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瑩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100089)
Schegloff和Sacks等西方社會學家將會話看作“話輪交替”(turn-taking)的過程,提出會話的基本單位是“相鄰對”(adjacencypair)。提問—回答構成的問答對是最典型的相鄰對形式。但在實際會話中,問答結構并不總是以這種一問一答的理想模式呈現。人們?yōu)榱烁玫貙崿F交際意圖,常常在問答結構中加入其他的語列。
Baumert根據對問答語列的研究,提出有必要區(qū)分“應”(rejoinder)和“答”(answer),“應”是對引發(fā)語的任何反應,“答”是言語上對問話的正確回答。在問答結構中,應答語多為陳述句形式,疑問句也可充當應答語,這時它與提問語組成了一個“以問答問”的特殊結構。在這種結構中,作為應答語的疑問句可以是“答”,如例(1)是對提問語的間接回答,例(2)表示拒絕回答,這種情況下,以問答問都構成了一個封閉性的問答結構。而當作為應答語的疑問句表示詢問功能時,它通常只是對提問語的“應”(例3),這時以問答問成為多部問答結構的組成部分。本文將從語用的角度,對這種以問答問參與構成的多部會話結構進行分析。
(1)貴 你為什么不理他?
四 噢,我——不是您叫我等著么?(曹禺《雷雨》)
(2)起明 他能完得成嗎?郭燕 這跟你有什么關系?(《北京人在紐約》)
(3)繁(向萍)他上哪去了?
萍(莫名其妙)誰?
繁 你父親。
萍 他有事情,見客,一會兒就回來。
(曹禺《雷雨》)
預示語列(pre-sequence)是指施為前語列,即在以言行事前,先用某些話語進行探聽,看可否向對方實施某一言語行為。這樣可以避免發(fā)話人由于期待受挫而造成的尷尬,維護發(fā)話人的積極面子,同時可以減輕對受話人行為的強制性,維護受話人的消極面子。這種言語策略使發(fā)話人更容易取得交際的成功。
發(fā)話人在實施請求、邀請行為前,先用言語探詢受話人是否愿意提供幫助、是否有可能接受邀請,這類前置語句叫作預示請求/邀請。預示請求/邀請可能得到三種反應:a.許可;b.阻止;c.不置可否——受話人需要進一步探詢對方的真實意圖,再做答復。這三種言語反應都可以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
例(4)中,發(fā)話人詢問受話人是否睡著,為請求行為做準備,受話人用“咋?”回應,允許發(fā)話人提出請求。例(5)中,詢問對方是否有空,是一種典型的預示邀請形式,受話人并未直接做出許可或阻止的反應,而是先詢問“什么事?”,以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
(4)巧玲:“叔,睡著了嗎?”吳摩西:“咋?”巧玲:“點燈。”(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
(5)家霆熱情地問:“有空嗎?”她笑笑,答:“什么事?”聲音很甜?!拔蚁爰s你在‘白拉拉卡’見面,我們談談?!保ㄍ趸稹稇?zhàn)爭和人》)
發(fā)話人在實施宣布行為前,先使用一些語句吸引受話人的注意,探詢有無宣布的必要,這種前置語句叫作預示宣布。發(fā)話人常用提問的方式預示宣布行為,使用“你知道”“你猜”等開頭的疑問句預示準備宣布的信息。受話人則常常通過重復上一話輪中的疑問詞,以問作答,鼓勵發(fā)話人實施宣布行為。
(6)“祁先生,你猜我遇見誰了?”“誰?”“錢先生!”(老舍《四世同堂》)
(7)季交恕問方維夏:“你知道這個消息嗎? ”方維夏:“什么消息? ”季交恕:“蔣介石開刀啦!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
發(fā)話人在實施詢問行為之前,也常常使用預示語,其目的在于:其一,吸引對方的注意,建立起交際的渠道;其二,由于提問行為實質上是一種祈使對方回答的行為,在某些情境下也可威脅到受話人的消極面子,因此發(fā)話人探詢實施詢問的可行性是一種避免交際失敗的禮貌策略。我們將這種預示語稱為預示詢問。以問答問??捎糜陬A示詢問。發(fā)話人常使用祈使疑問句預示詢問行為,而受話人則以問作答,許可、鼓勵發(fā)話人實施詢問行為。例(8)中的“什么問題?”既是上一話輪的應答語,同時也是下一話輪的引發(fā)語。
(8)“佐伯女士,問個問題可以么?”“什么問題?”“你是在哪里找到那兩個和音的呢?”(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提問(Q)— 回答(A)”是會話的典型格式,但在交際中,人們常常不遵守這種典型的會話格式,而在提問語同應答語之間嵌入另一個問答對,從而形成了問答對的擴展形式Q1—Q2—A2—A1。Schegloff將這種嵌入的問答對稱為插入語列(insertion sequence)。其中,Q1和Q2形成一個非封閉性的以問答問結構,是多部會話結構的一部分。
一個問答結構內還可以嵌入多個插入語列。這樣,一個基本的問答結構Q—A被擴展為了Q(Q1—A1)(Q2—A2)(Q3—A3)…(Qn—An)A,或是Q(Q1(Q2(Q3…(Qn—An)…A3)A2)A1)A。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可能性,在真實會話中,多數情況下Q和A之間只是插入Q1—A1。
插入語列有以下幾種功能類型:
受話人對Q1的命題內容、含義等方面存在疑惑,因此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針對疑惑之處提出Q2。發(fā)話人針對Q2做出解答,向受話人補充新的信息,受話人在此基礎上對Q1做出解答。這種表示“疑惑—解答”的插入語列在會話中十分常見。例(9)(10)中,受話人分別針對問Q1的命題內容和含義進行詢問,在得到發(fā)話人提供的新信息后,才對Q1進行解答。
(9)繁(向萍)他上哪去了?(Q1)
萍(莫名其妙)誰?(Q2)
繁 你父親。(A2)
萍 他有事情,見客,一會兒就回來。(A1)(曹禺《雷雨》)
(10)“她到底是你的什么?”(Q1)“你什么意思?”彥成瞪著眼。(Q2)“我說,你們是什么關系?她憑什么身份,對我說那種莫名其妙的話?”(A2)彥成想了一想說:“我向她求婚,她勸我不要離婚。”(A1)(楊絳《洗澡》)
Searle基于對承諾類行為實施條件的分析,提出言語行為的順利實施需要滿足4個適切條件:命題條件、準備條件、真誠條件和本質條件。如果交際中一方認為另一方違反了規(guī)則,可對其言語行為的適切性提出質疑,如果發(fā)話人的回答能夠消除這些質疑,其提問行為才是有效的,否則交際便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我們認為,提問行為的適切條件包括:A.命題條件:發(fā)話人說出一個表示疑問的句子。B.準備條件:a) 發(fā)話人具有實施提問行為的資格;b)發(fā)話人認為受話人知道答案并愿意提供答案;b)發(fā)話人認為受話人不會主動告知答案。C.真誠條件:發(fā)話人不知道答案且想要知道答案。例(11)(12)中,受話人通過“你不知道?”“你真的想知道嗎?”對提問行為的真誠條件提出質疑,而發(fā)話人則通過“什么事?”“想知道?!毕耸茉捜说馁|疑,使交際順利進行下去。
(1 1)“有什么事要給我說?”少安問金俊武。(Q1)“你不知道?”俊武看著他問。(Q2)“什么事?”少安確實什么也不知道。(A2Q1′)“罐子村你姐夫讓公社拉到咱們村,正在你家后面的工地上勞教著哩……”(A1)(路遙《平凡的世界》)
(12)譚漁說,你的牙齒怎么會是淡藍色的呢?(Q1)小慧說,你真的想知道嗎?(Q2)譚漁說,想知道。(A2)小慧說,好嗎,我告訴你,我小的時候吃了太多的四環(huán)素。(A1)(墨白《愛情的面孔》)
言語交際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阻礙,而修正則是排除阻礙,維持會話順利進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Schegloff,Sacks和Jefferson提出了會話中的修正結構模式,該模式由三部分組成:阻礙(trouble source)、引導修正(initiation)、修正(repair)。以疑問的形式引導修正,可以將話題聚焦在需要修正的部分;并且修正是一種有損對方面子的行為,以疑問的形式提出修正可起到緩和語氣的作用。如果發(fā)話人認同對方的修正意見,會對Q1進行修正,提出新的Q1′,受話人則針對修正后的Q1′進行解答。例(13)中受話人以問句的形式對“大人”這一稱呼進行了糾正,排除了障礙之后交際得以順利進行。
(13)“大人,”他對鋪土的老頭欠欠身,問道,“今兒個馬市怎么沒人哪?”(Q1)老頭道:“你喊我什么?”(Q2)趙細燭道:“我喊您大人啊?!?A2)老頭笑起來:“做官的才稱大人呢!我是馬市的馬倌,不是朝廷的命官。你問什么?”趙細燭又重復了一遍。老頭道:“馬市逢單開市,今日是雙日,當然沒人?!?A1)(高峰《汗血寶馬》)
受話人一時沒有想出答案,或者出于某種原因不情愿回答,有時故意對提問語的命題內容發(fā)問,其目的不在于獲取答案,而在于緩沖回答,拖延時間進行思考。例(14)中,受話人明知故問,重復發(fā)話人的問題,以便贏得思考時間,給出對自己有利的答案。
(14)常五 大星的媳婦,我問你,你婆婆待你怎么樣?(Q1)
焦花氏 哦,(翻翻眼,心里打算)您問,我婆婆待我呀?(Q2)
常五 嗯?(A2)
焦花氏(忽然明快地)那自然不錯,待我好著得呢……(A1)(曹禺《原野》)
受話人并不直接回答發(fā)話人提出的Q1,而是將問題反拋給發(fā)話人,提出Q2,希望先了解對方的想法或者其他有關信息,在此基礎上再提供自己的答案,我們將這種以問答問稱為策略性反問。受話人不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強制性地將話語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實際上違反了交際的合作原則;但如果受話人違反合作原則是為了使A1最大限度地令發(fā)話人受益,則遵守了禮貌原則。
(15)仇虎 你心疼不心疼?(Q1)
焦花氏 心疼怎么樣?不心疼怎么樣?(Q2)
仇虎 心疼你帶我回家,不心疼我搶你走。(A2)
焦花氏 丑八怪,回去撒泡尿自己照照,小心叫火車壓死。(曹禺《原野》)
(16)“為什么?是你父親不會做還是懶得干?”(Q1)“他怎么說?”他沉默了片刻,問。(Q2)“他說不會,可我這兒還有另一份證言,說他在他女朋友家經常又烹又炸,手藝好得很,吃過的人都贊不絕口?!?A2)“那就是懶得干了?!?A1)王朔《我是你爸爸》)
從會話結構上來看,二部交替是問答結構的基本形式,多部結構是二部交替的變異形式。在以問答問的結構中,當應答語表示間接回答或者拒絕回答的功能時,可以和提問語構成封閉性的二部問答結構。以問答問也可以是非封閉性的,作為預設語列或插入語列,成為多部會話結構的組成部分。
從交際角度看,以問答問無論是用于間接回答、還是詢問、質疑、修正,都是針對命題本身,是對提問語所反映的客觀現實做出的言語反應。而緩答、策略性反問等話語功能則指向交際的方式而非交際的內容,用于組織和調節(jié)言語交際過程本身,是一種保證交際順利進行的元交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