心舒適度和對護理的滿意率 觀察組未感染患者在住院天數、身心舒適度、對護理的滿意率等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附表。
附表 對比兩組未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數、身心舒適度和對護理的滿意率
在治療ICU患者時,成功的治療及護理措施能大幅減少患者的致死率,提升疾病的治愈率[4]。因為本身免疫能力弱,危重癥患者極易出現感染[5],導致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包括:醫(yī)護人員引發(fā)的交叉感染、與各類病患相處、陪護人,住院時的心理、精神因素等,同時,若住院天數增加,則感染的幾率亦相應增加。若護理人員沒有極強的責任意識、沒有嚴格執(zhí)行醫(yī)院的相關制度、缺乏職業(yè)技能或者缺乏認真的態(tài)度,均會引發(fā)院內感染[6]。所以,責任護士應在患者入院時,擬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案。結合疾病特征,開展相關的健康宣教[7]。因為ICU的特殊性,不宜向患者集中介紹太多內容,通常是口頭宣教,再配合書面和面對面的引導,步步推進;在開展護理干預時,應持續(xù)評價健康宣教的進行狀況與落實成效,變化健康宣教策略。除此之外,亦應對相關的醫(yī)務工作者開展衛(wèi)生宣教。
在ICU,人們難以第一時間發(fā)現患者的許多細小的表現,結果導致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為危重癥患者開展重癥監(jiān)護,在臨床診斷上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此外,醫(yī)學治療除了拯救患者的性命,亦要關注其生活品質。作為調節(jié)患者心理的一種科學指導模式,人文關懷干預把人文關懷同健康宣教及應激處理靈活地結合起來,打造出一種全面的心理干預模式[8]。其既可顧及患者的內心感受,比如內疚感、挫折感等,又可顧及患者由于健康、經濟、情感、心理等方面的不良影響而引發(fā)的焦慮情緒[9]。所以,治療ICU危重癥患者,既要通過藥物治療以改進病情,又要采取人文關懷引導下的護理干預模式,為患者提供高質的護理服務和心理支持。
總而言之,人文關懷引導下的護理干預能成功管控院內感染的發(fā)生幾率,增強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減少住院天數,部分地改進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對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大有裨益,具備臨床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