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1 ▲ 子夜,一塊塊門板拔腳疾馳,能否在一顆啟明星上,屹立萬里長城的雄姿?
一個灶口,能否驅(qū)動大地的微笑?
那一天,17萬塊門板汩汩涌冒,在大雪降臨前,一棵毛毛草,能否銜住萬重峰嶺后的春風(fēng)?
鼻息綿長的鹽池,在一個深秋的水紋下蘇醒,往昔苦難深重的鹽花,永遠鐫刻下了“1947年”。
天隙駛下的九曲黃河,以最深情的臂彎,緊緊擁抱了一片被稱為金三角的土地。
第二次運城攻堅戰(zhàn),宣布打響。
堡壘,烏云密布;塹壕,灰暗不絕。堅固異常的鹽運之城,防御縱深達十余里。然而,再陰森的墻,也阻擋不了一支隊伍向太陽。
牢記父老鄉(xiāng)親的苦楚,唯有向前,向前!奇跡出現(xiàn)了——周邊百姓,為親人解放軍竟送去17萬塊門板。
沒有了門板,還能叫家嗎?
傾聽夜風(fēng)嗖嗖穿屋,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指戰(zhàn)員下定決心,要解放史上有名的古城鳳凰。
中央與晉冀魯豫軍區(qū)發(fā)來的電報,極大地鼓舞了斗志。
風(fēng)攪雪龍的日子,第三次運城攻堅戰(zhàn),唱響壯烈歌行。
車元路,這個鋼鐵英雄,中了五處傷,忍巨痛爬回報告,戰(zhàn)友正以門板支撐,拼死挖坑道。
冰水刺骨,寒逼黃漿。難以忍受的奇冷、苦累與危險。
永不放棄的戰(zhàn)士們,為了隱蔽,雙手親刨。
指甲掉了,鮮血淋淋的手,仍在不停地摳著堅硬的凍土。
終于,一個破曉,回蕩人民歡慶的鑼鼓。一座勝利的門,永遠敞開,向著黃土高原千溝萬壑里埋藏的滾滾熱浪。
2 ▲ 棉桃白于雪,在汾水的另一端,等候紡成馨香的慰問品。
中國解放戰(zhàn)爭中,一場耗時最長、傷亡最大的城市攻堅戰(zhàn),令渾圓的蒼穹,記住了1948年春。
一場難以想象的艱苦搏擊。晉南著名的軍事重鎮(zhèn)臨汾,依自然地形聳立在黃土地上的城墻,僅基座就厚達30米,傾斜的城墻高15米,頂部三輛大車能并行浩蕩。
登城,唯見四野,塵土飛揚。
在地下,寢食難安的敵人,倒插水缸監(jiān)聽,火星四濺的挖掘聲竟虛虛實實,無處不在。
智斗,勇行。
黑霧迷天,濃煙匝地。塹壕,地堡,我軍頑強構(gòu)筑坑道工事,與敵方爭奪激烈。
門板!還是十萬火急的門板!
臨汾城附近數(shù)十里的百姓,不僅晝夜抬擔(dān)架、護傷員、運彈藥、籌軍糧,春寒風(fēng)雨里,還敞開著屋宇。門板送親人。黃河,洪濤一般奔流向前線。
在火舌的狂噬下,我們的戰(zhàn)士,一個連陣亡了,一個連又猛沖上去。雄鷹翱翔。
一簇簇石榴花燃紅的五月黃昏,改天換地的巨大爆炸聲中,八縱突擊隊疾奔入城。
又一個拂曉,紅旗飛上汾水的明珠。
麥子,快要露出柔軟的金草帽檐了。
一支隊伍,向著太陽。
歷史,在一組數(shù)字前也將行靜穆的注目禮:解放臨汾我軍傷亡15000余人,一腔熱忱支前的民眾200000人,運送門板260000塊,木檁條100000根,麻袋60000個,食糧數(shù)百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