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舒欣
青山,白云,綠水,紅荔,這是我踏入欽州靈山的第一感受。青天白云之下,滿山頭的荔枝樹幾乎要被紅荔壓彎了腰,猶如一張墨綠的畫布,潑灑了濃烈的紅墨,星星點點,綴在盈盈綠水間。
荔枝紅了的季節(jié),也正逢端午前后。這個時節(jié)來靈山,除了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顆,還可以嘗到粽香四溢的大粽。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靈山人
七月的靈山,格外地悶熱。靈山盛產(chǎn)荔枝,乃中國荔枝之鄉(xiāng),夏日的午后,荔枝便成為靈山人最佳消暑圣品??崾钪?,熱氣未消,爬上記不清是數(shù)十年還是數(shù)百年的荔枝樹,三下五除二輕松摘下一大串仍帶著新鮮綠葉的桂味荔枝,在陰涼的荔枝樹下,盡管已是大汗淋漓,暑氣難耐,一顆玲瓏剔透、清甜爽口、飽含汁水的荔枝下肚,夏日暑氣的燥熱之感也消了大半。
荔枝,在古籍中稱作“離支”,最早出自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隱夫薁棣,答遝離支?!碧拼娙税拙右子謱ⅰ半x支”喚作“離枝”,荔枝離了枝頭,一日色變,三日味變,故名“離枝”。
據(jù)史料記載,靈山種植荔枝始于漢朝,盛于宋朝。靈山荔枝種植可追溯到漢高祖年間,據(jù)《靈山縣志·乾隆甲申》果屬部分述:“荔枝有四月荔,有大造荔,有黑葉荔,以黑葉為佳,伊尹所稱南方鳳丸,疑即荔枝也,荔譜云:南粵尉佗以之備方物,于是通中國?!膘`山荔枝種植,明代嘉靖年《欽州志》、清代雍正庚戌年《靈山縣志》、清代嘉慶庚辰年《靈山縣志》、民國三年《靈山縣志》均有記載。
一到夏季六七月,便滿山荔枝紅,漫山荔枝香。靈山有個風(fēng)俗,家中添丁,靈山人便在屋前屋后栽上幾株荔枝樹,寄予詩書傳家、學(xué)業(yè)高進的厚望。因此,在靈山便有“無荔不成村”說法。
當(dāng)紅中帶青、甜中帶酸澀之感的妃子笑悄悄爬滿枝頭,出現(xiàn)在大大小小的水果攤時,靈山人便知道夏天真的要來了。杜牧一首《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讓妃子笑這個荔枝品種火爆至今。如果說,妃子笑以名氣取勝,那么在靈山,桂味荔枝才是靈山人“永遠的神”。桂味荔枝果大核小,龜裂紋均勻分布,表皮有微微小刺凸起,果皮青紅相間,有光澤,皮薄易剝落,嬌艷欲滴的外觀讓人口齒生津、念念不忘。剝開紅色的外殼,晶瑩剔透、肥厚多汁,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清甜爽口,唇齒之間竟有絲絲桂花香。
在靈山,隨便剝開一顆荔枝,都有可能是上百年荔枝樹結(jié)的果子,有著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樹齡的荔枝樹在靈山地界隨處可見,并不是什么稀罕之事。靈山新圩鎮(zhèn)便有著一株上千年古香荔樹,樹齡1518年,是目前中國僅存的樹齡最長的靈山香荔母樹,享有“香荔始祖”之美譽,實乃荔枝中的活化石。這株千年古荔,扎根新圩鎮(zhèn)鄧家村一隅,三面繞以泥磚屋,一面圍著石欄桿,樹下草地右側(cè)有一碑,上刻“靈山千年香荔”,其樹干最大周長6.15米,樹高13.3米,樹冠直徑15米,枝干壯碩,新葉繁茂,雖經(jīng)千年時光洗禮、躲過戰(zhàn)火紛擾,卻不見老態(tài),如今仍生機盎然,常年結(jié)果。
荔枝作為嶺南一帶特有的夏令水果,口味清甜,肥厚多汁,在古代便是夏季珍品,摘下即食,難以保存。勤勞聰明的靈山人為了能留住這夏日舌尖上的荔枝美味,倒也想出許多法子。最簡易的方法便是晾曬,將新鮮的荔枝采摘,在烈日下烘曬干,裝壇保存。再則,將荔枝曬至半干,以荔枝入餡,做成軟糯可口的荔枝酥餅,一口入喉,餅皮的酥脆加之荔枝的香甜軟糯,實乃夏日最佳甜點。
七月的靈山,一口荔枝酥餅,就著一壺荔枝小酒,擺上三五盤香荔,宴請四方來客,好不樂哉。在靈山實現(xiàn)真正的荔枝自由,感受蘇東坡先生在千年前“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灑脫豪爽之氣。
粽子有多大,福氣就有多大
荔枝紅的季節(jié),恰是端午前后。在端午前后的數(shù)十日里,靈山人的飯桌之上總有靈山大粽的身影,或柊葉包裹蒸了又煮的完整大粽,或經(jīng)過母親巧手切成薄塊下鍋煸香的香煎粽,總之,端午后的靈山人誰也逃不過餐餐粽的命運。而那粽子的清香盈盈繞繞在靈山人的屋里屋外,釀成了離鄉(xiāng)人的思鄉(xiāng)愁緒。
靈山人熱衷包粽子,不僅僅是端午節(jié),從新年伊始到臘月隆冬,新婚嫁娶、喬遷之喜甚至孩子高考等靈山人認(rèn)為重要的日子,都會包粽慶賀。
靈山大粽有何獨特之處?大約是其壯碩的外形,形似枕而大如磚,在一眾嬌憨玲瓏的三角粽、四方粽、長條粽之間顯得格格不入、特立獨行。不以口味論英雄的話,靈山大粽以大取勝,“大”壓群芳,大到何種程度?靈山的粽子可以裝得下一根豬蹄甚至是一只整雞,大的粽子達上百斤,小的也有兩三斤,靈山大粽名副其實。為何靈山人如此執(zhí)著于大粽?當(dāng)?shù)氐陌⑵艜嬖V你,粽子有多大,福氣就有多大。
別處的粽子多以箬葉包裹,而靈山大粽選擇本地特有的柊葉,柊葉寬厚肥大,自帶一股清香,包裹壯碩的靈山大粽最合適不過。每臨節(jié)慶,靈山人便提前上山摘取柊葉,新鮮的柊葉易折易碎,難以裹粽,因此要經(jīng)過一道特別的工序:殺青。新鮮的柊葉需要下鍋過水殺青,方能有良好的柔韌性。殺青的火候也十分講究,過長過短都會影響最終的效果。常年包粽的靈山人早已深諳其道,精確把握下水殺青的每一分鐘。
靈山大粽入餡的材料也十分講究,除了一般咸肉粽必備的五花肉,還有腌制過的香雞和豬蹄。香雞入餡取吉祥之意,寓意家庭團圓、吉祥如意,而豬蹄則是金榜題名之意,是即將高考的靈山學(xué)子必吃的一道粽子。
包一個靈山大粽,大約需要15片柊葉,在寬敞平實的桌面一一擺上提前準(zhǔn)備好的柊葉,浸泡一夜的糯米鋪在最底層,提前腌制的豬蹄需放在中間,燉煮時,油脂才能滲透到食材當(dāng)中,再加以脫皮綠豆、板栗、蝦仁鋪就,蓋上一層糯米即可。以柊葉包裹,沿桌邊壓四角,白線細繩捆綁包扎,形似枕頭、壯碩無比的靈山大粽就包好了,帶著靈山人裝進去的福氣和期盼下水入鍋。如果是正值靈山荔枝豐收之際,靈山人也會以玲瓏剔透、清爽可口的荔枝入餡,頗具靈山獨特的風(fēng)味。
靈山大粽為何那么大?除了粽子越大、福氣越大的美好愿景,我猜,更多的是同吃大粽、一家團圓、鄰里和睦的期盼。每每節(jié)慶,靈山人必做大粽,廳堂之上,出鍋的大粽香氣四溢,豬蹄的鮮香、板栗的香甜、柊葉的清香融在軟糯的糯米上,眾人急不可耐,分而食之,歡聲笑語、嬉戲打鬧,家人團圓、鄰里和睦都藏在這道共享的靈山大粽里。
七月的靈山,似火的紅荔早已爬滿山頭,滿城飄香的荔枝香越發(fā)地濃烈,古樸老舊的屋檐下,還氤氳著淡淡的粽米香,靈山阿婆在廳堂下奮力地包裹著約摸有3斤重的粽子,等著遠歸的孩子分食一道靈山大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