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紫燕 胡德順 王蕊
摘 要: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對象,利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測算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并分析制度距離等主要因素對出口效率的影響,對促進雙邊農產品貿易發(fā)展、提高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及平衡貿易逆差具有重要意義。結果表明:2006-2019年農產品出口平均效率為0.373,處于較低水平;國別差異性明顯,中國對俄羅斯、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出口效率較高,對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卡塔爾等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人為阻力較大;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重點區(qū)域分別為東盟、中亞和西亞;雙方的制度距離對農產品出口非效率提高作用顯著,而世貿組織、亞太經(jīng)合組織以及商業(yè)自由度、貨幣自由度、投資自由度、貿易自由度均對出口非效率提高有明顯的阻礙作用。最后提出加強制度理解、打破貿易壁壘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 制度距離;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一帶一路”;隨機前沿引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7;F75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2.06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潘紫燕,胡德順,王蕊.制度距離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影響研究[J].克拉瑪依學刊,2021(2)39-47.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沿線國家或地區(qū)的積極響應,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關系也因此得到加強,尤其是與東盟、中亞、南亞周邊國家等貿易關系密切。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長遠目標之一,也是其核心內容。拓展中國對外開放的空間,實現(xiàn)貿易暢通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愿望。截至2021年3月,中國已同沿線東盟、巴基斯坦等26個國家或地區(qū)簽署19個自由貿易區(qū)協(xié)定,且雙方共同建設六大經(jīng)濟走廊,包括中國-中亞-西亞、中巴等經(jīng)濟走廊??梢?,中國與沿線國家具有深厚的貿易合作基礎,雙方未來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農產品貿易自古就是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進步和各國貿易合作的加強,農產品貿易在“一帶一路”布局中的地位也隨之增強。近幾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持續(xù)增長,以2019年為例,根據(jù)中國農業(yè)農村部的統(tǒng)計,除新加坡、文萊、巴林、馬爾代夫、巴勒斯坦以及波黑等六個國家以外,中國與其余5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為4 202.01億元。①同時,何敏等(2016)發(fā)現(xiàn)雙方農產品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1],其中中國蔬菜、水果出口及稻谷進口主要集中于泰國和越南;中國棉花主要出口越南和印度尼西亞,且印度尼西亞與中國水果貿易往來較多;中亞是中國棉花進口的主要區(qū)域之一;俄羅斯是中國進口水產品的主要國家。
雖然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關系緊密、互補性較強、貿易潛力無限,但是近年來中國在雙方農產品貿易中長期處于逆差狀態(tài),而且逆差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2019年逆差額高達542.43億元①,嚴重的逆差狀況勢必影響雙方農產品貿易的擴展。貿易逆差受到制度、經(jīng)濟自由度及貿易便利化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國家間的制度差異即制度距離對出口的影響較大。那么,制度距離對中國出口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效率的影響有多大?還有哪些主要因素影響農產品出口效率?出口效率總體水平又如何?研究這些問題有利于縮小逆差額、提高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并實現(xiàn)貿易暢通。
一、文獻綜述
貿易引力模型自被用于研究國際貿易問題以后,一直備受學者的關注。傳統(tǒng)貿易引力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國家間或區(qū)域間的貿易現(xiàn)象及測算貿易雙方的貿易效率,這為更好地解釋全球的經(jīng)濟貿易問題提供了手段。然而,傳統(tǒng)貿易引力模型無摩擦的假設前提使模型估計出的結果出現(xiàn)偏差,不符合現(xiàn)實經(jīng)濟情況。Aigner等學者(1977)提出的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2],將影響貿易效率的客觀因素(GDP、人口數(shù)量等)和主觀因素(關稅、清關效率等)一同考慮進來,便于分析貿易摩擦存在的現(xiàn)實情況。國內眾多學者如魯曉東和趙奇?zhèn)ィ?010)、張燕和高志剛(2015)等均利用該模型研究了貿易效率和潛力問題[3][4]。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譚秀杰和周茂榮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對“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出口效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并且出口潛力很大[5]。孫金彥和劉海云(2016)、徐俊和李金葉(2019)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效率不斷提升[6][7]。而張會清研究表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效率隨時間先下降后上升,其中同中亞、獨聯(lián)體的貿易效率水平較低[8]。王亮和吳浜源研究表明中國與“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沿線國家貿易效率不斷下降[9]。趙金鑫和田志宏、李金鍇等均指出發(fā)展與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關系對中國農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從農產品角度研究雙方貿易效率,發(fā)現(xiàn)雙方貿易效率國別差異明顯、貿易效率總體偏低[10][11]。實際上,雙方實際貿易額并非最優(yōu)貿易額,二者存在差距,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貿易而非效率。而影響貿易非效率的因素有很多,王瑞和溫懷德(2016)、劉宏曼和王夢醒(2017)、曹安等(2018)發(fā)現(xiàn)這些因素主要包括:關稅、班輪運輸連通性、基礎設施、全球經(jīng)濟自由度、清關程序的效率、政治穩(wěn)定性、是否為APEC和WTO成員國、是否簽訂自由貿易協(xié)定、制度等[12][13][14]。其中制度是影響國際貿易的關鍵因素,Meyer等(2009)提出[15],甚至越來越多學者同意“制度決定貿易”的說法。
在兩國貿易合作中,雙方的制度差異,即制度距離對貿易有重要影響。國外學者DE GROOT(2004)及國內學者潘鎮(zhèn)(2006)均分析了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并發(fā)現(xiàn)貿易雙方的制度距離對貿易的影響具有明顯的負作用[16][17]。還有學者對制度距離與農產品貿易展開研究,如印永龍和佘曉玉(2015)[18],Baldwin等(2006)認為相比制造品和服務,制度距離對農產品的影響較大[19]。兩國的制度距離容易增加貿易成本,引發(fā)貿易風險,因此在分析哪些因素影響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效率時,制度距離因素是必須考慮在內的。
綜上,影響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非效率的因素很多,但將制度距離因素考慮在內的文獻幾乎沒有。基于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制度距離對雙方農產品貿易效率的影響較大。因此,本文以沿線主要的農產品貿易國為研究對象,在測算中國對其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基礎上,研究制度距離等因素對出口效率的影響,并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二、模型、樣本及數(shù)據(jù)
(一)模型介紹
將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引入貿易引力模型中,克服了傳統(tǒng)引力模型的缺陷,把難以測量的促進或阻礙貿易的因素吸收到貿易非效率項u中,避免模型結果出現(xiàn)偏差。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所估計的貿易潛力是可能獲得的最大貿易額,具體表示為:
其中η表示待估參數(shù)向量,η=0時,貿易非效率不隨時間變化,此時模型為時不變模型;η≠0時,貿易非效率隨時間變化,此時模型為時變模型。
(二)模型設定
1.隨機前沿引力模型
傳統(tǒng)貿易引力模型僅包含貿易國的GDP、地理距離這兩個核心變量,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在其基礎上,將人口數(shù)量、PGDP等納入模型中,從多個角度分析影響雙方貿易效率的因素。其中,Linnemann(1966)認為人口數(shù)量與國際貿易關系密切,一國人口數(shù)量越多,生產出的農產品種類越多,越能滿足國內消費者多樣化需求,而一國人口數(shù)量越少,越會增加農產品進口來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種類的多樣化需求[21]。Bergstrand(1989)認為PGDP相比GDP經(jīng)濟含義更具綜合性,不僅能反映一國的經(jīng)濟規(guī)模,還能體現(xiàn)雙方的需求水平、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22],且貿易雙方PGDP水平的差異必然產生雙方農產品供需的不同,進而影響貿易規(guī)模。因此,相比單純的PGDP,兩國間PGDP的差異作為解釋變量更合適。鑒于此,本文構建的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具體為:
上式中,i表示中國,j表示沿線國家;EXPijt表示t時期中國對沿線國家農產品的出口總額;GDPit和GDPjt表示t時期貿易雙方各自的經(jīng)濟規(guī)模,該變量以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DPGDPijt表示t時期中國與沿線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差值的絕對值;POPit和POPjt表示貿易雙方在t時期各自的人口規(guī)模;DISij表示貿易雙方的地理距離;α1、α2、……α6、表示相應解釋變量的系數(shù)。
2.貿易非效率模型
Armstrong認為影響貿易效率的關鍵因素除了客觀因素外,還有一些主觀因素[23]。其中兩國之間制度距離、經(jīng)濟自由度及貿易雙方是否屬于同一貿易組織成員等都是阻礙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因此,為進一步分析阻礙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提高的因素,建立貿易非效率模型為:
式中,β1、β2、……、β7是各解釋變量的系數(shù)。SDijt表示t時期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制度距離,即貿易雙方的制度水平差距。“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政局動蕩和政局穩(wěn)定的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制度水平差距,這必然會影響雙邊的經(jīng)濟貿易關系,進而在阻礙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提高的非效率項中,必須將貿易雙方的制度距離考慮在內。目前,關于衡量制度水平存在多種指標,主要包括全球治理指標(WGI)、世界經(jīng)濟自由度指數(shù)(EFW)及國家整體風險指數(shù)(ICRG)等。其中WGI在學術界被廣泛使用,并且該指標更具綜合性,因此,本文參照許家云等人的方法[24],使用WGI六個維度(法制水平、控制腐敗、政治穩(wěn)定性與阻絕暴力、話語權與問責制、管制質量、政府效率)的估計值和方差計算SDijt,具體表達式為:
上式中,下標k表示維度;Iki和Ikj分別表示中國和沿線國家在k維度的估計值;Vk表示k維度上各國估計值的方差。
BUSjt、MONjt、INVjt和TRAjt取值范圍均為[0,100],值越大,經(jīng)濟自由度越高。其中BUSjt表示t時期沿線各國的商業(yè)自由度,反映一國國內企業(yè)辦理程序的效率,效率越高,經(jīng)濟自由度越高;MONjt表示t時期沿線各國的貨幣自由度,反映一國的物價穩(wěn)定狀況,物價越穩(wěn)定,自由度越高;INVjt表示t時期沿線各國的投資自由度,反映資本在一國國內的自由流通程度,流通程度越高,自由度越高;TRAjt表示t時期沿線各國的貿易自由度,反映一國進出口的貿易壁壘,貿易管制越低,自由度越高。
WTOijt、APECijt分別表示t時期中國與沿線國家是否同屬于世界貿易組織(WTO)和亞太經(jīng)濟合作組織的成員國(APEC)。若雙方在t時期同屬于WTO或APEC,WTO或APEC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雙方若同屬于WTO或APEC,有利于減少貿易限制,提高中國對沿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
(三)樣本選擇及數(shù)據(jù)說明
考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影響因素的缺失,本文最終選擇其中22個國家作為樣本國,涉及到中亞五國(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西亞五國(土耳其、約旦、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科威特)、南亞五國(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東盟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及俄羅斯。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2006-2019年的面板數(shù)據(jù),一共有308個觀測值。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本文所選取中國對沿線各國的農產品出口范圍為HS編碼01-24,出口額相關數(shù)據(jù)來自UN Comtrade數(shù)據(jù)庫;GDP、人均GDP、POP來自世界銀行數(shù)據(jù)庫,兩國間人均GDP差值的絕對值即DPGDP由筆者計算得出;DIS采用兩國首都的物理距離;SD是根據(jù)WGI數(shù)據(jù)庫相關指標計算得出;BUS、MON、INV及TRA數(shù)據(jù)來自《華爾街日報》和美國智庫傳統(tǒng)基金會發(fā)布的年度報告;WTO來自世界貿易組織官方網(wǎng)站,APEC來自亞太經(jīng)濟合作組織官方網(wǎng)站。
三、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首先使用Fontier4.1軟件對上文建立的隨機前沿引力模型進行似然比檢驗,判斷貿易非效率項的存在性和時變性;然后,同時比較時變(TVD)模型和非時變(TI)模型的回歸結果,再次印證TVD模型的適用性;接著,在模型適用的前提下,測算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并從整體、國別和區(qū)域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后,具體分析制度距離等因素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影響,基于制度距離因素的內生性,對貿易非效率模型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
(一)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穩(wěn)健性檢驗與估計結果分析
首先用似然比檢驗判斷模型是否適用(見表2)。
由上述似然比檢驗結果可知:上述兩個原假設在1%的臨界值上同時被拒絕,說明模型是適用的,即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普遍存在,且出口效率在2006-2019年是顯著變化的。
似然比檢驗結果通過后,利用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對中國14年間向22個沿線國家出口農產品的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估計。同時給出TI模型和TVD模型,通過比較這兩個模型的估計結果,驗證TVD模型的適用性及所得結果的穩(wěn)健性(見表3)。
通過TI模型和TVD模型結果比較可知,二者的γ值均在0.9以上顯著,說明貿易非效率是引起實際貿易額與最優(yōu)貿易額不相等的主導因素。TVD模型中η系數(shù)為負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中國對沿線國家出口農產品的非效率項隨時間變化而顯著地增大,同時也再次印證上文得到的貿易非效率隨時間變化的結論。
從TVD模型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jīng)濟規(guī)模即GDP系數(shù)估計值符號正,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雙方經(jīng)濟規(guī)模的擴大能夠促進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同時相比沿線國家的GDP系數(shù),中國GDP系數(shù)更高,說明中國經(jīng)濟規(guī)模的擴大對提高農產品出口的作用更大。中國與沿線國人均GDP差距的絕對值,即DPGDP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該指標數(shù)值越大,中國農產品出口越少。人均GDP反映各國人民生活水平,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經(jīng)濟制度水平不同,同時意味著雙方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存在差異,生活水平差異越大,必然導致中國出口供給與各國進口需求出現(xiàn)反差,不利于中國農產品出口。中國與沿線國的人口數(shù)量即POP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人口規(guī)模越大,越不利于中國農產品出口。中國POP系數(shù)顯著高于進口國POP系數(shù),這是因為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規(guī)模巨大導致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大部分被內部消化,這就減少農產品出口供給。沿線國人口數(shù)量的增多可以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對中國農產品需求就會減少,DIS系數(shù)顯著為負。
(二)出口效率測算結果分析
整體上看,2006-2019年中國對沿線22個樣本國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平均值較低,為0.373,這也表明雙方存在巨大貿易潛力。具體到沿線各國的出口效率,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對馬來西亞、越南、泰國、俄羅斯、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農產品出口的平均效率最高,都在0.8以上,屬于高水平的貿易合作,而對尼泊爾、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卡塔爾、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六國的平均出口效率低至0.1以下,這反映中國在對這些國家出口農產品時面臨的人為阻力極大(見圖1)。
結合區(qū)域來看,2006-2019年俄羅斯平均貿易效率平均值高達0.927,位于五個區(qū)域的首位,但出口效率在14年間下降了0.2%。根據(jù)區(qū)域劃分,首先,俄羅斯屬于獨聯(lián)體,由于本文只選取一個國家,所以測算獨聯(lián)體貿易效率存在偏差;其次,是東盟六國,中國14年對其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平均值為0.908,貿易效率增長了0.3%;第三,中亞、南亞及西亞貿易效率的平均值均為0.1左右,屬于貿易潛力巨大型區(qū)域,14年間中亞和西亞貿易效率各增長39.4%、1.9%,而南亞下降8.2%。因此,東盟、中亞和西亞仍然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貿易合作伙伴(見表4)。
(三)貿易非效率模型估計結果分析及穩(wěn)健性檢驗
采用一步法對上述貿易非效率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所得的結果見表5。具體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制度距離(SD)對貿易非效率有正向影響,且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SD對農產品出口效率具有顯著的阻礙作用。SD值越大,貿易雙方的交易成本就越高,越容易引發(fā)貿易摩擦,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阻力作用明顯。因此,中國與沿線國家應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建設的遠大目標,加強雙方制度理解以促進農產品貿易額的增長,建立貿易協(xié)商機制和應對貿易摩擦的政策措施,最大程度減小雙方制度水平差距給中國農產品出口帶來的不利影響。
BUS、MON、INV和TRA均對貿易非效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說明這四個變量均對農產品出口效率的提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中國與沿線國家應提高國內企業(yè)相關程序的辦理效率,穩(wěn)定物價指數(shù),增強資本的流動性,放寬貿易管制,給雙方農產品貿易營造一個自由便利的環(huán)境。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否同屬于世界貿易組織(WTO)及亞太經(jīng)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國均對貿易非效率有負向影響,且同時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雙方同一時期共同處于一個經(jīng)貿組織有利于加強農產品交流和合作。原因在于若兩國同處于一個經(jīng)濟組織,可以享受到關稅優(yōu)惠、信息交流等便利的條件。
最后,考慮到SD變量的計量誤差可能引起模型所估計結果有偏差,因此,同時給出SD滯后一期的回歸結果,確保檢驗結果的穩(wěn)健性。將表5中SD當期和滯后1期估計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模型中變量系數(shù)符號前后一致,且所有變量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模型的整體回歸結果是穩(wěn)健的。
四、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文對2006-2019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22個國家農產品出口額的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分析,測算出農產品出口效率,并對影響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如下:
1.從TVD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雙方GDP在提高中國農產品出口額方面均發(fā)揮著明顯的促進作用,且中國GDP作用更大;雙方的DPGDP在提高中國農產品出口額方面具有顯著的阻礙作用;雙方的POP均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發(fā)揮顯著的阻礙作用,且中國POP的系數(shù)顯著高于貿易國的POP系數(shù);貿易兩國距離越遠,越不利于農產品出口。
2.從測算農產品出口效率的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在2006-2019年對貿易國農產品出口效率較低,但同時說明雙方貿易潛力巨大;中國對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農產品出口效率達到0.8以上,對尼泊爾、烏茲別克斯坦、印度等農產品出口效率低至0.1以下,國別差異性明顯;結合區(qū)域劃分來看,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區(qū)域分別是東盟、中亞和西亞。
3.從貿易非效率模型的估計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雙方的制度距離對貿易非效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說明貿易雙方的制度距離會阻礙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的出口;商業(yè)自由度、貨幣自由度、投資自由度、貿易自由度、世界貿易組織和亞洲太平洋經(jīng)濟合作組織對貿易非效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也反映出這六個變量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效率的提高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二)政策建議
為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的發(fā)展、扭轉雙方長期貿易逆差的局勢并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效率,根據(jù)上述所得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做好本國的基礎工作,提高農產品的出口額。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額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自身,較大的經(jīng)濟規(guī)模和人口數(shù)量擴大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規(guī)模,所以中國應該繼續(xù)利用經(jīng)濟規(guī)模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yōu)勢拓展中國農產品出口品類、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以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此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擴大本國經(jīng)濟規(guī)模同時,應該努力提高國內的人均GDP,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貿易雙方農產品的供需差異。
2.與貿易效率較高的國家保持穩(wěn)定的貿易關系,與貿易效率低但貿易規(guī)模大的國家加強貿易關系。中國對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農產品出口效率較大,且雙方貿易規(guī)模較大,雙方仍存在重要的貿易價值可挖掘,所以如果雙方的農產品貿易規(guī)??s小,就會嚴重影響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同樣,中國應該重點發(fā)展與卡塔爾、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貿易效率較低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關系,充分釋放貿易潛力,推動雙方農產品貿易的快速發(fā)展。
3.加強制度交流,提高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制度理解。中國與沿線各國政府應努力保持政治的穩(wěn)定、提高法治水平、大力控制腐敗及保持政府自身的清廉,為雙方農產品貿易營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雙方應該加強制度交流和理解,響應“一帶一路”政策溝通的號召,縮短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制度距離,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此外,應該持續(xù)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進口相關政策,為中國國內企業(yè)農產品出口提供相關信息,以免造成農產品出口損失。
4.打破雙方的貿易壁壘,營造更加自由的貿易環(huán)境。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就減少對個人和企業(yè)資本流動的約束條件等方面進行協(xié)商,提高商業(yè)自由度和投資自由度,打造更加自由的貿易環(huán)境;雙方各國應保持物價穩(wěn)定,提供穩(wěn)定的貿易環(huán)境;此外,鼓勵“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積極加入WTO和APEC經(jīng)濟組織,降低中國對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的關稅壁壘和技術壁壘,給予農產品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
注釋:
①參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06
9215006276258661%22%7D&n_type=-1&p_from=-1.20204-25。
參考文獻:
[1]何敏,張寧寧,黃澤群.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農產品貿易競爭性和互補性分析[J].農業(yè)經(jīng)濟問題,2016(11):51-59.
[2]Aigner D,Lovell C A K,Schmidt P.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77(1):21-37.
[3]魯曉東,趙奇?zhèn)?中國的出口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計[J].數(shù)量經(jīng)濟技術經(jīng)濟研究,2010(10):21-35.
[4]張燕,高志剛.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中澳雙邊貿易效率及潛力研究[J].國際經(jīng)貿探索,2015(12):20-29.
[5]譚秀杰,周茂榮.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5(2):3-12.
[6]孫金彥,劉海云.“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中國貿易潛力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jīng),2016(6):99-106.
[7]徐俊,李金葉.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效率及其門檻效應[J].中國流通經(jīng)濟,2019(5):22-28.
[8]張會清.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的貿易潛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7(7):85-95.
[9]王亮,王浜源.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貿易潛力——基于“自然貿易伙伴”假說和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J].經(jīng)濟學家,2016(4):33-41.
[10]趙金鑫,田志宏.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農產品出口效率[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11-117.
[11]李金鍇,楊宗輝,韓晨雪,劉合光.我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農產品出口研究[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20(8):135-143.
[12]王瑞,溫懷德.中國對“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潛力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jīng)濟,2016(10):116-126.
[13]劉宏曼,王夢醒.制度環(huán)境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效率的影響[J].經(jīng)濟問題,2017(7):78-83.
[14]曹安,汪晶晶,黃如夢.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測算[J].統(tǒng)計與決策,2018(10):113-117.
[15]Meyer,K.E.,Estrin,S.K,Peng,M.W.Instiutions resources and entry strateg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1):61-80.
[16]DE GROOT H et al, The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 of bilateral trade patterns[J].Kykios,2004(1):103-123.
[17]潘鎮(zhèn).制度質量、制度距離與雙邊貿易[J].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06(7):45-52.
[18]印永龍,佘曉玉.制度質量與農產品比較優(yōu)勢——基于30個國家的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2015(6):109-125.
[19]Baldwin R,Taglioni D.Gravity for dummies and dummies for gravity equations[J].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aearch Discussion Paper,2006(5850):1-23.
[20]BATTESE G E,COELLI T J.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The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3):153-169.
[21]LINNEMANN H.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M].A Msterdam:North-Hollan
d Publishing Company,1966:324-331.
[22]BERGSTRAND J H. The g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89(1):143-153.
[23]ARMSTRONG S P.Measuring trade and trade potential:a survey[R].Crawford School Asia Pacific Economic Paper,2007:368.
[24]許家云,周紹杰,胡鞍鋼.制度距離、相鄰效應與雙邊貿易——基于“一帶一路”國家空間面板模型的實證分析[J].財經(jīng)研究,2017(1):75-85.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就業(yè)視角下的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精準扶貧、脫貧機制與對策研究”(18BMZ1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3-01
作者簡介:潘紫燕,新疆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經(jīng)濟學;胡德順,新疆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經(jīng)濟學;王蕊,新疆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經(jīng)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