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岷
摘 要 當歸又名云歸、秦歸、干歸,具有潤腸通便、補血活血等功效,在諸多中成藥中發(fā)揮作用,成為中藥產業(yè)中的主要用料之一。目前,如何高產高效栽培當歸已成為業(yè)界探討及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在此背景下,通過探析當歸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以期提高當歸藥用價值。
關鍵詞 當歸;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7.23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7.014
當歸高0.4~1.0 m,呈圓錐形,根肉質,栽培后會生出多個分支,第2年抽徑且徑直立。葉為羽狀復葉,通常2~3片,頂生白色花序為復傘形。果實為雙懸果呈橢圓形,成熟后會裂開,花期及果期分別為6—7月及8—9月。當歸生長在濕潤、涼爽的高山地區(qū),具有怕高溫、怕澇的特點,種子發(fā)芽溫度以10~25 ℃為宜,10~15 d出苗,通常情況下移栽育苗第3年可采挖。
1 當歸的藥理作用
當歸中含有多種化合物,如棕櫚酸、Z-藁本內酯等,還有蔗糖及微量金屬元素、氨基酸、煙酸、膽堿等化學成分,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能調節(jié)功能系統(tǒng),當歸內酯是從當歸中提取、分離、精制所得有效成分,研究表明該成分可恢復免疫效應細胞功能且可促其增殖。2)強化呼吸系統(tǒng),當歸可抑制補體旁路的溶血活性,減輕某些炎癥反應,達到抗炎的目的,藁本內酯既能對機體支氣管起到松弛的作用,又能解決支氣管痙攣問題,還可以減輕肺間質纖維化及肺泡炎。3)促進血液循環(huán),當歸能阻滯鈣通道,保護受損心肌,當歸中的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繼而促進機體血液循環(huán)。當歸的藥理作用可調動人們研究其栽培技術的積極性,旨在通過高效高產栽培滿足當歸藥用需求[1-2]。
2 當歸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2.1 選地整地
當歸適合種在高山地區(qū),在自然環(huán)境下空氣濕度較大、土壤疏松肥沃、土層深厚、微酸性、排水良好及含有腐殖質的地塊。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選擇連作地塊,應選擇半陽半陰的區(qū)域,深翻土壤20~25 cm,整地的同時翻入復合肥,每667 m2施加40~60 kg,栽植區(qū)域的土地需平整,通常以1 m為間距開溝作畦,30 cm為畦的寬度,畦高約為25 cm,在四周設置排水溝。當歸高產高效栽培區(qū)域前茬以亞麻、大麻、小麥為宜,不宜選種豆類、馬鈴薯地塊[3]。
2.2 播種育苗
當歸高產高效栽培育苗播種選在6月,播種前種子置于溫度為30 ℃的水中浸泡24 h,而后取出晾曬并用撒播法播種,播種后蓋上雜草。每667 m2播種4~5 kg,15 d當歸出苗后挑松蓋草,以免揭草時損傷幼苗。8月將蓋草去掉,同時需除草,在此基礎上除掉長勢較弱的幼苗,株距控制在1 cm左右。
2.3 擇苗移栽
通常情況下,選擇直徑為2~5 mm的幼苗,還要確保種苗無病無傷、強壯均勻、表面光滑、分叉較少,備用小苗百根鮮質量為40~70 g,苗齡為90~110 d,擇苗時6 mm以上及2 mm以下的大苗與細苗謹慎選用。選好種苗后栽種前需用藥劑浸蘸,藥劑為多菌靈40%、甲基異柳磷40%各250 g的混合物兌水10~15 kg,通常浸蘸10 h左右后移到田間,旨在預防當歸麻口病及其他病蟲害。移栽時間要合理,可選在春季或冬季移栽,冬栽需選擇在立秋后進行,春栽可選在春分及清明前后[4]。每667 m2栽植密度通常為6 500~8 000株保苗。當前普遍采用的栽植方式是地膜覆蓋法,栽植中需選用寬度為70~80 cm、厚度為0.006 mm的超微強力膜,壟面寬為60 cm,帶幅為100 cm,壟間距及壟高分別為40 cm、10 cm,各壟種植2行,穴距、行距分別為20 cm、50 cm,各穴有2苗,深度為15 cm,每667 m2為6 600穴,要在覆膜后移栽并在移栽后穴口封土壓實。
2.4 田間管理
當歸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過程中田間管理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具體可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分析。1)查苗補苗。通常擇苗移栽后25 d左右出苗,出苗后需做好查苗補苗的工作,旨在提高產量。2)中耕除草。待苗出齊后需中耕除草3次,苗長5 cm時第1次除草,要做到淺鋤淺耕;苗長10~15 cm時第2次除草,要適度深鋤;苗長25~30 cm時第3次除草并培土。3)追肥。幼苗時期當歸無需過多的氮肥,避免長勢過旺,在當歸全生育期要進行2次追肥,第1次追肥在苗高10~15 cm時,每667 m2施加復合肥25 kg,有效成分為6 kg;第2次追肥在苗高25~30 cm時,每667 m2施加復合肥40 kg,有效成分為8 kg。需要注意的是,當歸收獲前30 d左右不可施加無機肥。4)摘花薹?;诋敋w存在早抽薹的情況,為此要立足實際摘花薹,盡早減掉摘凈,以免降低當歸藥效。5)灌排水。生長前期當歸栽培需少澆水,若土壤過干可適度澆水,確保土壤濕度適中且適宜當歸生長,不可大水灌溉,生長后期不可積水,尤其要在雨季做好排水工作,以免當歸爛根[5]。
2.5 病蟲害防治
1)麻口病的防治。當歸移栽后的4月15日、6月15日及9月10日、11月10日左右易感染麻口病,主要為害其根部,若地下病蟲較多則增加發(fā)病概率。防治進程中,每667 m2使用細土15 kg、3911顆粒劑3 kg,亦可將15 kg的土與0.5 kg的甲基異柳磷乳劑20%混合在一起撒施并翻入土中。針對當歸的根部可使用長效廣譜殺蟲劑達到預防麻口病的目的,還可使用250 g的多菌靈40%或600 g的托布津與150 kg的水混合在一起各株灌溉50 g,5月上旬及6月中旬分別灌溉1次。
2)菌核病的防治。該病主要在高濕低溫的情況下發(fā)生,7—8月較為嚴重,為預防該病需避免連作,發(fā)病前每10 d噴施50%的1 000倍液甲基托布津1次,連續(xù)使用3~4次。
3)蟲害的防治。當歸主要受小地老虎及金針成蟲危害并影響長勢,為預防蟲害需做好田間除草工作,將草堆在一起并下入毒餌誘殺害蟲,鮮草要7~10 d更換1次。
除上述病蟲害外,當歸還會因根腐病、褐斑病而降低產量及質量,這需要根據不同的病況與栽植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宜的防治方案。為使當歸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得以有效應用,在利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的同時需注重環(huán)保,不可隨意加大藥量,要積極運用生物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治。
2.6 采收加工
當歸移栽后當年霜降前15 d可割掉地上部分,經過陽光曝曬加速成熟。針對當歸根部采挖時需保障根系完整,挑出病根,抖掉泥土,剔除殘莖,放在通風處,旨在蒸發(fā)其水分,待根條柔軟后方可依據規(guī)格捆扎在一起放入竹筐并點燃濕草烘熏,不可使用明火,周期為2~10 d,當歸表皮為金黃色時可以停火,而后讓當歸自行干透。需要注意的是,加工當歸時不可陰干或用太陽曬干。
2.7 留種技術
當歸育苗移栽并在秋末收獲,要選擇植株生長狀態(tài)較優(yōu)且無病蟲害的當歸留種,留種地塊需土壤肥沃、背陰,不起挖,等到第2年當歸長出新葉后除去雜草,苗約15 cm時根部追肥,秋季種子表皮泛紅、花序低垂時可分批采收并捆成小把,將捆扎好的當歸掛在通風干燥且無煙的地方,充分干燥后方可脫粒備用。當歸直播在選擇良種前提下要為種子提供良好的發(fā)育條件,旨在早期抽薹并獲得成熟度高、充實飽滿的種子,此類種子只能用來直播并不可育苗移栽。
3 結語
當歸對人體的呼吸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能帶來積極的影響,為此在中成藥生產制造中廣泛應用,然而當歸因基源不清等原因存在藥效不強、產量較少等問題,無法提高其藥用價值,這就需要對當歸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從栽培學的角度出發(fā)研究當歸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合理選擇栽培用地,有效播種育苗。在擇苗移植過程中應剔除病弱的幼苗,重視當歸田間管理,如除草、排水、施肥等,根據當歸生長實際情況防治病蟲害,還需做好采收加工及留種工作,繼而有效運用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使當歸的藥用價值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馬鈺.當歸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21(3):294-297.
[2] 韓祥.當歸種植常見病蟲害的防控措施[J].農家參謀,2020(17):72.
[3] 雷燕.地膜當歸栽培技術要點和解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0(3):59-60.
[4] 王劉安,張喜忠.當歸栽培技術要點[J].廣東蠶業(yè),2019,53(6):27.
[5] 葉萬存.中藥材當歸在高寒地區(qū)的豐產栽培技術[J].農業(yè)與技術,2019,39(8):111-11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