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勤
糖尿病屬于常見慢性代謝性疾病,高血糖是特征表現(xiàn),其分類較多,其中2 型糖尿病最常見[1]。若未及時采取措施控制血糖,隨患病時間延長,會對多個靶器官造成侵害,引起眼部、足部等并發(fā)癥,降低生存質(zhì)量。就目前臨床治療現(xiàn)狀來看,2 型糖尿病患者多采取藥物、飲食、運動綜合治療,其中藥物治療是主要治療措施,飲食、運動是輔助治療措施[2]。有學者表示[3],藥物治療對2 型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倘若沒有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和時機,極易出現(xiàn)用藥不良事件,從而對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所以,針對患者病情、藥物治療現(xiàn)狀,制定切實可行的藥學服務干預,這對控制理想血糖水平、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有較好成效?;诖?此研究選取在2019 年3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為例,分析藥物治療現(xiàn)狀,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相應藥學服務干預,旨在評價藥學服務干預效果,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9 年3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12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按時間先后順序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0 例。對照組:男347 例,女253 例;年齡最小35 歲,最大76 歲,平均年齡(54.83±7.06)歲;病程最短1 年,最長11 年,平均病程(6.35±1.79)年。研究組:男378 例,女222 例;年齡最小35 歲,最大78 歲,平均年齡(55.12±7.63)歲;病程最短1 年,最長12 年,平均病程(6.42±1.8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書,表示對研究內(nèi)容知情,并排除嚴重器質(zhì)性障礙者、妊娠期糖尿病、拒絕參與研究者等。
1.2 方法 研究人員均對兩組患者藥物治療現(xiàn)狀進行整合,對整合結果加以分析。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干預,明確患者基本資料(性別、年齡、病史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以患者病情程度及個人喜好制定飲食方案,并囑咐患者合理用藥,督促適當進行體育活動。
研究組患者接受藥學服務干預:①入院時:安排1 名藥劑師和患者交談,要求藥劑師詢問并記錄患者病情、病史、過敏史等情況,交談結束后,將藥劑師掌握詢問資料與患者實際情況整合,同時開展藥學評估工作,最終制定相應的藥學服務干預計劃。②治療期間:這一時間工作應委派臨床醫(yī)師完成。具體為:患者治療過程,臨床醫(yī)師應實時追蹤,以掌握用藥情況,方便糾正不合理用藥現(xiàn)象。臨床醫(yī)師應為患者制作時間表,告知血糖值監(jiān)測的重要性,并督促及時檢測血糖值,以方便根據(jù)血糖值起伏變化,針對性調(diào)整治療方案。同時根據(jù)患者用藥類型,予以針對性干預。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叮囑胰島素使用技巧及貯存方法,以免影響胰島素質(zhì)量;使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的患者:應掌握降糖藥種類,詳細介紹藥物劑量、時間等信息。若患者用藥后伴有胃腸道反應,應查明胃腸道反應原因,并督促患者遵醫(yī)用藥,不得隨意增減劑量或不遵守用藥時間。另外,治療期間,應積極普及藥學知識,強調(diào)飲食、運動的重要性,囑咐患者若用藥后出現(xiàn)不良癥狀應向醫(yī)護人員求助。③出院前后:患者出院前1 周時間內(nèi),臨床藥師應與患者及其家屬開展深入交流,交流內(nèi)容主要是藥物不良反應、處理方式及注意事項等。并多次強調(diào)按時檢測血糖值,堅持合理飲食和運動,摒棄原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颊叱鲈汉?應定期回訪,了解患者用藥近況,解決新問題,回訪方式可選微信、電話、門診隨訪等。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干預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藥物治療現(xiàn)狀、患者血糖水平以及血糖達標率。血糖達標標準:空腹血糖3.9~7.2 mmol/L、餐后2 h 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藥物治療現(xiàn)狀 對照組采用皮下注射胰島素65 例,口服雙胍類藥物220 例、口服α-糖苷酶抑制劑藥物27 例、口服磺脲類藥物91 例、口服噻唑烷二酮類藥物100 例、口服格列奈類藥物97 例;研究組采用皮下注射胰島素69 例,口服雙胍類藥物218 例、口服α-糖苷酶抑制劑藥物32 例、口服磺脲類藥物87 例、口服噻唑烷二酮類藥物98 例、口服格列奈類藥物96 例。兩組藥物治療現(xiàn)狀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藥物治療現(xiàn)狀比較 [n(%)]
2.2 血糖 研究組空腹血糖(6.26±0.87)mmol/L、餐后2 h 血糖(9.15±1.24)mmol/L、糖化血紅蛋白(6.25±1.08)%均低于對照組的(7.10±0.93)mmol/L、(12.26±2.39)mmol/L、(7.86±1.31)%,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血糖達標率 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分別為94.00%、87.00%、91.00%,均高于對照組的71.00%、64.00%、67.00%,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糖達標率比較 [n(%)]
近年來,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節(jié)奏加快,導致以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肆虐,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2 型糖尿病屬于自身代謝性疾病,是由于機體胰島素分泌缺陷或抵抗,導致胰島素功能障礙,使胰島素對葡萄糖攝入與吸收效果降低,從而機體出現(xiàn)高血糖狀態(tài)[4]。由于2 型糖尿病起病隱匿,早期無特征表現(xiàn),所以患者若想達到較滿意的控糖效果,必須實施合理有效的藥物治療。當前,臨床始終堅持控糖、降藥物副作用原則。所以予以有效藥物治療基礎上,加嚴管用藥劑量、時間,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重要方式[5]。因此,實施切實可行的藥學服務干預,可提升2 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口服降糖藥物仍是2 型糖尿病患者主要藥物治療方式,對照組和研究組的占比分別是89.17%、88.50%,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用藥劑量、時間、方法不當?shù)葐栴}。由此導致患者血糖控制不良、血糖達標率偏低等現(xiàn)象。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低于對照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與常規(guī)干預相比,2 型糖尿病患者實施藥學服務干預,控制患者血糖,提升血糖達標率的效果明確,有助于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究其原因:開展藥學服務干預期間,研究人員能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及病情選擇最適宜降糖藥物種類,保證了降糖藥物治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6]。例如:針對伴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建議患者使用雙胍類藥物、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物;針對伴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應盡量選擇格列美脲、格列齊特等磺酰脲類藥物,不宜使用格列本脲。臨床藥師應對2型糖尿病降糖藥物予以掌握,了解其適應證、禁忌證以及配伍禁忌等,便能夠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用藥指導。并且在患者用藥期間,應實時跟蹤患者用藥進展及效果,根據(jù)血糖起伏情況,對藥物治療方案予以合理調(diào)整,以維持患者血糖穩(wěn)定,避免對患者造成額外傷害[7]。
綜上所述,2 型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期間,予以藥學服務干預,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提升血糖達標率,使得患者生活質(zhì)量得以改善,值得臨床應用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