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鴻逸?張嘉瑛?張敏?蔣柯
摘要:為了解疫情背景下高中生的親子關系、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應激特征及關系,以上海和浙江溫州等地8所普通高中、職業(yè)高中和國際高中1006名學生為被試,采用親子關系診斷測驗,激惹、抑郁和焦慮量表,高中生生存質量測定量表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對居家高中生的親子關系等方面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居家期間,64.20%的高中生認為親子關系沒有變化;32.80%的高中生認為親子關系有不同程度的上升;3.00%的高中生認為親子關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女生抑郁和焦慮情緒、內向型激惹顯著高于男生,男生的生存質量顯著高于女生;親子關系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父親和母親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與高中生應激、生存質量和親子關系均顯著相關;父親情感溫暖在母親過度干涉和保護與親子關系改善中起遮掩效應。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疫情居家期間,多數(shù)高中生認為親子關系沒有出現(xiàn)明顯變化,但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應激情緒反應,父母不同教養(yǎng)方式與高中生生存質量、應激反應和親子關系有密切關系。
關鍵詞:父母教養(yǎng)方式;親子關系;生存質量;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0-0015-06
一、引言
自2020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廣大民眾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帶來巨大影響。最突出的影響就是2020年1月到3月(4月)期間的全民隔離,很多家庭中一家人不得不長時間共處一室。對于家里有高中生的家庭來說,原本孩子該上學、家長該上班,每天都有與對方分離的一段時間,而在這段居家隔離時間里,變成每天24小時相處。父母和孩子——尤其是年齡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長時間相處,會給家庭關系帶來什么影響呢?
從社會新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這個超長的寒假期間,孩子與家長的長時間相處的確引發(fā)了一些沖突,有的甚至導致很嚴重的后果。但是我們也會看到,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通過這一段時間的相處,增進了相互的理解,改善了溝通和交流。也許,影響家庭中親子關系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相處時間的多少。
研究顯示,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的發(fā)展與親子關系的維持十分重要。尤其是對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父母的過度管束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強烈逆反心理。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指 父母在子女撫養(yǎng)、教育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是一個多維結構[1]。
父母教養(yǎng)方式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維度:父母情感溫暖、父母懲罰嚴厲、父母過分干涉、父母拒絕否認、父母偏愛與父母過度保護。研究顯示,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親子關系有顯著相關。父母的過度干預與親子關系呈負相關,與孩子的叛逆呈正相關[2]。李燕雯[3]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對待男孩和女孩的教養(yǎng)方式存在差異,女孩更容易得到父母的理解和關愛,但是父親對于男孩的教養(yǎng)方式會更加嚴厲。這表明在不同性別的孩子之間,由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區(qū)別,有可能會對親子關系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另外,親子關系將直接影響孩子在家庭中的情緒體驗與生存質量。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生存質量的定義是:從個體當下的生存環(huán)境和價值體系以及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和關注點出發(fā),個體對自己生活地位的看法。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與親密關系和子女的生存質量有著密切聯(lián)系。與之相應,親子關系與孩子情緒體驗相關的研究也表明,良好的親子關系與孩子的焦慮、抑郁等情緒呈負相關[4]。和諧的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包括但不限于有效的溝通交流)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5]。親子關系越好,子女的幸福感也就越高[6]。
研究還表明,家庭中母親的嚴格教養(yǎng)方式,對親子關系有特別的影響。母親的嚴格管教對親子關系和孩子的生存質量的影響較父親的嚴格管教更嚴重[7]。因此,母親的教養(yǎng)對個體親子關系的影響、父親在家庭中承擔的教養(yǎng)功能,以及父親與母親教養(yǎng)的交互作用等問題,都是值得討論的。
由于疫情的影響,2020年上半年,很多高中生度過了一個超長的寒假,期間,很多父母也不能正常上班,形成了孩子與家長長時間相處的局面。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庭中的很多問題被放大了,這為我們探討高中生與父母交往關系提供了一個特殊的采樣空間。本研究通過對疫情背景下高中生的生活狀態(tài)進行調查,考察父母教養(yǎng)、親子關系、高中生生存質量和應激等方面的變化特征,以期探索高中生在家庭中的生存狀態(tài)、與父母的交往關系等問題。探索家庭結構中諸因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參考和依據(jù)。本研究將考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母親過度干涉和保護維度,探索其對親子關系變化的影響,并考察父親教養(yǎng)在家庭結構中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抽樣方法
于2020年5月12~18日進行線上調查,對象為上海和浙江省溫州市等地共8所普通高中、職業(yè)高中和國際高中學生,獲得溫州醫(y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共回收問卷1231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006份,剔除不認真作答的無效問卷225份,有效回收率為81.72%。調查對象中,男生374人(37.2%),女生632人(62.8%);高一學生639人(63.5%),高二學生287人(28.5%),高三學生80人(8.0%)。學生年齡介于15~20歲之間,平均值為16.69歲,標準差為0.88。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見表1。
(二)研究工具
1.自編人口學變量問卷
測量的人口學變量包括年齡、性別、年級、生活地、父母婚姻情況等,同時還收集了高中生關于自己在疫情期間與父母關系改變的主觀評定(明顯上升、略微上升、沒有變化、略微下降、明顯下降)。為了進行后續(xù)分析,根據(jù)親子關系改善程度,分別將其編碼為5、4、3、2、1,即該項得分越高,受試者認為親子關系改善越多。
2.親子關系診斷測驗
親子關系診斷測驗(PCRT)由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方真[8]修訂,由10個分量表組成,分別為消極拒絕型、積極拒絕型、嚴格型支配、期待型支配、干涉型保護、不安型保護、溺愛型、盲從型、矛盾型和不一致型。滿分為100分,得分愈高表示不良親子關系愈嚴重。在本研究中,量表總的Cronbach's α 為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