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第一頁就說,我們的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大腦的真正作用在于讓你避免思考,因為它并不擅長。
我一開始看到這一句,有點兒不相信。我現(xiàn)在天天都看書,看歷史書,看文學書,思考人類往何處去之類的問題,怎么會不愛思考呢?這本書引用了小說《白鯨》中的幾句話,是這樣的:“他在瞭望臺上裝了一個小小的羅盤,以便抵消其他磁鐵所帶來的局部吸引力誤差?!?/p>
《白鯨》是我非常喜歡的小說,看了好幾遍,但上面這幾句話里提到的羅盤如何使用、局部吸引力誤差是什么意思,這些問題我從來沒想過。我弄不明白這些航海術(shù)語,可不妨礙我讀小說。碰到這些術(shù)語,我可以跳過去。跳過去這些弄不懂的地方,說明我的知識背景不夠,也說明我根本沒動力去思考這些問題,但追根究底,說明我還是懶得思考,只想趕緊看故事。
這種遇到不懂的東西就跳過去的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比如我們看關(guān)于新冠肺炎疫苗的報道,各家公司采用不同的技術(shù)生產(chǎn)疫苗,報道中會有專業(yè)術(shù)語,比如腺病毒載體疫苗、ADE效應(yīng),這些是什么意思?我們一般都會跳過去,大概知道接種疫苗是否安全就夠了。我們會避免思考,要不然每天那么多信息,每一條都思考,還不得累死。
我們的大腦內(nèi)存很有限,比如104乘以7,能一下子算出來,但124乘以7,心算就未必能算對。這樣簡單的算術(shù)題,我們都得想一會兒,就別說更難一點兒的測驗了。
那我們的腦子擅長干什么呢?擅長看。視覺系統(tǒng)能夠瞬間捕捉復(fù)雜的畫面,還能做出處理。所以好多時候,晚上我們想看會兒電視劇放松一下,還會說,這個劇好啊,不用動腦子,累了一天,把大腦放空一下吧。其實,我們白天也沒怎么動腦子。
如果我們不擅長思考,我們又是怎么度過一天的呢?我們用的是自動駕駛模式,或者叫默認模式。我們更多是依賴記憶的。早上起來去上班,這條路走了好幾百次了,我們不會再思考走哪條路更近,打開導(dǎo)航,跟著導(dǎo)航走就完了。我們的行動策略會依賴于記憶存儲,下班了該去哪個超市、買什么菜,晚上該做什么飯吃,這都是默認模式下完成的,不用思考太多。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其實是寫給教師和家長看的,讓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心理來安排課程,改進教學方法。雖然我們的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但我們有好奇心,我們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會有滿足感,再解決一點兒難的問題,就有愉悅感。這點兒愉悅和滿足,讓孩子愿意上學。
書中有這么幾條經(jīng)驗:第一,我們知道了大腦的惰性,但我們不要太縱容它的惰性。第二,我們知道記憶和思考是相聯(lián)系的,所以我們要想記住什么就得思考什么。第三,上學,就免不了要背誦、做題,你有義務(wù)學好。
(大浪淘沙摘自讀者校園版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