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編創(chuàng)是一門交叉性的復雜學科,它不僅要求編創(chuàng)者具有極高的舞蹈表演素養(yǎng)和良好表達能力,而且還要求編創(chuàng)者具有與眾不同的編導思維。編導思維決定著編創(chuàng)這條路到底能走多遠、多新、多高,如何發(fā)散編導思維是學習舞蹈編創(chuàng)的著力點。苗族舞蹈屬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編創(chuàng)中國民族民間舞與其他舞種不同,需在遵循其舞種原有的動作動律與元素之上進行二次編創(chuàng),不可棄原有動作元素不用,也不可原版照抄,所以編創(chuàng)苗族舞蹈具有一定難度。舞蹈服飾與舞蹈編創(chuàng)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舞蹈服飾不僅有助于突出作品風格,而且還可啟示在編創(chuàng)上有更多創(chuàng)新的想法。因此,本文結合范明三、楊文斌、藍采如著的《苗族服飾研究》一書,詳細介紹了苗族服飾的類型劃分、銀飾和配飾,進一步對苗族服飾在舞蹈編創(chuàng)中的應用展開分析和探討。
《苗族服飾研究》由東華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全書分為上篇和下篇。上篇內容重點探討了苗族以支系劃分服飾類別、幾種特殊服飾的研究以及銀飾與色彩,簡要介紹了苗族的歷史、材料與技藝以及從文化人類角度看苗族服飾。下篇內容是對苗族服飾配飾的不同苗族地域研究。該書作者基于大量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對于苗族服飾進行分析,此外,書中還配有與理論內容相契合的百余幅精美藝術插圖,使讀者在了解苗族服飾特點的同時,能感受到苗族人民的歷史與文化,在舞蹈編創(chuàng)上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思考。
該書在苗族服飾的分類上,以支系為據劃分服飾類型,給編創(chuàng)者帶來新方法、新思考。在研究苗族服飾的理論研究上對于苗族支系的劃分尤為清晰,但在苗族舞蹈的地域分類上卻沒有明確的分類,更多時候只是將其大致歸類于苗族舞蹈,這使得在編創(chuàng)苗族舞蹈之時會有著地域區(qū)別的意識混淆,不利于編創(chuàng)。根據該書支系的服飾類型劃分為紅苗支系服飾、青苗支系服飾、白苗服飾、黑苗服飾和花苗服飾。紅苗支系分布于湘西、黔東南、川東南、鄂西南一帶。青苗支系大體上指從貴陽、貴筑縣向西等地。白苗則是比較古老的苗族服飾因子的繼承者,至今仍還保存簡樸的生態(tài)。黑苗則分布區(qū)域較廣,常服甚樸素,著黑衣、黑裙。花苗又有大花苗和小花苗之分。各支系之類服飾色彩、款式、材質、發(fā)髻等皆不同。在編創(chuàng)苗族舞蹈時如根據支系劃分不僅會使舞蹈服飾在視覺上有著清晰的直接性支系定位,文化、生活、舞蹈結構乃至舞蹈動作也會有直接、清晰的界限。
苗族的銀飾是苗族服飾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特色,苗族銀飾和服飾的最大特色就是無論如何變易,都能和生活環(huán)境保持和諧之美。利用銀飾視覺點的基礎上強化部位動作編創(chuàng)的細、精、絕的特點,抓住一個動作或者動律深入挖掘,由小到大,由精至絕,給予觀眾小部位、多角度的視角感官體驗,豐富且優(yōu)化苗族舞蹈動作。
通常背篼理解成背負嬰幼兒的使用工具,而把肚兜視作婦女防護實用物,并進而演化成服飾的美飾輔件。在編創(chuàng)舞蹈作品時,也只是作為簡單的裝飾性服裝出現在舞臺上,如果在編創(chuàng)作品時將背篼或肚兜作為整個作品動作編創(chuàng)中的道具,或許又將是新的一番景象。
在群舞編創(chuàng)中,舞臺調度尤為重要。最基本的分為點、線、面、體等,更為清晰的還有高低、層次、空間、對比等變化。在此書中,苗族花紋的式樣尤為新穎,風格花樣多變,線條明了。在編創(chuàng)苗族群舞舞蹈之時,可依據苗族花紋的線條走向,編創(chuàng)新穎的舞臺調度。如連續(xù)十字紋、九格織花樣紋、挑花幾何紋等圖案,能給予編創(chuàng)者的靈感也較多。
簡而言之,《苗族服飾研究》研究的是苗族服飾各個方面的整合,對于苗族服飾從歷史由來、地域劃分以及作用進行探討。筆者根據此書聯想到在編創(chuàng)苗族舞蹈時可根據服飾支系的分類去引發(fā)新思路,以身體部位的銀飾去挖掘新的動作,考慮到將背篼和肚兜作為新的舞蹈道具,在群舞編創(chuàng)時利用苗族花紋的線條去探究新的舞臺調度,使苗族舞蹈編創(chuàng)的骨血合一,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