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霞
摘要:目的:分析牽引聯(lián)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及可行性。方法:研究共納入了6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進行牽引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關節(jié)松動術,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各項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牽引聯(lián)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確切。
關鍵詞:牽引;關節(jié)松動術;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可行性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比較常見的頸椎病,可引起頸肩疼痛,嚴重時疼痛癥狀可蔓延至上肢,甚至導致運動障礙,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嚴重[1]。牽引治療為臨床處理本病的常用手段,但易反復發(fā)作,增加患者痛苦。本研究探討了牽引聯(lián)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及可行性?,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共納入了6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探討,為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間收治,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4~65歲,平均(49.35±2.37)歲;病程(2.43±1.28)個月。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5~64歲,平均(49.52±2.65)歲;病程(2.42±1.3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牽引治療:指導患者行坐位,頸部保持前屈15°~30°,單次牽引40~60 s,以患者耐受為宜,而后停止10~20 s,牽引重量5~10 kg,每次治療15 min,每天1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患者采取去枕平臥位,將頭伸出床外,右手托住患者頭后部,虎口置于枕骨下端位置,拇指置于患者左耳后,左手置于患者下頜,左前臂掌側面托住患者面部左側,固定頭部后,將患者軀體后傾,對頭部進行牽拉,時間為2~3 min;按壓棘突和側方椎棘旁:將患者置去枕俯臥位,雙手拇指放置在椎體棘突位置,固定雙手位置,往腹側垂直推動患者棘突,而后向側方推動;拇指并排,置于患者相鄰棘突位置,指尖向枕后和頸背部傾斜,以上肢力量往對側推動棘突,每次5~7 min;CT檢查觀察牽引狀態(tài)下病變位置的改變,依據(jù)病情展開側屈、后伸及旋轉等擺動操作,時間為5~7 min。兩組均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肩頸痛、手指麻木和活動受限證候積分,評分0~3分,分數(shù)高則癥狀重。按照以下標準評估療效:癥狀基本消失,證候積分降低95%以上為顯效;癥狀減輕,證候積分降低70%以上為有效,在上述標準外為無效。顯效+有效=總有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23.0檢驗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進行χ2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證候積分比較
觀察組肩頸痛、手指麻木、活動受限積分為(1.01±0.11)分、(0.89±0.21)分、(0.76±0.32)分;對照組肩頸痛、手指麻木和活動受限積分為(1.76±0.14)分、(1.55±0.23)分、(1.47±0.25)分。觀察組各項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t=23.0724/11.6070/9.576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0.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2=5.454。
3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與脊神經刺激及壓迫相關,會引起比較明顯的肩頸疼痛,甚至導致上肢麻木,損害上肢功能。牽引治療可緩解肌肉痙攣,降低椎間盤組織導致的壓力,維持頸椎生物力學水平,但單獨應用效果不佳。關節(jié)松動術建立在人體關節(jié)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基礎上,通過對頸關節(jié)展開具有規(guī)律性的小幅度推動,可加速頸關節(jié)血運,確保頸關節(jié)軟骨、軟骨盤等無血管區(qū)的營養(yǎng)供應,有效減輕疼痛,避免活動減少引起的關節(jié)退變,抑制致痛物質的釋放,有效恢復頸椎動力性、靜力性平衡,與牽引治療聯(lián)合使用可達到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水琴,歐妍.牽引聯(lián)合頸椎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8,40(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