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明
摘 要:當審美者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時,會產生一種超理性的情感體驗,即美感。不同美感的藝術作品,帶給審美者的情感體驗不同,提高審美者人生境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文章從喜劇、沉郁、飄逸、空靈四個方面論述不同審美范疇的美感如何使審美者提高人生境界。
關鍵詞:藝術作品;美感;審美范疇;人生境界
一、藝術的審美范疇
藝術的美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通過藝術家的審美活動生成一種審美意象,最后體現(xiàn)在藝術家運用技巧技術創(chuàng)作出的物理存在中。富有意象的藝術作品可以讓審美者跨越時間、空間,通過作品與藝術家進行心靈上的溝通,通過一個外化的物理存在感受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意象世界。
電影藝術是八大藝術之一的觀點漸漸被認可,也有新的觀點提出,游戲將成為第九大藝術。由此可以推測,藝術作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物理存在形式。然而,審美范疇,即審美感受,是相對固定的,它是審美形態(tài)的概括與結晶。人們在欣賞不同美感的藝術作品時,會產生不同的美感體驗,從而獲得不一樣的精神洗禮,提高人生境界。
二、不同審美范疇的美感提高審美者人生境界的方法
(一)喜劇通過增加希望對審美者進行正面的鼓舞
如今一提到喜劇,或許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賀歲檔電影。這一檔期的電影多配合濃烈新年氣氛,以合家歡喜劇電影為主。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就是春節(jié),可以理解為中國人的狂歡節(jié)。春節(jié)傳說是由老百姓為了驅趕每年除夕會來傷害人命的年獸而形成的風俗逐漸演變而來的,因此它具有狂歡節(jié)的屬性,即人人參與的全民性和迎接新的一年的再生與更新??駳g節(jié)時的世界處于一種特殊狀態(tài),洋溢著歡快的氛圍。喜劇與狂歡是分不開的,賀歲檔電影體現(xiàn)辭舊迎新的時間感,也與中國人的“新年”主題相契合。喜劇的特征是平等、百無禁忌,喜劇可以調侃任何人,如取笑統(tǒng)治者帶來新奇感,取笑小人物帶來優(yōu)越感等。由于觀眾知道喜劇電影的結局一定是美好的,所以不會因曲折的劇情而太過悲傷。經典喜劇電影《喜劇之王》中的主人公尹天仇是一個龍?zhí)籽輪T,處處被人嫌棄,受盡了人們的白眼。他的認真不被尊重,沒有人理解他的執(zhí)著與夢想。這樣的小人物遭遇會讓審美者產生優(yōu)越感,人們雖然對他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是觀眾知道尹天仇一定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所以會輕松“嘲笑”尹天仇。喜劇比悲劇顯得輕快,就是因為喜劇中的危險困難不是不可逆、不可違的災難命運,只是暫時的窘迫與低谷。喜劇與悲劇都是讓審美者產生共情,以啟發(fā)審美者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不同的是,喜劇是通過增加希望對審美者進行正面的鼓舞,鼓勵審美者去追求真善美。
(二)沉郁通過厚重的人生激起審美者靈魂的蘇醒
審美范疇中的沉郁、飄逸、空靈分別是受儒家、道家、禪宗文化影響而形成的審美“大風格”,是中國美學所特有的審美范疇。
沉郁的文化內涵就是儒家的“仁”,即憂國憂民、悲天憫人。杜甫的詩作是沉郁之風的典型代表,他的詩有“史”的特點,極具真實感,“三吏三別”是其反映戰(zhàn)亂中人間疾苦的現(xiàn)實主義代表作。其中的《石壕吏》描寫了傍晚官吏強行到一戶人家去抓壯丁,家中已無青壯年男性,唯一的老婦也被迫服役的故事,表達了杜甫對戰(zhàn)亂的痛恨,對無人性的兵役的譴責,對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深深的同情。杜甫的詩之所以沉郁,是因為其中充滿著對百姓的關愛同情和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這樣的無力感導致他的詩悲涼蒼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描述中,杜甫自己已經沒有一間能避雨的屋子,但是他仍想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舍己為人、心系天下的博愛胸懷乃是儒家“仁”的境界的最高體現(xiàn)。當對沉郁的作品進行審美時,人們就會產生對厚重人生的思考,這樣的情感體驗會激發(fā)審美者產生一種家國情懷的責任感,能激起麻木靈魂的蘇醒。同理,具有沉郁風格的魯迅,能用筆“醫(yī)治”一代中國人。審美者通過對沉郁風格的作品進行審美而產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仁”心時,就得到了境界升華。
(三)飄逸使審美者追求超脫的精神自由
飄逸的文化內涵是道家的精神自由的超脫。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周在《莊子》開篇即用《逍遙游》闡述了其對絕對自由的追求。然而,超脫的境界則需要道與精神自由相結合才能達到,即追求生命與自然相融合的世界與精神自由的世界,這就是飄逸。生命與自然相融合,就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被稱為詩仙,與他飄逸的詩作風格有極大關系。飄逸的美感有兩個特點,都在李白的詩中有完美的體現(xiàn)。特點一是雄渾闊大、驚心動魄。巍峨崎嶇的蜀道,在李白的意象世界中呈現(xiàn)出奇幻的形態(tài),強烈的動感,最終通過李白極具浪漫主義特色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了千古名篇《蜀道難》。李白筆下氣勢恢宏、雄偉壯麗的蜀道,是他與自然相融、精神極度自由的象征。飄逸的美感特點二是意氣風發(fā)。審美者通過詩作與李白的心靈產生溝通,感受詩作的飄逸之美,這樣的美會讓審美者瞬間豁然開朗,感受到精神洗禮,不再對過去耿耿于懷、斤斤計較,開闊自身的精神世界,達到一個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超脫的精神自由。
(四)空靈讓審美者感受到詩意,心情逐漸平靜
空靈的文化內涵是禪宗的“悟”,具體為對宇宙本體的體驗與領悟。蘇軾的《赤壁賦》生動解釋了何為對宇宙本體的體驗與領悟。當友人觸景生情,感嘆人生無常、生命虛無,悲哀人類渺小,表達出消極的人生觀時,“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句話體現(xiàn)出禪宗的悟,就是超脫有限與無限的對立、瞬間與永恒的對立、主觀與客觀的對立,讓人們通過當下的一瞬間去感受永恒?!叭碎e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蓖蹙S這首詩的前兩句優(yōu)美寂靜,暮色中桂花飄落為這幅春山圖增添了一絲柔美;后兩句也極妙,月亮出來驚動了山鳥,然而鳥的叫聲卻讓此景顯得更加安靜空寂。王維詩中深淵幽靜的意象世界使人們對自然景觀的審美超脫了局限于本體的體驗,引導審美者在這一瞬間感受世界永恒的美??侦`的美會讓讀者心情逐漸平靜,建立與詩人的心靈溝通,去尋覓詩人的心路歷程。讀者內心一切的不安、惶恐、焦慮就在此刻被化解,感受到摒棄了利欲而與外物無利害對立關系時的解脫超然之感,獲得一種形而上的愉悅??侦`之美可以讓審美者獲得心靈自由,受到精神洗禮,以一種宏觀的角度、超脫的態(tài)度重新認識人生。
三、結語
無論哪一種藝術形式,無論一個作品屬于哪一種審美范疇,它都必然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存在聯(lián)系,因為離開了審美主體,即人,美就不復存在。盡管這個人物可能是藝術家進行審美的審美對象,也可能是藝術家自身。
在不同的美感體驗中,喜劇通過增加希望對審美者進行正面的鼓舞;沉郁通過厚重的人生刺激審美者的靈魂蘇醒;飄逸使審美者去追求超脫的精神自由;空靈讓審美者感受到詩意,心情逐漸平靜。
雖然當審美者對屬于不同審美范疇的藝術作品進行欣賞時,會產生不同的美感,但不變的是審美者通過藝術作品與藝術家產生的心理溝通。審美者可以感藝術家之所感,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束縛,與千百年前的景與物、人與事產生共情。這樣的美感體驗歸根結底會使人受到精神洗禮,從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終引導人們追求更好的人生,即追求愛、詩意、創(chuàng)造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哲學美學[M].錢中文,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龐婷.盛唐詩歌的基本審美形態(tài)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
南京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