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迎陽,蔣宇林,戚慶煒,關凱
無丙種球蛋白血癥是由于B細胞譜系發(fā)育障礙、外周血成熟B細胞減少導致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或接近缺乏的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幼年時期易反復發(fā)生細菌感染。該病大部分為X連鎖隱性遺傳,即X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癥(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XLA)[1],發(fā)病率約為3~6∶1 000 000[2]。極少表現(xiàn)為常染色體遺傳[3-5]。本文報告1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無丙種球蛋白血癥病例。
患兒,女,1歲4月齡。因“發(fā)熱、腹瀉3日”就診于外院。熱峰達 39 ℃,大便呈黃色稀水樣,3~4次/d,每次10~20 mL,不伴嘔吐、腹脹。既往反復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約每月1次,多次因“支氣管炎、肺炎”于當?shù)蒯t(yī)院住院治療?;純簽樽阍缕蕦m產(chǎn),出生體重3.5 kg。未進行預防接種。父母體健,非近親婚配。否認遺傳性疾病家族史。入院查體:生長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狀態(tài)良好。體溫37.5 ℃, 心率126次/min,呼吸頻率 28次/min,壓腹無哭鬧,腸鳴音7~8次/min,余無特殊。
血常規(guī):WBC 5.98×109/L,NEUT 0.31×109/L,LY 3.3×109/L,HGB 128 g/L,PLT 566×109/L。 hsCRP 105 mg/L,ESR 72 mm/h。PCT 6.25 ng/mL。免疫球蛋白:IgG 0.01 g/L(參考范圍7~16 g/L), IgA 0.11 g/L(0.7~4 g/L),IgM 0.2 g/L(0.4~2.3 g/L),總IgE<20 kU/L。TB細胞亞群:B% 2.88%(15.9%~30.7%),B絕對值 0.107×109/L(0.193~0.798×109/L),T、NK正常。EBV-DNA、CMV-DNA、兩套血+便培養(yǎng)、輸血8項均陰性。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潛血、肝腎功能、凝血未見異常。胸部CT示支氣管肺炎。耳鏡示右側外耳道可見膿性分泌物,鼓膜窺視不清,左耳鼓膜充血、膨脹;符合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雙側)表現(xiàn)。骨髓涂片示粒紅比10.5∶1,髓系增生活躍,占84%,各階段均增生,伴核左移;淋系比例減低,8%,形態(tài)大致正常;骨髓流式細胞檢測:成熟淋巴細胞占有核細胞比例不高(8.87%),B細胞占有核細胞1.19%,成熟B細胞不表達膜免疫球蛋白κ、λ。白血病融合基因篩查陰性。
結合以上檢查結果考慮免疫缺陷可能。對患兒及其父母進行基因檢測。結果顯示患兒TCF3基因雜合突變 c.1663G>A,p.E555K (圖1),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無丙種球蛋白血癥診斷。父母不攜帶此突變。
圖 1 患兒及其父母TCF3基因檢測圖
經(jīng)美羅培南、萬古霉素抗感染、靜脈輸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及對癥支持治療,病情好轉。此后每4周1次IVIG(6 g),隨訪6個月,期間出現(xiàn)2次上呼吸道感染表現(xiàn),未治療自行好轉,未出現(xiàn)嚴重感染。
在幼年時發(fā)病的原發(fā)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癥,約85% 為XLA[1]。XLA是由位于X染色體上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BTK)基因突變導致B細胞分化成熟障礙而引發(fā)的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病[6]。XLA患者均為男性,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幼年時期發(fā)生的反復細菌感染。有些患者表現(xiàn)與XLA相似,但不具有BTK基因突變?,F(xiàn)已發(fā)現(xiàn)約5%~7%原發(fā)性丙種球蛋白血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它是由于構成前B受體復合物中不同蛋白的編碼基因突變從而導致祖B細胞向前B細胞轉變受阻,此型以女性多見[3~4]。
極少數(shù)原發(fā)性丙種球蛋白血癥表現(xiàn)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已發(fā)現(xiàn)TCF3基因突變可引發(fā)此型[5]。TCF3基因通過選擇性剪切編碼兩種轉錄因子,E2A和E47。本例患兒所攜帶突變c.1663G>A位于E47編碼基因上。E47在B細胞發(fā)育成熟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E47 mRNA水平下降可引起胞嘧啶脫氨基酶減少,進而導致B細胞數(shù)量下降[7];E47可誘導早期B細胞因子1表達[8];E47與早期B細胞因子結合能夠激活前B細胞基因表達[9];還可以促進免疫球蛋白λ和免疫球蛋白λVJ基因重排[10]。本例患者所發(fā)現(xiàn)的E47突變位點國外已有文獻報道,并證實此突變影響E47與DNA結合,使其結合能力下降至正常的5%~13%[5]。通過文獻復習,檢索到4例E47突變所致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無丙種球蛋白血癥,臨床特點總結于表1[11]。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無丙種球蛋白血癥治療與XLA相同,亦是以積極預防和治療感染,定期規(guī)律IVIG為主。IVIG起始劑量為400~600 mg/kg,每3~4周給藥1次,并監(jiān)測谷濃度,根據(jù)臨床癥狀及谷濃度制定個性化的給藥方案。
本文為國內(nèi)首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無丙種球蛋白血癥病例報道,豐富了無丙種球蛋白血癥的基因分型。臨床工作中如遇到幼年期開始的反復感染、感染難以控制的患者,需完善免疫球蛋白、TB淋巴細胞亞群等體液及細胞免疫檢查,以篩查可疑免疫缺陷病例;對于疑診的無丙種球蛋白血癥患者,除完善BTK基因檢測外,還應考慮常染色體突變可能,以提高診斷效率,盡早診斷、盡早給予干預和治療。
表1 E47突變所致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無丙種球蛋白血癥臨床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