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玲
摘? 要:目的? 分析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及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赤峰市醫(yī)院救治的8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2例),分別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比較Tinetti步態(tài)評估評分(TGA評分)、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評分)、Berg平衡評分以及護理滿意率。結果? 治療前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平衡效果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TGA評分、FMA評分以及Berg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使用可促進恢復,提升肌力,改善生活能力,提升護理滿意率。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肢體運動功能;平衡效果;護理滿意率
中圖分類號:R4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7-0129-03
在腦卒中的后遺癥中偏癱發(fā)生率較高,患者會出現(xiàn)一側肢體肌力減退的問題,導致活動不利或者完全無法活動。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一般主張盡快進行康復訓練,但是在實際治療期間患者對于自身的能力存在不自信的問題,過度依賴家人,而且患病后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并且缺乏科學的康復訓練計劃,導致患者逐漸喪失原有的功能,最終只能臥床,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因此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疾病的恢復中非常關鍵。康復護理在一些癌癥、慢性疾病中應用范圍廣泛,也取得廣泛認可,因此將其應用至腦卒中偏癱患者中對于疾病的恢復起到積極作用[2]。本文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及臨床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赤峰市醫(yī)院救治的8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2例、20例,左側偏癱18例,右側偏癱24例,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為(62.32±3.69)歲;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3例、19例,左側偏癱19例,右側偏癱23例,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為(62.13±4.32)歲。對兩組各指標進行比較,無明顯性差異(P>0.05)。本研究患者均簽署實驗同意書,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依據中國腦血管防治標準確定為急性腦卒中偏癱[3];發(fā)病時間在6 h內,并處于進展階段;首次發(fā)病。
排除指標:治療依從性差;血液類疾病;傳染性疾病;發(fā)病超過24 h。
1.3? 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干預):入院之后立即遵醫(yī)囑進行營養(yǎng)精神細胞支持,改善腦部循環(huán)和腦細胞的代謝,及時減輕顱內壓力。為患者安排舒適、整潔的住院環(huán)境,限制探視時間,開放靜脈通路,監(jiān)控生命體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向醫(yī)生反饋。
觀察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①加強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工作,對各項措施的治療方法、治療目的以及治療必要性進行詳細全面的講解,列舉治療成功的案例,對患者進行積極的鼓勵,并在治療期間指導其放松身心,調整護理,注意深呼吸,同時講解康復治療的重要性,提升對康復訓練認可度,以獲得患者的配合。②早期康復訓練自體位護理開始,先協(xié)助患者擺放健側臥位,將患側下肢髖部、膝部屈曲,同時將指關節(jié)、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變?yōu)樯煺刮?,保持手心朝上,健側的下肢向前屈曲,將患側的下肢放于身后,并將患側上肢墊高,保持指關節(jié)、腕關節(jié)處于伸展位,并將足板放于足底,防止足部外翻。③對患者進行康復運動,開始時間為發(fā)病之后的1~3周,開展床上伸展和橋式運動,之后過渡到坐位訓練。在3~4周后開始進行站立位訓練、步行訓練以及上下樓梯訓練,并開展系鞋帶、梳頭、穿衣以及吃飯等日?;顒?。同時對存在失語癥的患者指導進行主動縮唇、卷舌、伸舌等運動,鍛煉發(fā)音。
兩組均干預時間為3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分析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平衡效果,使用Tinetti步態(tài)評估(TGA)量表測試下肢功能,分值在0~12分之間,分數(shù)越高步行情況越好;使用Fugl-Meyer運動功能(FMA)量表對上肢、下肢功能進行評分,分值在0~66分,分數(shù)也高表示肢體恢復越理想;使用Berg平衡量表對平衡功能進行分析,分值在0~56分,分數(shù)越高平衡情況越理想。(2)分析兩組護理滿意率,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護理滿意率,總分為10分,7~10分為滿意,3~6分為比較滿意,3分以下為不滿意。護理滿意率計算公式=(滿意+比較滿意)例數(shù)/組間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23.0,計數(shù)資料表達方式為(x±s),t值檢驗;計量資料表達方式為[n(%)],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平衡效果
治療前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平衡效果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TGA評分、FMA評分以及Berg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率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95.24%)低于對照組(80.9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腦卒中是因為多種因素導致的下腦內動脈閉塞、狹窄、破裂,出現(xiàn)急性腦循環(huán)方面的障礙,該病發(fā)病急,病情進展較快,但是疾病的治愈率低,腦部因為長時間的供血不足發(fā)生損傷。但是數(shù)據研究顯示,在疾病的早期一些損傷的腦部神經通過科學的訓練可以痊愈,因此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于疾病的恢復較為關鍵[3]。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疾病早期為患者提供兒科學的恢復指導工作,對于偏癱患者提供規(guī)范化的護理指導工作,對于疾病的恢復起到積極作用。
數(shù)據分析可見:治療前兩組肢體運動功能、平衡效果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TGA評分、FMA評分以及Berg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對患者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工作,使其認識到進行康復治療的意義,緩解因為疾病導致的消極抵抗的情緒,充分的獲得患者的支持;在床上給予合理的體位干預則可以減少長期臥床對肢體的損傷,保持患肢血液的流通,之后給予肢體活動等干預,對神經功能進行刺激,促進肢體功能的有效恢復[4]。通過科學的干預可以促進腦功能的代償,建立側支循環(huán),及時恢復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及早進行干預恢復效果越理想。而且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床上活動之后進行坐位和站立位的訓練,對于存在失語問題的患者則進行唇部肌肉的訓練,并加入日常生活習慣的訓練,因此在上述措施實施之后患者可以肢體功能可以獲得更加科學的恢復,減少炎癥反應,提升肢體功能的恢復質量[5],提升護理滿意率。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使用可促進恢復,提升肌力,改善生活能力,提升護理滿意率。
參考文獻
[1]宣惠清,周敏亞,陳麗艷,等.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滿意度及生活能力的影響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20,58(1):165-168.
[2]麥國釗,易釗浩,戚華均.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yī)學,2020,28(12):75-76.
[3]高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對其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當代醫(yī)藥論叢,2020,18(17):270-272.
[4]陳琴芬,陳敏華,陳曉紅,等.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應用效果觀察及對生活質量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20,58(20):174-177.
[5]胡兆君,張婧,柴園.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滿意度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