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評價并認同《彝族自稱及其支系問題芻議》一文提出彝族傳統(tǒng)祭祖大典“耐姆”宗教儀式是彝族自稱形成和眾多支系的重要原因的觀點:首先,《芻議》認為彝族自稱有35種,他稱有44種;其次,《芻議》認為彝族自稱雖然繁雜,但歸結(jié)起來就是“尼潑”、“倮(羅)潑”、“俚潑”的“一統(tǒng)三大”的自稱體系;再次,《芻議》認為彝族在父系氏族社會時期,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最后,《芻議》認為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形成了彝族支系或彝語支民族的祖先.
【關(guān)鍵詞】 彝族;自稱;支系;問題;述評
回顧彝族自稱及其支系問題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眾說紛紜,均有各自的觀點和見解,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最近鄙人有幸拜讀了楊翠英、普馳達嶺發(fā)表于《畢節(jié)學院學報》(現(xiàn)更名為《貴州工程應(yīng)用技術(shù)學院學報》)的論文《彝族自稱及其支系問題芻議》(以下簡稱“《芻議》”),[1]頗有感想。其主要觀點和見地就是:彝族傳統(tǒng)祭祖大典“耐姆”宗教儀式是彝族分支和形成眾多支系的重要原因,并認為每一次祭祖分支都出現(xiàn)新的氏族名稱、或部落圖騰、或者宗支徽號、家族姓氏,成為所居地的支系、或民族集團、或宗支標志稱謂符號或徽號,或家族的圖騰姓氏。這觀點能否學界特別是彝學界認可,鄙人不敢臆斷,但覺得很鮮活,且很有獨到,對鄙人受益匪淺。
首先,《芻議》作者從《彝族簡史》[2]轉(zhuǎn)引了彝族自稱有35種,他稱有44種,并對彝族歷史上紛紜眾多的自稱或支系作了簡要的闡述?!镀c議》研究認為,這些眾多的自稱或支系是四千多年前彝族共祖篤慕親自主持下“六祖”分支,不僅分別遷往滇、川、黔各地開疆擴土繁衍、生息,而且各自在長期的發(fā)展中,為了區(qū)別其他部落或宗支,逐漸形成各自圖騰姓氏。又各自圖騰姓氏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逐漸演繹成各種各樣的自稱或支系。《芻議》作者的這個獨到觀點和見解,不能不說頗新穎,且很有道理和說服力。
其次,《芻議》作者大量考察且實證很多彝學研究成果,也提出別于他人且鮮為人知的見地?!镀c議》研究認為,彝族自稱雖然繁雜,但歸結(jié)起來就是“尼潑”、“倮(羅)潑”、“俚潑”的“一統(tǒng)三大”的自稱體系。一統(tǒng),即“尼”是彝族最早的統(tǒng)一自稱;三大自稱體系,即尼潑自稱體系、倮(羅)潑自稱體系、俚潑自稱體系。這三大自稱體系是通過彝族最早的統(tǒng)一自稱“尼”函變并衍生為繁雜的彝族自稱體系的。而且《芻議》研究認為,自稱“倮頗”、“羅羅”、“納羅”、“臘羅”、“魯潑”的彝族,不論居住何方何地,均與龍、虎圖騰崇拜的觀點。彝族自命龍虎民族,以龍虎圖騰的觀點,繼承了“彝族文化研究學派”創(chuàng)始人劉堯漢的學說,但彝族“一統(tǒng)三大”自稱體系見地是首次向彝學界亮相的,真可謂真知灼見。并與滇南彝族歷史文獻《吾查》《們查》《蘇頗》《蘇嫫》中記載的“遠古彝族自稱或支系有“尼”、“濮”、“羅”三大支,同工異曲,如出一轍。
再次,《芻議》作者查閱了大量的彝族歷史文獻古籍,并綜合前輩若干研究成果,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觀點。認為彝族在父系氏族社會時期,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即:第一、二次分支發(fā)生在“洪荒”前時期,第三次分支是在“洪荒”后。也就是說,第一次大分支是彝族始祖希慕遮14世孫道孟尼時代,第二次大分支是彝族始祖希慕遮29世孫武洛撮時代,第三次大分支是“洪荒”后彝族始祖希慕遮36世孫篤慕時代(史稱“六祖分支”)。
最后,《芻議》還進一步研究認為,第一次祭祖大典“耐姆”分支時,“道孟尼”的9個兄弟中8位兄長分別到各地開疆擴土,圖其發(fā)展,變成了彝族支系或彝語支民族的祖先,即哈尼、傈僳、拉祜、納西、阿昌、基諾等族的祖先。第二次祭祖大典“耐姆”分支,“武洛撮”有12個兄弟,11位兄長渡河分別變成崇拜虎、獅、熊、猴、蛇、蟒、馬、樹、蜂、雞等圖騰的部族,只有“武洛撮”不變。不言而喻,只有“武洛撮”仍留居原地繼續(xù)生息、繁衍、發(fā)展,仍保留著原生圖騰或姓氏,其余11位兄長分別遷居到各地發(fā)展,并發(fā)展成為各自不同的亞圖騰或姓氏的支系。
又第三次祭祖大典“耐姆”大分支,也就是彝族“六祖分支”,長房“武、乍”兩部向南部發(fā)展,次房“糯、恒”兩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發(fā)展,幺房“布、默”兩部向金沙江兩岸發(fā)展。言下之意,“武、乍”兩祖先成了滇南、滇西、滇西南(即哀牢山、無量山及紅河、藤條江、李仙江流域)的各彝族支系的祖先?!芭础⒑恪眱勺嫦瘸闪舜ǖ岽笮錾郊敖鹕辰糠至饔蚋饕妥逯底嫦?,“布、默”兩祖先成了金沙江兩岸及滇東北、黔西北、黔西南各彝族支系的祖先。據(jù)曾有人考證,彝族三大土司之一的滇南建水縣彝族“納樓普氏土司”為篤慕長子“武、乍”兩部的子裔。并前輩學者研究并筆者從事彝學研究認為,當下彝語六大方言的促成和發(fā)展與篤慕時代的“六祖分支”有很大的關(guān)系,且密不可分。不如與其這樣說,如果沒有篤慕時代的“六祖分支”,就沒有當今西南彝語北部、南部、東部、西部、東南部、中部等六大方言的多樣性。
除此,《芻議》作者研究還認為,彝族祭祖大典“耐姆”儀式還存活在彝族社會生活中,在“耐姆”儀式上除了緬懷祖先業(yè)績和祭奠歷代祖先以求得子孫興旺發(fā)達外,最主要的重要的還是氏族分支、敘譜續(xù)譜。這是不爭的事實,沒有“祭祖”就不可分支,不分支就不可能形成眾多的氏族、宗支、家支、家族乃至亞圖騰姓氏。可以這樣說,舉行每一次“祭祖”儀式,都有分支的可能,其目的是在認同原生圖騰姓氏的前提下,為了人口的增殖,各自不得不重新選擇別于原生圖騰姓氏和他族圖騰姓氏的事物為自己的圖騰姓氏,同圖騰姓氏通婚聯(lián)姻。因為彝族從古到今有“同姓不婚”的古訓。這里的“姓”不是當今《百家姓》中的某一姓氏,而是“圖騰”。這就不難解釋彝族為什么要盛行“祭祖”儀式,怎么會有這么多自稱和支系的原因。這些方面,雖《芻議》作者沒有進一步深入研究,但其研究初衷肯定是這樣。
總而言之,雖《芻議》寥寥4000字,但至始至終都沒有偏離“彝族祭祖大典‘耐姆是彝族自稱形成和分支的重要原因”這一主題,而且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字字扣緊,句句有據(jù)有理,觀點新穎凸顯,頗有“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感,是研究關(guān)于形成彝族眾多自稱和支系主要原因方面不可多得的一篇好文章。但述評對與錯,對則我們共勉,錯則請作者見諒。
【參考文獻】
[1] 楊翠英,普馳達嶺.彝族自稱及其支系問題芻議[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2).
[2] 《彝族簡史》編寫組.彝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龍倮貴(1963.9-)男,彝族,云南紅河人,紅河學院教授,紅河學院農(nóng)村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彝族傳統(tǒng)文化及農(nóng)村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調(diào)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