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紅艷 柴海鑫
摘 要:當前我國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對于課堂的質性分析已經(jīng)較為成熟,但還缺乏對教師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動機層面的研究.本文基于ARCS動機模型,對一節(jié)優(yōu)質課堂的錄像課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優(yōu)質課堂中教師較為注意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但是仍有目標設計、與學生相關性等方面的缺乏.建議教師備課過程中注意從動機層面設計課程,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增強課程的有效性和學生的參與性.
關鍵詞:高中物理;錄像課分析;教學質量檢測與評價;ARCS動機模型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13-0017-05
基金項目:2019年陜西師范大學特色“金課”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孔紅艷(1974-),女,陜西寶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課程教學論和理論物理;
柴海鑫(1998-),女,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1 研究背景
在中學課程中,物理課程往往被認為是最難學習的課程,主要原因在于物理學理論自身的特點難以把握;另一方面,課程的難度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物理學的自信心.通過研究以往的課堂案例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研究都停留在對課程的定性分析層面,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層面的分析較多.本文基于凱勒教授提出的ARCS動機模型,將模型的每個角度拆分為多個小的分支,對一節(jié)優(yōu)質課堂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力圖深入了解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物理課堂的興趣及參與性,增強物理課堂的有效性,為物理教學提供參考.
2 理論模型及應用
2.1 理論模型
ARCS動機模型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凱勒教授提出的一個動機激發(fā)模型,它由四個部分組成:注意(Attention),是第一個條件,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指學習者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興趣,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動機關注的是獲得并保持關注,獲得注意力較為容易,但是最大的挑戰(zhàn)是要維持學生的注意力;相關(Relevance),即與學生自身生活相聯(lián)系,滿足學生自身需要,對未來的自身發(fā)展產(chǎn)生價值;自信(Confidence),即學習者對學習目標產(chǎn)生成功的信念,可以影響學生的堅持和成就;滿意(Satisfaction),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后果比較滿意,符合預期的期望并產(chǎn)生積極的效果.分別取四個單詞的首字母,得到ARCS動機模型[1-2]REF_Ref8694\r\h.
此模型的主要應用為激發(fā)學生物理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挖掘課題與學生學習知識的相關性,提高學生物理學習的自信心,最后提高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以此循環(huán)往復,最終引發(fā)學生探究物理的興趣,提高物理學習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動機模型的最終目標不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動機是過程手段,最終要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并促進學習遷移.
2.2 動機策略
ARCS動機模型從四個維度出發(fā),尋求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本文從動機模型的四個維度出發(fā),在每一維度下設計相應的動機策略,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2.2.1 注意維度
第一,喚醒認知沖突.認知沖突是指認知主體已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或新情境之間不能包容,或不同認知主體對某一問題存在不同看法的現(xiàn)象[3]REF_Ref30824\r\h.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巧妙地設置問題誘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凝聚思維,引發(fā)辯論.
第二,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教師課堂上富有感情地講課,或者引入物理學史,講物理學家的故事等,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見解影響學生,令課堂更有趣味,學生上課感到振奮.教師是“教書者”而不是“教學機”[4]REF_Ref32267\r\h.教師要用自己的知識、思想、看法、見解去影響學生.
第三,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基于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挖掘教學情境,從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下手,找到與教學知識的結合點,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第四,運用問題導入.設計問題向學生提問能夠有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問題要具備目的性、適應性和新穎性,以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處于較好的思維狀態(tài),處于一種求知的狀態(tài).
第五,在表達方式上,教師上課表述要清楚,吐字清晰,快慢適中,并在講課過程中抑揚頓挫,可以偶爾提高音量,加入恰當?shù)闹w語言表述,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
第六,在板書設計上,精彩的板書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用不同的彩色粉筆也能夠給學生造成強烈的刺激并加強學生的記憶.此外,字的大小變化、形體變化等都會給學生一種特殊的印象,板書設計也體現(xiàn)在PPT的變化上,播放動畫、視頻等,以及PPT上文字的醒目變化,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2 相關維度
第一,與學生已有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教師授課過程中將新的課程與學生之前學過的課程相聯(lián)系,或者與學生已有的認知建立聯(lián)系,加強知識的相關性.
第二,將教學內容情景化.教師將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相聯(lián)系,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chǎn)生熟悉感,從而更容易接受學習內容.
第三,告知學生學習的近期和遠期意義.教師在上課中可以提及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對當前來說,可以提高學習成績,獲得較好的名次,遠期來看,學會本節(jié)內容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或者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實現(xiàn)理想.
第四,類比新舊知識.在新課教學中,將某個知識點與之前的課程進行類比,比較二者的異同點,從而加深鞏固學生對于新課的印象.
2.2.3 自信維度
第一,進階教學.從易到難,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難易不同的習題,對優(yōu)生布置相對較難的題目,后進生布置簡單的基礎題,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也要從易到難,從基礎題到拔高題,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第二,引導歸因.盡量讓學生將不會做題歸因于努力,告訴學生努力就可以取得進步,之所以不會做題、聽不懂課程是因為還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而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但要適可而止,當學生已經(jīng)十分努力,則需注意學生的學習方法,轉變學習策略,否則,容易造成學生的習得性無助.
第三,明確目標.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有明確的方向, 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明確作業(yè)要求和評價標準,知道教師對自己的期望,引導學生一步步學會新知識也允許學生設定個人的學習目標.
第四,聯(lián)系生活.融入生活元素,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相聯(lián)系,不會讓學生感到陌生,有信心上好這堂課.
第五,積極探討.組織課堂討論,所有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尤其對于學困生,鼓勵他們討論,敢于發(fā)表意見,引導學生積極融入課堂.
第六,及時鼓勵.學生取得進步時及時鼓勵,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于學生一些很小的進步也要及時鼓勵,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
2.2.4 滿意維度
第一,教師及時回復.研究發(fā)現(xiàn)交互學習環(huán)境的感知與學生滿意度積極的相關,若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回復,會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消極影響,而教學者的及時回復能顯著影響學習者的滿意度[5]REF_Ref37\r\h.
第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
第三,順應學生思維.落實學生本位的思想,就是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接受水平,在學生的認知范圍內加以教學,從而可以較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滿意度.
第四,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的特點,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化優(yōu)勢,對不同的學生有的放矢,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
第五,積極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建積極的教學環(huán)境,帶領學生一起思考探討,增強學習者的積極情緒,減少消極情緒,會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滿意度.
第六,布置學習任務.通過給學生提供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小組合作討論或者推算得出結果,可以獲得較大的滿足感.
2.3 教學策略編碼
對四個維度相應的教學策略進行編碼,見表1.
3 課堂教學情況記錄
本研究選取的錄像課案例為陜西省西安市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許景敏老師的一節(jié)公開課錄像“牛頓第三定律”,課程一共43分鐘.
3.1 課堂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課堂觀察法[6]REF_Ref14850\r\h.觀察是一門藝術.成功的教師必須能夠觀察和領悟到課堂上所發(fā)生的復雜行為并迅速做出反應.課堂觀察的方法大致分為數(shù)量方法和質量方法,前者指觀察者根據(jù)事先設計好的觀察手冊對課堂行為及產(chǎn)生的時間逐一記錄,后者指觀察者直接描述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并記錄.
3.2 課堂教學情況記錄表
采樣間隔為5秒[7]REF_Ref32044\r\h,結合上述教學動機策略編碼表,課程教學的情況見表2.
3.3 課堂情況記錄分析圖
將本節(jié)課劃分為516個觀察點,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注意激發(fā)學生動機為256處,占比為49.61%,在應用到動機策略授課的過程中,注意維度為65處,其中,A1、A2、A3、A4、A5、A6出現(xiàn)頻率分別為14、1、21、8、10、11;相關維度為39處,其中,R1、R2、R3、R4出現(xiàn)頻率分別為14、14、0、11;自信維度為42處,C1、C2、C3、C4、C5、C6出現(xiàn)頻率分別為12、0、1、16、9、4;滿意維度114處,S1、S2、S3、S4、S5、S6出現(xiàn)頻率分別為11、46、19、6、28、4.將統(tǒng)計結果通過條形圖表示出來,如圖1所示.
4 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通過以上統(tǒng)計可以得出,該教師在整堂課中能做到有近一半的教學過程在注意激發(fā)與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四個維度方面各有側重.
4.1 注意維度
注意維度上,首先,教師能抓住機會,喚醒學生的認知沖突.如在拔河比賽中,讓體重較重的學生拉體重較輕的學生,學生很容易會得出,因為體重較大的同學力氣大,所以在比賽中會獲勝,但是當這位同學站在滑板上與另一同學再次比賽時,卻輸?shù)袅?,從而排除了這一因素的影響.此外,在創(chuàng)設情境和問題導入方面,教師通過課前讓學生鼓掌,問學生哪只手疼,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起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在表達方式上,教師會在講課過程中加入適當?shù)闹w語言,以及在板書設計方面,一方面在黑板上書寫工整,便于學生記筆記;另一方面,在PPT變換上,教師運用多種變化方式,結合圖片、動畫、有聲視頻等,喚起學生無意注意的同時,也維持了學生的有意注意.但在情感交流上,教師沒有引用物理學史、物理學家的故事等來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因此在注意維度上,教師應注意從情感出發(fā),加強這方面動機策略的設計,吸引并維持學生的注意力.
4.2 相關維度
相關維度上,教師能與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如在比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關系中,教師可以引入學生之前所學的平衡力的知識,大大增加了學生對于新課學習的信心,將具體的教學內容情景化,在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時,教師引入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活動,通過劃船、火箭升天等事例,加大了所學內容與學生自身的相關性,學生會對新課程的學習產(chǎn)生期待,在類比新舊知識方面,教師類比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氣體、液體、固體三態(tài)中的關系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在整堂課中,通過上述圖表可以看出,教師還需加強課程與學生相關性方面的知識內容設計,教師可以從學生學習內容的近期意義和遠期意義方面著手,課堂中提醒同學們學完本堂課近期可以提高成績獲得獎勵,在未來可能在生活、工作中的某些方面也能加以應用.
4.3 自信維度
自信維度上,教師能合理運用進階教學,隨堂布置的5道習題從易到難,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最后課后作業(yè)布置了與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點聯(lián)系緊密、綜合度極強的題目,題目設置分配合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遇到較難的知識點也注意聯(lián)系生活,從常見的事例入手去引導學生,但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很少給學生討論的空間,學生積極探討的機會較少,而且在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以后,教師沒有及時給與鼓勵,只是對同學的發(fā)言進行簡要總結,隨后開始下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學生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反饋,課堂中幾乎沒有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也沒有告知學生本堂課的重難點,學生很難把握學習的方向和進度,整堂課也沒有引導學生正確歸因.
4.4 滿意維度
滿意維度上,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多次提問,引導、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在實驗過程中,邀請學生來講臺上做實驗,如請兩名同學上臺“拔河”,來引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規(guī)律,在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液體中的關系的實驗中,請學生來協(xié)助實驗,觀察在水中拉力的示數(shù)變化情況,在講習題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請學生來回答問題,另一方面帶著學生一起分析每一道題的選項,極大地促進了課堂的參與性,順應學生思維,加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動機,產(chǎn)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感受到了課堂的反饋,大大提升了課程的滿意度,但是在請學生解答的設疑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請回答問題的同學80%以上都是前排位置的,沒有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很難關注到后排位置的同學的學習情況.
5 改進教學質量的建議
關于錄像課案例的分析,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水平上,現(xiàn)給出以下建議.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合理分配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
5.1 加強與學生情感交流(A2)
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一方面可以加強師生關系,教師融入課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也會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配合度.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如在課堂中引入物理學史,在講授課程內容的時候,穿插入物理學家的事跡,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用自己的見解影響學生.
5.2 注意新舊知識的類比(R4)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開展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在物理學科知識體系中,前后知識都有內在的邏輯關系,要積極引導學生回憶之前所學知識,建立起知識框架,在新舊知識類比中既加深了對舊知識的回顧又加強了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在新舊知識的類比轉化中逐步深度理解.
5.3 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C3)
教學目標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期待學生實現(xiàn)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提前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設置合理教學目標使之更符合學生,此外在課程中也應該明確告知學生本節(jié)內容最后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而且要合理地分配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使學生學習更有方向.但是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長期的教學目標會使學生產(chǎn)生疲倦,盡量制定短期的教學目標,將目標拆分至每一個階段,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8].
5.4 積極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及時鼓勵(C6)
歸因,即歸結行為的原因,指人們對他人或者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歸因方式——學生將怎樣清楚地明白他們的成功是建立在努力和能力基礎之上的.當學生成功或失敗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原因,總結原因時,尤其對于失敗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將失敗原因歸結為是自己的努力不夠,并不是能力的問題,但是如果這位學生已經(jīng)非常努力,教師在引導歸因時應幫助學生多角度分析,從學習方法等多個角度分析,如果是學習方法的問題,要提醒學生及時改變學習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歸因為努力,造成學生習得性無助.對于成功的學生,也要及時地提供反饋,告訴他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并且付出了努力,有助于學生獲得持續(xù)的學習動力.
5.5 結合學生情況,因材施教(S4)
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由于班級人數(shù)較多導致教師容易只關注前排的學生而忽略后排的學生,在上課互動提問學生時只叫前排同學發(fā)言,教師應該結合每位學生的情況,比如提問簡單的問題時可以請基礎較弱的同學回答,提問拔高性問題可以請積極發(fā)言或者基礎較好的同學來回答, 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上課時對于學習動機較弱的同學,也可以告知學習的近期和遠期意義,盡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在研究過程中,由于量表開發(fā)的問題,可能會忽略教師從其他方面的動機角度設計的教學,研究及觀察過程均為作者的主觀層面,結果不是十分準確.
6 總結和展望
本研究基于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來探討教師教學質量的問題,所選課程為一節(jié)由物理教學名師所授的課,可以注意到名師課程中動機激發(fā)所占比例較大,較為注意教學過程中學生動機的激發(fā),善于鼓勵、引導學生融入課堂,學生的參與度極高.
因此,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多從學生的動機角度切入,合理地運用ARCS動機模型,從學生的注意力、相關性、自信心、滿意度四個方面出發(fā),融入具體的動機策略,在教學中加以實施,在課堂中與學生多互動,創(chuàng)設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注意結合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激活學生舊知,盡量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力求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John M.Keller.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 [J].Performance&Instruction,1987,26(09):1-8.
[2]John M.Keller.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10(03):2-10.
[3]潘孝月.在認知沖突中展現(xiàn)課堂魅力[J].基礎教育研究,2014(09):44+46.
[4]林滌冰.談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J].中學數(shù)學教學,1995(S1):202-203.
[5]趙文君.在線開放課程中影響學生持續(xù)學習的因素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6]顧泠沅,周衛(wèi).課堂教學的觀察與研究——學會觀察[J].上海教育,1999(05):14-18.
[7]張曉佳,張凱黎,顏磊.電子書包支持的小學數(shù)學互動課堂案例研究——基于改進型的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tǒng)(IFIAS)[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5,25(03):29-35.
[8]張靜.圍繞內驅潛能點 增強學習自信心——淺談中學英語教學中學困生學習動力的激活方式[J].考試周刊,2020(89):115-116.
(收稿日期: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