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禹嘉 呂靜
摘要: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長河中孕育出了無數藝術珍寶和燦爛文化,博物館就是這些漫長歷史的見證者。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館藏青銅器為例,介紹文物概況并對相關文創(chuàng)市場展開分析,以桌游類文創(chuàng)產品為研究內容,以青銅器的典型特征為參考進行別出心裁的設計,旨在賦予青銅文化全新的生命力與趣味性,為其在現代文創(chuàng)市場中的開拓提供參考案例。
關鍵詞:南京博物院;青銅器;主題桌游;文創(chuàng)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02
1 博物館桌游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概況
博物館向我們展示了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結晶,容納了數不勝數的藝術瑰寶。對博物館的藏品進行探究,將博物館發(fā)展與當下的發(fā)展形勢及市場需求結合,可以更好地傳承文化[1]。文創(chuàng)商品是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2],其中,桌游類產品適用于多人聚會娛樂,互動性強,受眾廣泛,具有很大的開發(fā)空間。基于博物館文物的特點進行桌游文創(chuàng)設計,可以整合二者的優(yōu)點,讓消費者在娛樂的同時了解文化,有利于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可以使文物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再那么遙遠[3]。總之,研究博物館桌游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可以更好地帶動文化的傳播[4]。
2 青銅主題文創(chuàng)產品市場
青銅器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其鑄造工藝早在商周時期就已成熟。然而,普通大眾對青銅器的印象還停留在博物館中陳列的古老而莊重的文物上,對與之相關的其他內容知之甚少。為了弘揚和傳播青銅器文化,青銅主題文創(chuàng)產品應運而生[5]。
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主要包括動物紋、幾何紋和少量的人面紋[6],青銅器的制作沿用了鎦金、鑲嵌等諸多裝飾技法,從這些技法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很多不同的方式來呈現文創(chuàng)產品。文化性、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設計[7],不僅能吸引到對青銅文化感興趣的忠實粉絲,也能通過對青銅器全新的解讀與詮釋吸引潛在購買者[8],因此,以青銅為主題的文創(chuàng)產品的未來市場還是十分可觀的。目前,以青銅器為主題的桌游類產品設計較為少見,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較為自由的創(chuàng)作空間,青銅主題桌游良好的市場發(fā)展前景也可以預見[9]。
3 “共歡銅樂”桌游文創(chuàng)設計
3.1 設計背景與構思
“共歡銅樂”桌游文創(chuàng)設計是以南京博物院館藏的青銅器資源為依托,通過簡化、變形、解構和重組等方式和幾何化的手法強化青銅文物中有代表性的造型和紋樣的特征設計的[10]。整體設計以新穎、獨特的視角賦予了青銅器“歡樂”的概念,將青銅器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11]。
3.2 基本圖形設計
“共歡銅樂”系列桌游文創(chuàng)以撲克牌為核心產品,并將其圖形元素衍生至其他類型的產品。撲克牌的基本圖形是根據南京博物院中有代表性的青銅文物進行設計的。這套撲克牌保留了常規(guī)撲克牌的基本特點[12],有紅桃、方塊、黑桃、梅花這4種花色,共有52張正牌和2張副牌,依據青銅器的分類和地位有序地設計[13]。圖案整體呈現扁平化、幾何化的風格,保留了青銅器文物本身的特質[14],整體設計極具辨識度。富有童趣的圖案打破了青銅器給人的固有印象,更容易讓人接受[15]。在色彩搭配上,除選用了青銅器的代表色青色外,還加入了其他主觀色彩[16],最終呈現出的效果在符合青銅器特征的基礎上更具親切感、童趣感、時尚感[17]。
在一整套撲克牌中,“A”作為開頭的第一張牌,圖案形象十分重要[18]。撲克牌中4個“A”的主體形象皆展示了青銅器的側面,4種花色的主體原型分別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動物型青銅器:東漢錯銀銅牛燈、戰(zhàn)國晚期的錯金銀銅犧尊、西漢鎏金銅鹿燈和西周鳳鳥紋兕觥,主體形象對文物外形典型特征加以概括提煉,并進行了再加工[19]。除了主體形象之外,其他元素分別源于不同特征的紋樣。例如,梅花“A”的原型為鳳鳥紋兕觥,這件青銅器整體形似一頭四足獸,身體偏圓,角呈長方形,梅花“A”圖案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20]。另外還從文物身上的鳳鳥紋和云雷紋中提取了其他裝飾元素,豐富了整體畫面[21]。就色彩而言,4個“A”的色彩并非以青銅器的顏色為主,而是基于原本的顏色進行了主觀性的變化,采用了較為明亮的色彩,使得整體更為生動活潑,富有童趣[22](見圖1)。
另外,在常規(guī)撲克牌中,“J、Q、K”是比較特別的人頭牌,因此在設計撲克牌時也對這12張牌的圖案進行了特別的設計[23]。設計中,這12張牌的4種花色的分類依據為文物的用途:紅桃對應食器,方塊對應水器,黑桃主要對應樂器,梅花則對應酒器。各種花色的造型和諧統(tǒng)一,又各具特點[24]。在藝術手法上皆采用了扁平化處理的方式,所有的線條都是直線和圓弧線[25],使得圖形符號感更為強烈,且不失辨識度[26]。
兩張副牌——“大王”和“小王”,原型皆為帶有獸面紋的青銅器,分別是商代的青銅獸面紋鐃和漢代銅輔首。這類獸面青銅器有足夠的氣勢,符合“大、小王”作為單張牌中最大的兩張牌的設定。其中,青銅獸面紋鐃屬于樂器類,形似面具,撲克牌的圖案設計也保留了這一特征。兩張牌的顏色都以青色調為主,搭配了其他色彩,多樣的色彩搭配使之看起來更為豐富[27](見圖2)。
最后,數字牌“2~10”以花色圖案的數量來區(qū)分,4種花色圖案的顏色分別以紅色、粉色、藍色和紫色為主。“2~10”數字牌和“A、J、Q、K”之間具有一定的呼應關系,整體十分和諧[28]。
3.3 設計應用
基本圖形在設計完成后,被運用到了具體的產品中,其中,最主要的運用是撲克牌設計。撲克牌結合青銅文化進行設計,整體表現為統(tǒng)一的風格色調和生動活潑的形象,符合當今桌游類文創(chuàng)文化性、藝術性與娛樂性的要求[29](見圖3)。
此外,進一步延展基本圖形,還衍生出了迷宮圖、魔方等桌游產品。迷宮整體以青銅獸面紋銅鐃為主體,以其紋樣為迷宮的路線,沿著這些路線前進,會遇到許多文物及紋樣,可以在滿足人們娛樂需求的同時進行科普。整體畫風清新可愛,符合兒童的審美喜好,可以作為低齡受眾群體居家娛樂之選[30]。
4 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豐富多彩的娛樂項目。然而,單純追求娛樂的產品,沒有文化內涵的支撐,在市場上只會轉瞬即逝。目前市場上的文創(chuàng)設計產品應接不暇,但兼具文化性、藝術性和娛樂性的產品并不多。本文探討將文化性、藝術性與娛樂性結合的辦法,試圖通過“共歡銅樂”系列桌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fā),帶給人們不一樣的趣味體驗。即使是商業(yè)性、游戲性的產品,同樣要以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教育為最根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顧娟,孫琦.淺談創(chuàng)意思維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8(22):63-64.
[2] 邵鈺瀅,何佳.從視覺趣味到文化意象——淺析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層次與方法[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9(6):38-39.
[3] 張悅.淺析國潮設計思路在博物館文創(chuàng)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18):109-110.
[4] 李夢宇,周楊靜,李祉芩.南博藏品的文創(chuàng)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19):86-87.
[5] 張倩雪,馮曉娟.杭州橋西歷史文化街區(qū)主題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62-64.
[6] 李博,湛磊.論商周青銅器紋飾在現代國內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9(23):135-136.
[7] 孫佳慧,狄文和.漢代青銅燈具與現代藝術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下),2019(5):30-32.
[8] 李祉芩,周楊靜,李夢宇.淺析南京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發(fā)展與未來[J].大眾文藝,2019(21):77-78.
[9] 王磊,周楊靜,張旭豪.新文創(chuàng)思想下南京城市IP構建的探討[J].藝海,2020(10):100-101.
[11] 尤晶晶,楊杰.基于大運河文化傳播的文創(chuàng)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J].大眾文藝,2019(17):67-68
[12] 劉平,楊杰.“互聯網+”背景下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趨勢及方法[J].大眾文藝,2018(19):121-122.
[13] 尤瑋,馮曉娟,潘展.“揚州詩畫”饾版套印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J].大眾文藝,2019(18):92-93.
[14] 秦韜玉,王宇恒,馮曉娟.南京博物院漢代燈具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9):22-23,29.
[15] 陳曉琳,楊杰.淺析“品創(chuàng)聯合”理念在文創(chuàng)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14):117-118.
[16] 陳曉芙.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與城市品牌建立——以廣府廟會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13-14.
[17] 徐艷鈴.王穎.唐代揚州銅鏡紋樣在文創(chuàng)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69-70.
[18] 張琦,周楊靜,曹藝馨.中國傳統(tǒng)紋樣在文創(chuàng)產品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探索[J].大眾文藝,2019(19):93-94.
[19] 胡瑾睿,楊杰.淺談未來設計發(fā)展對文創(chuàng)設計方向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9(24):56-57.
[20] 蔡立.鄉(xiāng)村文化振興驅動下的新文創(chuàng)設計[J].大眾文藝,2019(16):67-68.
[21] 鄒紫菁,李雪艷,狄文和.南京云錦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14):121-122.
[22] 李姝,湛磊.淺析中原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表達——以文創(chuàng)產品為例[J].大眾文藝,2019(22):62-63.
[23] 黃瑞,楊杰.快時尚設計對博物館文創(chuà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啟示[J].美術教育研究,2019(20):58-59.
[24] 李璇,何佳.歷史街區(qū)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以常州青果巷為例[J].藝海,2020(4):82-83.
[25] 繆玲,金悅欣,肖家祺.吳文化影響下的無錫陽山桃花節(jié)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J].設計,2020(7):75-77.
[26] 葉慧慧,王穎.清代織繡紋樣的文創(chuàng)設計創(chuàng)新探析[J].藝術科技,2020(10):13-16.
[27] 王穎,陳峰.博物館互動游戲型文創(chuàng)探析——以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賢”日歷設計為例[J].設計,2019(19):22-24.
[28] 何琲,田曉冬.戲曲盔頭元素在文創(chuàng)產品中的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82-83.
[29] 劉嘉欣,施愛芹.鄉(xiāng)村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與開發(fā)[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70-71.
[30] 黃婕.“讀屏時代”的兒童交互電子書設計方法[J].大眾文藝,2018(21):49-50.
作者簡介:成禹嘉(2000—),女,河北承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呂靜(1981—),女,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系本文指導老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