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溪,張 妍,袁夢迪
(1.華東理工大學,上海 200237;2.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3.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062)
由于互聯(lián)網發(fā)展迅速,人們可利用網絡在移動技術的支持下進行學習和娛樂。正是移動技術帶來的便利性,給教育領域的變革帶來深遠的影響。在高等教育中,移動技術廣泛運用,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逐漸轉變?yōu)樵谝苿蛹夹g支持的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自主學習。然而,部分學生由于自身的自主學習意識較弱,自主學習動機不強,網絡資源與網絡環(huán)境雜亂,缺乏教師引導與督促等等多方面的原因,移動技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現(xiàn)狀并不樂觀?!缎旅襟w聯(lián)盟地平線報告:2017高等教育版》發(fā)展趨勢中指出:隨著“互聯(lián)網+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已逐漸成為高校教學改革和發(fā)展的新思路,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予以高度重視。
2018年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要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tǒng)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和體系重構,使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發(fā)揮全球引領作用,為國際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途徑越來越廣泛,不僅可以利用線下各種資源,還可以利用移動技術在學校構建的網絡課程平臺或其他的移動學習平臺(如滬江網校、網易公開課)進行線上學習。[1]
考慮到互聯(lián)網的娛樂用途更為廣泛,大學生使用移動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的效果存疑,即大學生使用互聯(lián)網的主要用途是消遣娛樂而不是進行學習,導致自主學習效果自評并不理想。同時,大學生普遍存在自主學習動機不足、持續(xù)性不強、制定自主學習計劃的習慣較差等問題。[2]Yot-Domínguez等[3]通過對西班牙 700多名大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他們確實使用了移動技術,但使用范圍較小。即使使用工具進行自主學習,但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技術工具支持自主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習效果不佳,更傾向于課堂傳統(tǒng)模式的學習。
通過進一步的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課題組發(fā)現(xiàn)影響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有很多。教師和學校方面的因素有包括:教師是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方式的選擇;校園學風建設的有效性。[4]大學生自身以及教師和學校的態(tài)度與做法等方面的因素有: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明確,缺乏自我約束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及學校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缺乏監(jiān)督指導;現(xiàn)行考試制度導致學生的依賴性和被動性較強。[5]Ben-Eliyahu等[6]認為大學生自我情緒的管理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十分密切。Delport等[7]認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他們的性格和生活習慣有關。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大學生的歸屬感會影響其自主學習的參與度,[8]而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會影響自主學習的學習效果。[9]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總體為大學在校本科生。大學生的思維要更加活躍,頭腦更加靈敏,并具有獨立判斷的能力。相比于中小學生,大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可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并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監(jiān)督自己完成。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選擇樣本,得到191個樣本,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的分布狀況
研究從網絡、學生和以移動技術為核心的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三個維度出發(fā),編制《移動技術支持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問卷,全文分為四部分,共13題。第一部分為大學生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大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的現(xiàn)狀,包括自主學習的頻率、時長、動機和效果;第三部分為對移動技術支持下影響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因素調查,分為移動平臺、網絡和學生自身三個維度;第四部分是關于其他影響因素的開放式問題。問卷主體部分采用李克特五點式量表,從“非常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一般”“比較符合”“非常符合”五個等級分別計為1—5分。整份問卷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數(shù)為0.82,信度較好,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調查問卷采取線上發(fā)放的形式,調查對象為大學在校本科生,發(fā)放單位涉及北京、上海、天津和武漢等地多所“雙一流”高校,累計回收問卷200份,剔除與實際情況有出入的問卷,最終有效問卷為191份,有效率為95.5%。
研究從學習頻率、學習時長和學習效果三個方面描述移動技術支持下的大學生自主學習現(xiàn)狀,從移動平臺、網絡和學生自身三個方面探索移動技術支持下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因素,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
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的頻率均值介于選項1和2之間,即“偶爾使用”和“經常使用”之間;大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每周進行自主學習的時長均值為2.58;大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效果均值為2.68,即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介于“不理解所學內容”和“一般理解所學內容”之間。就影響因素來言,移動平臺、網絡和學生自身維度的均值分別為3.6829、3.5759、3.5253,總體而言,這三個維度所包含的因素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都產生著一定程度和不可忽略的影響。
為了解在移動技術支持下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對移動學習平臺、網絡和學生自身三個維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詳見表3。
表3 各影響因素間的相關性結果
(注:*表示在0.05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表示在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表示在0.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下同。)
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顯示,移動學習平臺、網絡和學生自身三個維度之間均在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其中網絡和移動學習平臺的相關系數(shù)為0.426,具有中等相關性;學生自身和移動學習平臺的相關性系數(shù)分別為0.650,具有較強相關性;學生自身和網絡的相關性系數(shù)分別為0.442,具有中等相關性。通過分析結果可知,移動學習平臺、網絡和學生自身這三個維度之間存在中等相關性或較強相關性,說明移動學習平臺、網絡和學生自身這三個維度在支持當代大學生自主學習方面起到協(xié)同促進的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為能對提高當代大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進一步分析不同性別和不同類別的學生在不同維度之間的差異性。研究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影響因素的差異性結果
結果顯示,性別在網絡與學生自身兩個維度上的P值均大于0.05,而在移動學習平臺維度上的P值為0.002。專業(yè)在網絡與學生自身兩個維度上的P值均大于0.05,而在移動學習平臺維度上的P值為0.018,具體而言,文史類專業(yè)的學生在移動學習平臺維度的均值為3.5889,理工類專業(yè)的學生在移動學習平臺維度的均值為3.7048,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在移動學習平臺維度的均值為3.8125,其他類專業(yè)的學生在移動學習平臺維度的均值為3.7273。不難發(fā)現(xiàn),網絡與學生自身這兩個因素對不同性別和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移動學習平臺因素對不同性別和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影響則存在顯著性差異。
為了解移動平臺、網絡和學生自身三個維度所包含的因素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為因變量,以移動平臺維度(“移動學習平臺頁面布局設計”“移動學習平臺學習操作”)、網絡維度(“網絡收費”“網速快慢”)和學生自身維度(“硬件設備”“學生信息素養(yǎng)”“父母態(tài)度”)的七個要素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詳見表5所示。
表5 移動技術支持下大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的描述性統(tǒng)計
以移動技術為核心的移動學習平臺的頁面布局設計因素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P值為0.044;移動學習平臺的操作設計因素P值為0.026;網速快慢因素P值為0.020,網絡收費因素P值為0.021;學生所具備的硬件設備因素屬于其自身的維度P值為0.018;學生信息素養(yǎng)因素P值為0.011;學生父母態(tài)度因素P值為0.039。結果展示,移動平臺、網絡和學生自身三個維度所包含的因素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都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移動學習平臺的頁面布局和設計是否美觀是影響大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操作設計因素也影響著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效果;網速快慢和網絡的不合理收費情況兩者均是影響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學生認為,在移動技術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所需的硬件設備對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一定的影響,相比于手機更喜歡在電腦和平板上面進行學習。此外,自身信息素養(yǎng)非常關鍵,學生會因為不會進行相應的學習操作而影響自主學習狀態(tài),進而影響在移動技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父母是否支持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或是否重視培養(yǎng)與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1.改進反饋應對機制
通過對問卷結果的分析調查發(fā)現(xiàn),“以移動技術為核心的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對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影響因素主要是移動學習平臺的頁面布局和移動學習平臺的學習操作。部分學生認為移動學習平臺的頁面布局設計不美觀、頁面凌亂以及學習操作復雜,會影響學習狀態(tài),甚至有些學習內容不知如何操作,影響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針對以上的影響因素,可在移動學習平臺的主頁設計一個反饋留言的區(qū)域,讓學生反映移動學習平臺在設計方面的不足之處,可根據(jù)實際需求進一步提升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能力。交流高等教育個性化學習體驗,滿足高等學校學習者、教學者和管理者的個性化需求。
2.提升設計人員水平
在探索對學生自主學習效果影響因素的過程發(fā)現(xiàn),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人員對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人員的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審美能力對移動學習平臺的頁面布局是否美觀與學習操作是否簡單易行密切相關。各高校要迅速落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文件要求,加強教育信息化學術共同體和學科建設。高校要與有關部門建立聯(lián)合工作機制,設立長期研究項目和研究基地,形成持續(xù)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fā)的長效機制。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建設布局中考慮建設相關研究平臺,匯聚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基地,建立學術共同體,加強智能教學助手、教育機器人、智能學伴以及語言文字信息化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強教育信息化交叉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學科、科研良性互動,實現(xiàn)大平臺、大項目、大基地以及大學科整體布局與協(xié)同發(fā)展。
3.加強在線教學組織管理
為切實加強在線教學組織管理,發(fā)揮好牽頭作用綜合施策。應由教育部和工信部等部門牽頭,由各地教育廳(局)、工信廳(局)結合本地區(qū)相關高校實際,幫助學校制定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方案,加強整合區(qū)域內外公共服務平臺和省、市等級課程平臺資源與服務信息,指導相關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以華東理工大學為例,學校正式上線了多層次信息化學習平臺,并推出了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指南和教育部推薦的22個學習平臺,為廣大教師開展線上教學工作提供了平臺基礎。為保障廣大教師在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學順利開展,學校教務處根據(jù)課程性質進行分類指導,并圍繞課程平臺、教學要求以及教學準備與安排等方面制定了實施細則。在教學平臺方面,學校所有教師均可使用華東理工大學多層次信息化學習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校外則可使用教育部推薦的在線課程平臺。超星課程平臺已經與學校平臺對接,對應的手機APP為“學習通”。智慧樹課程平臺對應的教師手機APP為“知到—教師版”,學生手機APP為“知到”。其他課程平臺也可由教師自行安排,作為學生課程輔助學習。在教學形式方面,包括公共必修課、學科基礎必修課和專業(yè)必修課。在教學要求方面,所有任課教師都要開展線上輔導和答疑工作,保證教學質量。教師及時發(fā)布學生的線上學習任務, 根據(jù)課程要求布置線上練習題或思考題,與學生進行線上交流和討論。最后,需將學生的線上學習表現(xiàn)納入課程的平時成績。在教學準備與安排方面,需完成不少于4周的教學內容相關資料的建設等任務。
1.建立教學質量保障聯(lián)動機制
2020年2月,教育部《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高校要以文件、校園網公告等方式公布課程資源質量要求、在線教學課堂紀律和考試紀律要求以及學生學習評價措施等管理措施;引導教師擇優(yōu)選用適合的慕課、專屬在線課程(SPOC)以及校內在線課程資源,應用公共課程服務平臺、校內智慧教學系統(tǒng)和網絡學習空間以及數(shù)字化教學軟件等方式,開展線上教學、組織線上討論和答疑輔導等教學活動,布置在線作業(yè),進行在線測驗等學習考核;與課程平臺建立教學質量保障聯(lián)動機制,充分利用學習行為分析數(shù)據(jù),了解學生在線學習情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充分發(fā)揮各專業(yè)“虛擬教研室”的組織載體作用,加快研發(fā)一批有特色、代表性強和數(shù)量充足的在線試題,服務學生在線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課程挑戰(zhàn)性。
2.確保在線教學安全平穩(wěn)運行
要想在移動技術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并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要保證網絡的可獲得性。只有在有網絡的環(huán)境下,學生才可隨時隨地的在移動技術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要求學校要將網絡教學環(huán)境納入學校辦學條件建設標準,推動實現(xiàn)數(shù)字校園全覆蓋,以信息化辦公室為牽頭單位,統(tǒng)籌建立數(shù)字校園專門保障隊伍,徹底解決學校運維保障力量薄弱問題,保障學校的教室、宿舍、圖書館和自習室都有網絡的可獲得性,支持學生在網絡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教師要注意指導,在課上或課下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保證學生可獲得網絡,提升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方面,則要善于運用網絡的可獲得性來有目的的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自主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
3.倡導社會力量舉辦在線課程平臺免費提供優(yōu)質課程資源
通過問卷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學生在部分以移動技術為核心的移動學習平臺或者網站上進行自主學習,會遇到昂貴的收費情況,影響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是否進行自主學習的意愿。部分學生認為有些學習內容需要花費昂貴的價錢來買課程,成為影響在移動技術支持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針對這方面的問題,可要求相應的學習平臺嚴格按照相關法律,制定合情、合理和合法的網絡學習收費制度,倡導課程平臺和更多在線教育機構面向全國高校和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優(yōu)質在線課程,使網絡學習空間真正成為廣大師生利用移動技術開展教與學活動的主陣地。
1.為學生提供硬件設備
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自主學習需要硬件設備,如手機、電腦和平板等。缺少硬件設備支撐,學生無法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自主學習。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在移動技術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的硬件設備是影響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部分學生認為電腦和平板相比于手機更適合作為在網絡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的硬件設備,不具備電腦和平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大多學生不愿意在手機上自主學習,此因素也成為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針對此影響因素,對有一定條件的家庭來說,可為學生提供可支付的移動學習設備;對沒有條件的家庭來說,可由政府或學校進行統(tǒng)一采購,或督促學生在手機上進行自主學習,培養(yǎng)其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意識。
2.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學生是否具有相應的信息素養(yǎng),直接決定學生能否在移動技術支持的網絡環(huán)境自主學習。在網絡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無論對現(xiàn)在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還是對未來走上社會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問卷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明: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對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部分學生因為信息素養(yǎng)較低,不會進行相應的學習操作而導致自主學習能力受到了影響。
學校需加強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視與培養(yǎng),可將學生信息素養(yǎng)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完善信息技術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結合各類應用交流與推廣活動,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提升相關能力的基礎上,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開展教育教學,善于運用相應的支持課堂教學的APP,為學生布置學任務和作業(yè),實現(xiàn)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效果。除此之外,學生要提高自我要求。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的網絡環(huán)境下,因不懂某些學習操作而影響了自主學習能力,屬于個人原因,隨著網絡快速發(fā)展,學生要持續(xù)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
3.提高父母對在線學習的重視度
新時代背景下,父母重視子女教育、參與子女教育是高效開展在線教育工作的重要舉措。在線教育推進的過程中,由于部分父母不重視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的自主學習能力,不關注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的學習狀態(tài),甚至不支持學生在移動技術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認為網絡環(huán)境復雜,網絡學習資源雜亂,對學生的幫助不大。這些來自于父母傳遞出的消極態(tài)度可能會引起學生情緒的變化,影響他們自主學習的狀態(tài)與能力的提升。在移動技術快速發(fā)展背景下,學生只有具備在移動技術支持下自主學習能力,才可在社會上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價值。針對這一影響因素,應改變父母對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由教育部門或者學校不定期舉辦相應的講座,建立在線交流平臺轉發(fā)相關資訊,讓家長了解具備在移動技術支持下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建立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家校宣傳機制,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