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英
[摘 要] 《后現代生涯理論視野下的高校生涯教育改革》提出,以傳統(tǒng)生涯教育理論為指導的高校生涯教育,已不能適應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高校應適時轉變生涯教育思維范式,引導大學生積極接納不確定性、自覺鍛煉提升自身的生涯適應力。文章在研究后現代取向生涯教育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指出后現代取向生涯教育的特性及其切合時代特征的理念和獨特的效果,同時從研究路徑、研究工具、改革措施等角度,分享了研究者的改革實踐活動及需注意的有關問題。
[關鍵詞] 后現代;生涯教育;研究與實踐
一、我國后現代取向的生涯教育的相關研究
盡管后現代取向的生涯教育總體起步晚,但我國已有一批資深研究者與實踐者,如金樹人、黃素菲、吳芝儀、鐘思嘉等。金樹人的《生涯咨詢與輔導》首先從中西方觀點厘清生涯的概念及生涯輔導活動的演進,詳細說明生涯輔導的實施歷程,并且對生涯發(fā)展理論、生涯輔導技術、生涯信念與咨詢、生涯團體咨商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解讀。黃素菲研究的敘事取向的生涯咨詢模式是后現代框架下最重要的一個流派,該研究通過對個人生涯故事的重述,從個人本身的資源中發(fā)現改善的契機與重整的可能。吳芝儀的《我的生涯手冊》《生涯輔導與咨商:理論與實務》等注重后現代取向生涯輔導的實踐,涉及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家庭期待與溝通、生涯選擇與決定、生涯愿景與規(guī)劃、生涯準備與行動等與個人生涯發(fā)展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強調借助循序漸進的個體或團體活動進而實現生涯教育的目標。鐘思嘉所寫的《生涯咨詢實戰(zhàn)手冊》將后現代生涯的有關理論、生涯咨詢的基本技術與技巧講述得精辟透徹,不僅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且融入了作者自身大量的經驗和智慧,是初學者入門最好的教材,也是業(yè)內同行“回頭看”最好的參考標尺。近年來,田秀蘭、彭天福等研究者在此方面也多有研究與實踐,獲得了業(yè)界肯定。
生涯教育起步早、認可度高的幾家機構,如北森生涯、仁能達教育等在此方面進行了大力推介,掀起了高校生涯教育的后現代熱潮。在西南交大“2012生涯教育傳統(tǒng)·現代·后現代國際論壇”上,謝偉的關于“生涯教育的傳統(tǒng)·現代·后現代整合”主題的發(fā)言,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代職業(yè)指導技術、后現代職業(yè)指導的思考等方面,對生涯教育的本土化探索進行了闡釋。
二、后現代取向的高校生涯教育研究路徑及研究工具
(一)研究路徑
研究在文獻探討及調查基礎上,探討后現代取向生涯教育的形式與方法,進行生涯教育活動設計,并在試探性實踐教學中結合學生反饋,予以修正及開展實踐活動。同時,結合資料收集整理、研究者自身反思、協(xié)同觀察者反饋建議、學生學習成效分析不斷修正和反復實踐。具體如圖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項研究將量化的調查統(tǒng)計分析與質性的文本分析相結合,采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調查問卷、生涯手札、學后感訪談等。
1.自編“高校生涯教育調查問卷”。生涯教育實踐前,教師通過問卷了解困擾大學生生涯規(guī)劃與發(fā)展的主要問題,感興趣、樂于接受的生涯教育形式,適合的教育評價方式等,為生涯教育教學設計、教育評價提供參考。調查結果顯示,困擾大學生生涯發(fā)展的主要問題在于自我認知不足、生涯發(fā)展目標缺失、生涯決策方法不適當、生涯行動路徑指導不足等。與工作職位相比,大學生更看重通過生涯教育獲得“追尋生命中自己真正渴望的幸福人生、發(fā)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方面的幫助。與知識講授、主題講座相比,大學生更樂于接受的生涯教育形式是“游戲體驗、素質拓展訓練、活動體驗分享”。與一般考核形式不同,高校生涯教育更適合采取“情境感悟+過程表現”的方法開展生涯教育的效果評價。
2.制作生涯手札。生涯手札其實是大學生自己制作的、獨一無二的生涯教育筆記本。手札封面由學生自己用圖片、文字來展示對生涯的理解,圖片和文字可從畫刊、雜志、報紙上就地取材,也可自己動手或畫或寫。手札的作用是及時記載生涯教育活動中獲得的啟示、靈犀一現的感悟及活動后的總結體驗等。手札記錄最真實、最放松的情感表現和思想綻放,能盡情抒發(fā)胸臆、表達最真實的體驗感悟,是了解學生心路歷程的依據,也是研究需要的第一手真實資料。研究者可以從這里了解到生涯教育實踐的真實效果。
3.設定研究者。研究者均為長期從事生涯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線教師,其作為后現代取向生涯教育的設計者與方案的實施者,在生涯教育實踐中,應到活動現場去親身體驗感受??梢栽谡鎸嵉纳慕逃榫持兄庇^觀察學生的真實反應、現場的體驗感受,發(fā)現問題并加以改進,有效實現生涯教育目標。
4.指定協(xié)同觀察者。為更好地了解生涯教育實踐活動情況及效果,可邀請班級輔導員擔任教育實踐活動的協(xié)同觀察者。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可請協(xié)同觀察者一同進入現場,親身感受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反應,以觀察者的身份了解教育實踐活動設計的不足,并提出建設性意見,為改進教育實踐活動提供參考。
此外,研究還通過記錄實踐活動的錄影、錄像、錄音及照相設備,訪談提綱,觀察指引等進行研究分析。
三、后現代取向的高校生涯教育改革
(一)變原有常規(guī)排課方法為適應工作模式需要的安排方法
因課時有限,為保證活動效果,改變原有課程單雙周排課的辦法,將原來兩周一次的課程改為每周一次,每次90分鐘連上,共計八次完成,在時間安排上滿足時間要求。同時,改合班排課為小班教學,盡可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室盡量擺放活動桌椅,便于小組討論及開展活動。
(二)變“謀生”為主的生涯教育目標為“接納不確定性、關注生涯適應力提升”
阮娟在《后現代生涯理論視野下的高校生涯教育改革》中指出,高校需要正視大學生生涯方面普遍存在的適應力水平不高、意識淡薄、缺乏實踐等問題,適時轉變生涯教育的思維范式。和利娟、咸桂彩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對職業(yè)學校職業(yè)生涯教育的啟示》中指出,在后現代主義者看來,職業(yè)咨詢中,來訪者關心的是生命的目的,而不是工作職位;是如何解決成長問題的主觀意義,而不是興趣量表的分數高低,或是更適合何種職業(yè)。生涯教育目的不僅是謀生,更是使咨詢者認清自己,挖掘自己的潛能。
(三)變傳統(tǒng)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為“活動+體驗分享” 形式
以“活動+體驗分享”為高校生涯教育的主要形式,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并形成相應觀念。通過團體輔導工作坊模式開展生涯教育實踐。學生以團體的形式完成任務和討論主題并分享。同時營造溫暖、包容、民主、安全、支持的團體氛圍,使大學生能自由表達、盡情宣泄、相互溝通,并獲得心理支持。
(四)變傳統(tǒng)試卷考核為主的教學評價方法為“情境感悟+過程表現”
生涯發(fā)展及認知水平無法簡單通過試卷的考核來衡量。情境中的感悟是學生最真實的心理表現,能真實反映學生生涯發(fā)展及認知水平。不積極投入學習、不認真參與活動的學生自然無法寫出真情實感,而感悟情境中的分享將學生的過程表現展露出來,學生投入學習、認真與否也就一目了然了。
(五)變傳統(tǒng)的“教育者”“權威”“專家”的教師身份為“生涯教練”
后現代取向的教師角色轉化為“生涯教練”,教師與學生間為共同擬定的同盟關系。教師不是權威,而是平等的參與者和協(xié)助者,是活動的領導者,在活動中應關注大學生對生涯的理解,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幫助大學生看到自己生命故事中所隱藏的生涯密碼。
(六)變傳統(tǒng)教室為職業(yè)生涯輔導室
課程改革從教室改革開始,學習空間已不是過去單一的知識傳授空間,而是人際互動的交往空間。后現代取向的生涯教育更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強調學生與環(huán)境的互動,強調團體成員間的互動。為保證生涯教育效果,筆者所在學校大力推動職業(yè)生涯輔導室建設,室內布置掛圖、活動桌椅、活動道具、研討展示板等,營造溫馨、開放,有利于開展團輔活動的環(huán)境,為后現代取向的生涯教育改革的空間環(huán)境條件提供有力支持。
四、后現代取向的生涯教育注意的問題
(一)注重教練式教師的角色轉變
對于個體心理來講,再精彩、再生動的講授也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后現代取向的生涯教育中,教師應從“教育者”“權威”“專家”的身份轉變成“教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投入各種活動中,在活動中關注學生對生活的理解,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成為教練式教師。
(二)以學生為主導,相信學生
后現代取向的生涯教育以學生為主導,在具體教育實踐中,與傳統(tǒng)生涯教育不同的是,由學生提出問題,并由他們自己尋找答案,而不是教師給學生指出方向或答案。比如,當學生表達不是很清楚的時候,用“你是不是想說……”“你的意思是……”等句型引導學生進行準確表述;當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體驗時,教師可以運用語言、眼神、表情、手勢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當學生出現觀念偏差或負向認知時,教師不宜訓斥、批評,不必強求學生改正或服從,而只需激發(fā)學生群體的求異思維,并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學生便可判斷出是非得失。
此外,教師還要客觀公正,對學生一視同仁,同時以溫暖、尊重、同理心和接納的態(tài)度對待每個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和班級的溫暖,從而愿意敞開心扉,把自己的內心話和感情表露出來。
(三)師生間為共同擬定的同盟關系
之所以被稱為“擬定”,是因為它旨在滿足學生的生涯教育需求,需要師生密切配合、積極參與。在這種同盟關系中,學生賦予同盟關系以動力,但學生可以從同盟關系中獲得力量,使自己有能力對生活負責,改變生活,并勇敢地面對一切困難。教師給這個關系注入力量,最終所有力量集中服務于學生。學生參與擬定關系的積極性較高,這就是同盟關系一旦建立就能有效促使學生的生活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四)考慮時代特色與大學生生命個體的特點
后現代取向的生涯教育突出對人的生命關懷。人是“社會人”,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接收形式多樣,這些信息甚至比教師闡述的要更全面、更具體。后現代取向的生涯教育如果不改變觀念,沒有以全新的思維范式構建教育模式,再加上教育內容的空洞,往往就讓學生反感進而對生涯教育敬而遠之。這就需要教育者更多關注大學生生命成長需求,以生命感動生命,使生涯教育深入學生內心。
參考文獻
[1]陳秋蘭.“90 后”大學畢業(yè)生對高校開展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滿意度調研——以福州市五所高校為例[J].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2015,6(1):112-115.
[2]趙小云,薛桂英.高校生涯輔導的新方向——生涯適應力教育 [J].現代教育管理,2012(10):111-114.
[3]朱紅,閆廣芬.基于教練技術的大學生生涯輔導模式建構與應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2,6(2):85-90.
[4] 阮娟.后現代生涯理論及其對大學生職業(yè)發(fā)展教育的啟示[J].東南學術,2016(4):240-245.
[5]和利娟,咸桂彩.后現代主義思潮對職業(yè)學校職業(yè)生涯教育的啟示[J].職業(yè)技術,2010(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