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書在講述日本侵華戰(zhàn)爭時完全避重就輕,有關日軍殘暴加害中國民眾的描述更是一筆帶過,南京大屠殺只出現在腳注里。1997年以前,日本教科書稱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約20萬,但這一數字后來被刪除了。
在國際輿論場,中國的形象是復雜的:一方面,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成功故事為人津津樂道;另一方面,西方政客與媒體近年來抹黑中國的聲音總是能找到聽眾。歸根究底,是因為他們并不真正了解中國,這源于相關教育的缺失。
近日,記者在日本、加拿大、美國、法國調查了當地的教科書,發(fā)現其中一些有關中國的內容很容易讓年輕人產生錯誤認識。
日本:介紹中國近代史避重就輕
據悉,日本東京書籍出版的歷史教科書是目前全日本采用率最高的初中歷史教材,其中有關侵華戰(zhàn)爭(日本稱“日中戰(zhàn)爭”)的內容很少。
“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日中兩國軍隊發(fā)生武力沖突,日中戰(zhàn)爭由此爆發(fā)?!鄙鲜鼋炭茣鴮懙?,“日本期待能出現一個替代國民政府的親日政權,并發(fā)表聲明想與新政府進行和平交涉。但是中國民眾的抗日情緒愈發(fā)高漲,日本短期決戰(zhàn)的預想落空,兩國都開始全力投入戰(zhàn)爭?!?/p>
可以看到,這本教科書在講述日本侵華戰(zhàn)爭時完全避重就輕,有關日軍殘暴加害中國民眾的描述更是一筆帶過,南京大屠殺(日本稱“南京事件”)只出現在腳注里。
此外,1997年以前,教科書稱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約20萬,但這被日本國內輿論攻擊成“自虐史觀”,所以該數字后來被刪除。
與近代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教科書介紹中國古代史極為詳細,甚至能讓人感到其“推崇備至”的態(tài)度。在2020年1月的日本大學入試中心考試里,“國語”科目的閱讀題還要求學生對中國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田南樹園激流植援》進行大意理解和名詞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科目的教材里,有關中國的記述正在增多。比如有的社會科教材分別以“中國人的生活”“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中國”為題,介紹了中國的經濟與民生狀況。日本山川出版社的世界史教科書則用了近一頁的篇幅,來描述鄧小平為中國發(fā)展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內容。
加拿大:涉及中國的內容不多,有些甚至非常負面
作為聯邦制國家,加拿大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科書由各省教育廳自行審核采用。一般而言,中小學歷史教育被納入社會學范疇,也有省區(qū)將歷史教育納入低年級的社會學和高年級的歷史學。
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0至7年級的社會學教材里僅有零星的涉華內容,比如“華工對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修通的貢獻”等。在當地華人社區(qū)的努力下,從2005年起,社會學教科書增加了“加拿大排華政策”和南京大屠殺的內容。
此外,在該省8至12年級社會學教科書中,設有專門的“認識中國”章節(jié),共30頁。
在“認識中國”章節(jié)里,中國歷史是從“混亂年代”開始的,這涉及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和三國鼎立,之后的要點包括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在“民族認同的形成以及國家實現再統一”部分,教科書對中國朝代的詳細介紹一下跳到隋朝,隋文帝成為占據篇幅最長的中國皇帝。在唐宋詩詞和繪畫部分,教科書列出了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唐代畫家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其中,介紹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內容占據很大篇幅。
在四大發(fā)明部分,教科書對印刷術著墨甚多,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文化普及的關鍵因素,而關于造紙術的部分則語焉不詳。在“認識中國”里,經常能看到不適當例證、結論,以及錯誤的圖片和引文。
整體而言,加拿大學校各年級社會學教科書以及課堂里涉及中國的內容不多,有些甚至非常負面,比如直接將中國稱為“專制國家”。
美國:中國歷史的內容靠自學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亨德森是一所公立高中的歷史教師。他表示,在中小學時沒有系統性地上過有關中國歷史的課,所有關于中國歷史的內容都是他自學的。
由于在學校里無法學到關于中國文化的知識,所以,當地大多數華人家庭的孩子會在放學后去中文學校。這樣的機構一般由華人家長運行,老師多是志愿者。有的中文學校會教《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國學經典。
法國:中國近代史方面介紹了抗美援朝等
在法國中小學教育中,有關中國的知識主要集中在歷史和地理學科。
比如小學六年級課本介紹了中國漢朝,主要強調這是一個繁榮時期,而且通過列舉數據將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對比,兩者都擁有廣闊的領土、眾多人口、強大的軍力和密集的交通網絡。初一的教材則側重于綜合敘述“中國統一與分裂循環(huán)的歷史”,稱中國人認為,一個受到“天命”的人統一全國、建立皇朝,賦予國家強大的機構,并對周邊國家產生影響力……
在介紹中國的社會與政治結構時,教材稱中國人的特別之處在于,當其他大部分地區(qū)的人類處于較落后發(fā)展階段時,中國擁有了組織性良好的中央政府,全國各地都有能干的官吏,他們憑借自身能力而并非出身當上官員。科舉制令最早赴華的歐洲人感到吃驚,因為那時歐洲人的社會地位主要取決于其出身。此外,中國古代的文化、科技、農業(yè)與河渠灌溉等在中學教材里都有所涉及。
近現代史則介紹了新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此外,還講述了抗美援朝、中美建交等事件。
(梁衍軍薦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