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蘭
德育歸根結底是“學德”。而“學德”如果不利用學習者自身的經驗,就不能發(fā)生。將學習者的生活經驗作為學習素材重新組合并呈現,在課堂上喚起學生們的回憶,自己在的生活經驗被激活進入課堂,這是學生最好的自主道德學習。因此,教師要珍惜學生的素材并精心安排使用。
一、指導學生選擇有效的素材
每一個學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他們的生活經驗也是千差萬別的,收集的素材更是包羅萬有,老師要指導學生選擇有效的素材。如,在進行一年級下冊《我喜歡的動物》教學時,在教師布置收集喜歡的動物資料活動時,有學生脫口而出說:“我喜歡毛毛蟲,我?guī)x回來!”同學們聽到這話語時當即炸了鍋似的議論紛紛,有的膽小的學生甚至想哭了……
為了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老師馬上問道:“你為什么要帶毛毛蟲呢?”這位學生興致高昂地回答:“因為蝴蝶是毛毛蟲變的,假期我和媽媽弄了一只毛毛蟲,我觀察到……”學生娓娓道來他在假期里,和家人觀察的結果和獲取的信息,講得頭頭是道,同學們也被他精彩的解說所吸引,剛才鬧哄哄的課堂也變得安靜了。當學生說完后,老師又問道:“既然你知道了毛毛蟲的那么多的信息,那你也應該知道毛毛蟲有毒,如果你把它帶回來會對同學和自己都有潛在的危險呀!怎么辦會更好呢?”此時低下頭的他,明顯讓人感受到情緒的低落。老師把握時機,趕緊接著面對全體同學問到:“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幫幫他呢?”“可以帶照片!”“可以拍視頻!”同學們都興奮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這位學生也在同學們的提醒下,想起自己的媽媽當時發(fā)了“朋友圈”,于是興奮地提議到:“找媽媽拿照片!”課后,老師及時和學生的家長溝通,建議家長把當時和學生共同觀察的畫面和視頻分享到班級群里。所以,老師要指引學生選擇合適的素材,才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分享,可能還會成為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美好片段。
二、勤于積累生活事件的基本素材
《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編寫采取的策略是以“生活事件”作為教材的基本素材。老師要通過教材提供的素材去引起學生思考,這時還要看教師是否是個有心人了,能否從課本素材指引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素材了。如,在進行《父母多愛我》教學時,教師呈現以下畫面:學生參加各項比賽,家長陪著學生從上午八點到晚上十二點時,孩子穿著擊劍服疲憊地躺在比賽場邊,家長則在給學生扇扇子;家長在比賽場外流汗搭帳篷;學生比賽失敗后,家長抱著孩子安撫……當這一幀幀畫面再現眼前時,勾起了學生們的回憶,感受到父母的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而這些真實素材的及時呈現,是很需要老師去觀察學生的生活,留意家長的各種信息,關注學生的情感流露的時時刻刻。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對老師的敬佩也會油然而生,我們教育者才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三、素材的延伸使用
收集的素材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使用,也可以是行為指導的參照指引。如在進行《父母多愛我》教學時,老師展示了一份調查問卷“父母每天為孩子做的事情有哪些?”學生通過數據分析圖,了解到父母每天為自己都做了許多事情,只是自己忽略了。老師建議這些三年級的學生,在課后暗暗觀察,父母為照顧家庭,照顧家人還做了哪些事情,然后自己再次制作表格填寫父母為自己做的事情,經過一系列的活動,此時的學生會有自己的反思,反思自己是否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愛究竟有多深,有多濃。這樣將素材反復使用并修正,學生受到的教育將會銘記于心,受益終生。畢竟,人的道德發(fā)展歸根結底是取決于人自身的道德學習。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