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逸君
只有贏得更多人望,才能促進自身價值的增長,贏得了越來越多朋友們的信任、支持、贊助,自己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才能越來越富有
對金錢有一種道德批判視角:如為富不仁、掉錢眼里、守財奴、貪財好色……但這罵的并非是錢,而是人性,貪婪、殘暴、吝嗇等等,都是人性之惡。
試問:一枚硬幣,在為富不仁掉錢眼里貪財好色的守財奴手中,若是萬惡之源的話,那么這枚硬幣流通到批評家手中,它是否仍是萬惡之源?如果它仍是萬惡之源,那么批評者得到并使用之,還有何資格批評他人呢?如果錢隨著流通,其道德形象不停地變化,那么,這形象就不是錢的固有屬性,而是持有者道德品性的寫照。
所以,錢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價值基礎(chǔ):每個人,以錢作為量化衡量標準,來體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人,在一定歷史時間內(nèi),所獲得的價值總和,得有個計量單位,這就是錢。
可見,錢不但不是壞東西,甚至也不是中性的,而是好東西,用于價值計量的單位,必須是明確的,屬于“負熵”,當(dāng)然是好東西。而人們對錢的疑惑與譴責(zé),其實問題出在人性,人性的混沌與陰暗面,是“熵”。
正因錢是人的價值體現(xiàn),所以,金錢能看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堪稱“人性試金石”。審視一個人,看看他/她的金錢觀,其品性基本就能了解得八九不離十。
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guān)系,三個維度:賺錢,花錢,金錢往來。
賺錢:是人自身價值的增長,很多人在這方面有誤解,認為賺錢就是自己的資產(chǎn)越多越好,不顧他人,甚至把賺錢看成“零和游戲”。
其實,認清錢的本質(zhì)乃人自身價值的增長這個道理,就會理解:增長的基礎(chǔ),是在交換過程中體現(xiàn)為自己對他人具有更大價值,持續(xù)不斷的“現(xiàn)金流、資產(chǎn)流”本質(zhì)上源于“世間熙熙世間攘攘”的人流。
錢的屬性,很像水,“為有源頭活水來”形象地說明了錢唯有流動起來,才能在不斷的交換中產(chǎn)生更大價值。而“上善若水”的價值觀,也是有益的金錢觀,懷有發(fā)自本源的善意,往往也是人生成功、商業(yè)成功的基礎(chǔ),即所謂“和氣生財”。因為,沒人愿意與敵視、算計自己的人保持長期交換關(guān)系。
因此,只有贏得更多人望,才能促進自身價值的增長,所謂“小盈靠勤、中盈靠智、大盈靠德、常盈靠和”。
花錢:是人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錢,只有花的時候,才能體現(xiàn)其價值。付出自己的價值,換取他的價值(產(chǎn)品或服務(wù))來享用時,才有意義。
所以,懂得欣賞他的價值,自己的錢才花得值。付出自己的價值,換取他人的產(chǎn)品或服務(wù),超過了自己期望,當(dāng)然更值啦,與人為善、懂得欣賞他人,這樣花錢,自己才更快樂、社會也會更和諧。
金錢往來:主要是金錢的借出與借入。自古以來,就有“親兄弟明算賬、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救急不救窮”等約定俗成。但也有“升米養(yǎng)恩斗米養(yǎng)仇、恩將仇報、過河拆橋”等反面例證,體現(xiàn)出人性的陰暗面。
對借入方而言,要明白,他人沒有借你錢的義務(wù),你借了錢就一定有還錢的義務(wù)。不能搞“親戚朋友那么有錢為何不能幫我”的道德綁架,更不能玩“憑本事借的錢為啥要還”的無賴把戲。
他人的錢財,是其生命的部分價值,人家暫時借出自己的部分價值,幫助債務(wù)人渡過財政難關(guān)。自己渡過難關(guān)后,當(dāng)然應(yīng)該歸還他人借給你的那部分人生價值。懂得在金錢方面表達愛意與感激,才是較高的人生層級,通過了這部分“人性試金石”測試的朋友,是值得長期交往的。
正如上文所言,只有贏得更多人望,才能促進自身價值的增長,贏得了越來越多朋友們的信任、支持、贊助,自己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才能越來越富有。而做人出了問題,信用破產(chǎn),最終的路肯定越走越窄,直至進入人生死胡同。
對借出方而言,哪怕朋友關(guān)系再好,也要以法律、規(guī)則、契約為依據(jù),理性地處理金錢往來關(guān)系。債務(wù)方因有書面文件而無法抵賴、有抵押品而無法賴賬、有司法公正而無法蒙混過關(guān)時,人才會有較高守約率。也只有這樣,朋友才有可能在發(fā)生金錢往來后繼續(xù)做下去。
所以,在金錢問題上,人與人之間,哪怕是親朋好友也最好保持一定距離,盡量不要試探人性。不相信這條的,即便是親朋好友,往往也會相互傷害得很深。
但是,人性本身的特點是:總要試探人性……因此,從人類社會進入文明以來,所有族群幾千年來,充滿無數(shù)關(guān)于金錢的矛盾、糾紛、仇恨、災(zāi)難。而這時,錢不但是最好的“人性試金石”,也是很好的“制度試紙”。
其實,用錢做“人性試金石”和“制度試紙”不但很理想,而且更人道。總比用刑事犯罪、慘烈戰(zhàn)爭等來測試人性與制度要好得多。
(作者歷史學(xu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