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乙常青(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橫溝中學)
詩仙李白常常運用設問或反問語式,“問”出名詩妙句,引人思索,撩人遐想。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浦歌》)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fā),似重復又非重復,它并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知”不是真不知,這兩句是激憤語、痛切語。詩人大半生中所受排擠壓抑,壯志未酬,因而愁生白發(fā),鬢染秋霜,親歷親感,怎能不知?寫此詩時已五十多歲,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金陵酒肆留別》)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這離別之宴終歸要散的,此時把手相送,心中的感傷便不能自已,詩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達了惜別之情——我和友人的離別的情義與東流之水相比哪個更長呢?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濃,也看不見摸不著;而江水是形象的,給人的印象是綿綿不絕。但詩人不是簡單的相喻,而是設問比較,迷迷茫茫的,似收而未收住,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有異曲同工之妙。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清溪行》)
詩人以襯托的手法突出地表現(xiàn)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來以水清著稱。南朝沈約曾寫過一首題為“新安江水至清淺見底貽京邑游好”的詩:“洞徹隨深淺,皎鏡無冬春。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新安江水無疑是清的,然而和清溪相比,新安江哪能比得上清溪這樣清澈見底呢?這樣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襯托出清溪的更清,寄托了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把酒問月》)
詩人浮想聯(lián)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苦地搗藥,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么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
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哭宣城善釀紀叟》)
此詩為悼念一位善于釀酒的老師傅紀叟而寫的。詩句采用設問句式,故作癡語問道:“老師傅 !你已經(jīng)去到漫漫長夜般的幽冥世界中去了,而我李白還活在世上,你釀了老春好酒,又將賣給誰呢?”照此詩句含義,似乎紀叟原是專門為李白釀酒而活著,并且他釀的酒只有李白賞識。顯然這是不合情理的癡呆想法,但更能表明詩人平時與紀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難得的知音,如今死生分離,是多么悲痛?。?/p>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憶東山》)
東山是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曾經(jīng)隱居之處,詩人向往東山,是由于仰慕謝安。詩人為了實現(xiàn)匡世濟時之志才暫時應召而去,但如今在帝城淹留卻毫無所成,又怎能對得起風物呢?所以這兩句詩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種內(nèi)疚,覺得未免辜負了那兒的白云、明月。用白云、明月來襯托詩人自己的形象:那東山的白云和明月是何等淡泊,何等明潔,而李白的情懷,便和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春思》)
詩人捕捉到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幃的一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她對未歸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多情的思婦對春風發(fā)詰,仿佛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xiàn)獨守春閨的特定環(huán)境中的思婦的情態(tài),又令人感到真實可信。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可以表達孤眠獨宿的少婦對丈夫的思情。
李白善“問”,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