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16至18世紀,明清時代的中國,曾有一項在全世界“圈粉”的獨家技術——造橋。從隋唐年間起,中國的造橋技術就全面領先西方各國,一直到工業(yè)革命前,中國都是世界上最會造橋的國家。許多歷經(jīng)時間考驗的古橋今天依然驚艷世人。且不說趙州橋、寶帶橋等那令人嘆為觀止的工藝設計;隋朝年間重新建成的灞橋,于1955年被挖開橋基勘察時,其6根石柱下的78根樁木依然完好,每根石柱下的碾盤也同樣牢固,完全可以繼續(xù)使用,堪稱超越千年的“硬核技術”。
明清年間,同樣質(zhì)量過硬的明清橋梁也叫那時造訪中國的外國人連呼大開眼界。明朝萬歷年間造訪泉州的西班牙人瓦洛卡,就對泉州的大橋驚嘆不已。幾年后走過江西贛州浮橋的葡萄牙人佩雷拉,感慨“全世界的建筑工人,中國應排第一”。西班牙人門多薩在《大中華帝國史》里,對明朝大石橋的技術表示不解:這么雄偉的大橋,那些巨大的長石板,究竟是怎么架上去的,難道是自己走上去的?康熙年間訪華的沙俄使團甚至曾向康熙帝提出請求,希望中國能派橋梁技師去俄國傳授造橋技術。
除了驚嘆外,當然還積極地學習。日本“三大名橋”之一的錦帶橋和長崎眼鏡橋,都是由明清年間的旅日華人設計建造的。從明朝崇禎年間至清朝康熙年間,先后來華的意大利人馬蒂尼、法國人多明戈,都曾對中國的橋梁建筑大書特書。中國的洛陽橋、寶帶橋、霽虹橋等橋梁杰作,在18世紀時就已被歐洲的建筑師們細細研究,助推了歐洲近代橋梁技術的發(fā)展。
不過,比起上述中國古橋,一座建成于18世紀初的西南古橋,其難度更讓人拍案叫絕,那就是瀘定橋。
難度空前
在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戰(zhàn)爭史上,坐落在今天四川省瀘橋鎮(zhèn)境內(nèi)大渡河畔的瀘定橋,是一座多次見證重大歷史的橋。它既記錄了石達開悲愴的一戰(zhàn),又見證了紅軍勇士們的壯烈奇跡。而放在世界橋梁科技史上,瀘定橋更是一座開創(chuàng)奇跡的橋。
可以先看看瀘定橋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一條大渡河兩岸,東面是平均海拔3400多米的二郎山,西面是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海子山。這樣一條連接川藏地區(qū)的要道,卻偏偏被一條大渡河阻斷。湍急的大渡河水每秒流速達四五米,使得乘船渡河十分困難。當?shù)厝送ǔS门Fご蛑袼鞫珊樱看芜^河都相當于冒險。那就修橋?在險峻的高山之間,把一座橋架在急速的水流之上,以往的浮橋、石橋、拱橋等的建筑經(jīng)驗通通用不上,能修的只有索橋。于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出于穩(wěn)定西南邊陲的考慮,清王朝終于下定決心,從是年九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修成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工程:鐵索橋瀘定橋。
之所以說它前所未有,一是因為瀘定橋的規(guī)模:整座橋長104米、寬3米,橋頭東端高14.5米、西端高5.2米。八道縱向的走道板搭起橋身,六道可通車馬,兩道作為護欄。日常可供商旅往來通行,遇到戰(zhàn)事天災等突發(fā)情況,更可供千軍萬馬通行。這等于是在險峻的山嶺間,架起一條藏區(qū)與漢地間的通途。
最為高難度的,還要說瀘定橋的建筑材料:鐵索。其實,在古代歷史上,索橋在中國西南大地并不罕見,但要在大渡河上架索橋,卻是極其困難的:大渡河的寬度達百米。普通的竹索、藤索根本無力承重。瀘定橋由13根粗大的鐵鏈組成,每根鐵鏈長達127米,帶著約890個鐵環(huán),13根鐵鏈共帶著1.1萬多個鐵環(huán),總重達21噸,加上其它鐵件,整座瀘定橋的“體重”達40余噸。
然而,這就帶來了一個關鍵的技術難題:在沒有現(xiàn)代技術的清朝康熙年間,這樣一個巨大的“鐵家伙”,是怎么被架上去的?
在瀘定橋建設伊始,這個難題曾造成血的教訓。當時的工匠們按照以往修竹索橋的經(jīng)驗,用小船載著鐵鏈駛向?qū)Π?。但每條重達1.6噸的鐵鏈裝在船上,再遇上急速的水流,船翻人亡的悲劇便可想而知。痛定思痛后,工匠們發(fā)明了“溜索”法,即用細麻繩綁上小鐵錘,用力甩到對岸,然后把粗麻繩系在細麻繩上,再用力拉到對岸,接著用粗麻繩系上青竹索,再用同樣的辦法,讓青竹索橫跨兩岸,固定在兩岸橋頭的木梁上。
接下來,在整個鐵鏈上系上上百個竹筒,然后把竹筒一個個套進青竹索,在第一個竹筒上系上長繩,長繩的一端交給對岸工匠,就這樣,兩邊的工匠們一起用力拉。一條條1.5噸重的鐵鏈就這樣順利“翻”過大渡河,搭起了瀘定橋的橋體。
比“翻河”更難的,是固定橋體。高難度的地貌倒逼出了瀘定橋獨特的“固索”技術:瀘定橋的兩岸修有高20米的橋臺,橋臺里修有深6米的“落井”,每個落井里有8根地龍樁,每根重1800斤。13根鐵鏈以鉚接的方式,牢牢固定在地龍樁上,埋入地下的部分用灰漿加固,整個橋體就這樣被穩(wěn)妥固定。瀘定橋的東西兩岸還鑄有“鐵犀?!迸c“鐵蜈蚣”,用以鎮(zhèn)住大渡河的“水妖”,確保瀘定橋長久平安。
為了保質(zhì)保量,瀘定橋小至橋上的鐵環(huán),大至兩岸的鐵樁,每個鐵件上都刻有制造的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要是哪個環(huán)節(jié)的鐵件出了問題,負責的工匠就要被治罪。更艱難的是,當時四川本地并不產(chǎn)鐵,修橋所需的每一塊鐵件都是千里迢迢從陜西等地運過去的。這個工程奇跡真可謂是傾當時之國力完成,而它的意義早已超越一座橋本身。
結 語
其實,明清年間西南大地的鐵索橋絕不止瀘定橋一座。在云南保山縣與永平縣之間,有建于明朝成化年間的霽虹橋。這座橋曾被寫入徐霞客、馬蒂尼等中外學者的筆記里,還被公認為現(xiàn)代斜拉索橋的鼻祖,以“蘭津橋”的名字享譽國際。位于貴州關嶺與晴隆兩縣交界的盤江鐵索橋,始建于明朝崇禎四年(1631),橫跨在盤江兩岸的懸崖峭壁之間,每當春暖花開時,風光十分秀美,有“華江鐵索橋”的美譽。
明清年間,這些征服了西南山嶺的鐵索橋成了重要的交通動脈。特別是在清王朝對西南的多次平叛戰(zhàn)爭里,包括瀘定橋在內(nèi)的各座橋梁就是轉(zhuǎn)運物資的重要通道。在和平年代,這些經(jīng)受了時間考驗的鐵索橋拉近了西南各地的距離,加強了彼此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為中國西南版圖的穩(wěn)定默默作出貢獻。
最為重要的是,在那個缺乏現(xiàn)代技術的時代里,勤勞勇敢的先輩們以獨特的工藝造出了這樣奇特的橋,不禁讓人嘖嘖稱奇。如果要問,何為中華民族的堅韌與智慧,不妨在鐵索橋上走一走。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