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文學藝術,歸根到底,都要落腳到人本身,人才是一切文學藝術的根本。書如其人,藝如其人,說的即是這個道理。但是,真正能把人和藝合二為一,或者說能真正在藝術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我,把人生之感悟融化到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且形成一己之見者,則寡之又寡?!秾W書偶得》出版了,此書乃李孟淵老師幾十年來在藝術實踐中的感悟和經驗的總結。一字一句,一條一目,皆能令人深思。且多有“獨持偏見,一意孤行”之語論,著實難得。人生即藝術,于此可得證明。
其實,在此書出版之前,我已經在其微信公眾平臺上做了零星的閱讀,雖不系統(tǒng),但也略知其藝術思想。某次讀罷,曾留言曰:今之書家往往以技為尚,于文理則少有研究,能有一己之見且形成體系者更是少之又少。讀《學書偶得》,知李孟淵老師不僅書藝了得,且于書理體悟頗深,名為“偶得”,實乃深思而后得也。尤為難得者,乃其通覽書史,以史學家之眼光提出“魏碑來自隸書”、“唐楷是晉楷與魏碑之融合”等極具學術性之觀點,令人欽佩!
李孟淵老師1992年即加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在全國新人展、中青展、全國展、蘭亭獎頗多斬獲,深諳書法三昧。與李孟淵老師相識有年,平日多有交集。每有相見,所論不外書法,或與書法相關之人事。日子久了,那種春風化雨的感覺也覺得如同尋常了。現(xiàn)在《學書偶得》出版,一部沉甸甸的著作捧在手中,逐頁讀來,令人想起平日里相見時的種種情景?;蛴诰坪螅蛟陂e談,細想來,平日里交流、請教時的言論,都能在此書中找到簡潔明了的論述,字不多,三言兩語,卻也多為的論。讀后細思量,真是受益匪淺。如論臨帖:“澄懷而書。無論臨帖,還是作書,必先澄懷。即去雜念,除喜怒,戒昂抑,驅猶豫,澄澈襟懷如一池秋水,寧靜無波,然后臨池筆耕。臨帖則能品出三味,作書則能煥發(fā)神采,沉著而不死滯,飛動而不浮躁。古人作書,研墨之時猶可澄懷。今用墨汁,染翰之前,不妨靜坐三分鐘,則心火濾矣。”如論出帖:“追形在于練筆,察神在于練眼。筆執(zhí)于手,眼在于心。心手兩得,方形神兼?zhèn)??!比缯摴沤袢藭骸肮湃俗鲿苑▌t為準繩,該伸則伸,該收則收,伸縮有度;時下有人作書,以利益為準繩,能伸則伸,能收則收,伸縮失度?!狈泊朔N種,不勝枚舉。
《學書偶得》由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共200余頁,洛陽名宿寇北辰題耑,分“臨帖”“入帖”“出帖”“品悟”“修為”“品鑒”“創(chuàng)作”“展覽”“寫心與表意”“險絕與平正”“楷書”“雜言”等數(shù)部分,所論言簡意賅,自出機杼,或直抒胸臆,或針砭時弊,于學人書家而言,可品可賞可鑒,于學書者而言,則真正是一部寶典了。
一般人著文出書,往往會找名人大腕作序代言,以抬高自己,而李老師則是把讀者留言作為代序。這些讀者中,有文人和專業(yè)書法家,但大多都是各行各業(yè)普通的書法愛好者,然而正是這些普通讀者的留言,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本書的價值所在。將書道傳至民間,功莫大焉。這也應了后記中李孟淵老師的愿景:“期望此書的出版發(fā)行,能對書法事業(yè)的發(fā)展聊盡綿薄之力”。
此書另一特點為自書自論,作者把自己學書所得以書法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品悟書法之理的同時,也可欣賞書法之美,一舉兩得,甚好!李老師習書有年,功力深厚,尤善楷、草、行??瑫逡菘“?,自成一格,行書清新典雅,極富書卷之氣,草書則大氣氤氳,蒼茫厚重。此書中所作,多為行書,偶見小草,氣息充盈,格調雅致,令人賞心悅目。而版面設計亦極具匠心,書法在上,文字在下,頗見巧思。書法每一篇單獨成幅,連在一起則為長卷,一以貫之,氣息暢達。文字在書頁下端,為本書之主旨,亦有釋讀之功用,兩相結合,相得益彰。此書裝幀編輯都很用心,全書掃描制圖,逼真原作,紙質精良,封面凹印,穿線露背裝,可平鋪打開,一覽全貌。
一個真正的書家,不單要有精湛之技藝,還要有思考之能力,更要有思考之深度。李孟淵老師的《學書偶得》,不僅體現(xiàn)了其思考的能力,更能看到其思考的深度。本書所論不僅有技法探討,還涉及到書史觀點,不僅有書壇時論,更有品鑒品悟、人生修為。當今書家,多以展覽獲獎為目的,一技既成,便以書法家自居,殊不知書法之道,技術為最末,思想、學養(yǎng)則為根本,而人生的體悟和閱歷,亦為書法大成之必須,“功夫在詩外”是也。幾十年的積淀和感悟,成就了這本字數(shù)不多但深邃厚重的《學書偶得》,如李老師后記中所言:“這是我學書五十多年的心血結晶?!闭\哉斯言!
我們所期待的,是此書能為更多的在書法道路上困惑不前的學書者,指一條康莊大道,如此,也不枉此書出版之初衷了。
責任編輯??? 王小朋
佩之,真名裴志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洛陽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