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霞
事實上,歌舞伎是一種戲劇形式,是日本三大國劇之一,與藝伎、歌舞伎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以日本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的大宮文化為背景的舞樂,鐮倉時代與室町時代的武家文化養(yǎng)育的能樂、狂言,江戶時代生成的人形凈琉璃,這四種日本傳統(tǒng)古典民間藝術的集大成者。它有點兒類似于京劇,都是源自民間的傳統(tǒng)藝術,都有著華麗的視覺呈現、復雜的程式與講究。
歌舞伎中既有以武士、僧侶、公卿等上層社會為描繪對象的“時代物”,也有取材于市井平民階級的“世話物”,及女方專門領域的舞踴(舞蹈)劇“所作事”。另外也有著義太夫狂言、純歌舞伎與新歌舞伎等之分。
歌舞伎的誕生、發(fā)展、生成,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有著歷史悠久的淵源。日本的舞樂、能樂、狂言,就是在全面吸收中國文化精華的基礎上,與日本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而生發(fā)出來的民族戲劇。歌舞伎又在綜合了舞樂、能、狂言、凈琉璃的“芝居”樣式基礎上,直接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藝術營養(yǎng),再經攝取、消化、分解,和諧融人日本江戶庶民的審美情趣,納入藝術再生的軌道而重新創(chuàng)造的日本民族戲劇。
在歌舞伎之前,“伎樂”作為主要民俗文化在日本流行。日本的伎樂,就是中國古代樂舞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伴隨著中國佛教文化與佛教音樂陸續(xù)傳入日本,公元538 年,日本伎樂又與佛教音樂相互交融形成了日本的“邦樂”。雖然現在日本不再演出邦樂,卻保留了邦樂演出的歷史資料。日本的樂舞也是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這就是日本舞樂樣式與中國樂舞形式相仿的根因。中國古代民間樂舞“散樂”(中國的百戲),是在公元8 世紀,隨同日本回國遣唐使和赴日本的中國唐代樂師,傳進了日本。
正因中國古代樂舞源源不斷地流入日本,便使日本的民俗藝能,從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汲取了豐富的文化營養(yǎng),并產生了日本的伎樂、舞樂,散樂。德川幕府統(tǒng)治時代,安定的社會生活,城市商業(yè)的繁榮,庶民生活的提高,使市俗文化得以發(fā)展。于是日本文化的中心,隨同德川幕府的遷移也從京都移到江戶(東京)。江戶,便成為日本建立的新文化蓬勃興起的基地。歌舞伎便是在這個文化基地產生的戲劇原形。
“歌舞伎”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顧名思義,歌,代表音樂;舞,表示舞蹈;伎,則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婦孺皆知的美女阿國,她在表演時即興加進現實生活中詼諧情節(jié),演出引起轟動,阿國創(chuàng)新的《念佛舞》,不斷充實、完善,從民間傳入宮廷,漸漸成為獨具風格的表演藝術。
在沒有戲園子的時代,歌舞伎表演的場所多在寺廟和神社中的舞臺上,觀看表演的人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舞臺邊。日本寺廟和神社多草坪,草坪在日語中被稱作“芝生”。戲劇在日語中被稱作“芝居”,所以最早歌舞伎表演可以說是日本戲劇的起源。
阿國創(chuàng)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帶的“游女”受其影響組織了許多“游女歌舞伎”,她們除了演劇之外還從事賣淫活動,因此被幕府認定為敗壞社會風氣而于1629 年禁止。劇團變更辦法,以年輕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產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這種歌舞伎被稱為“若眾歌舞伎”?!叭舯姼栉杓俊敝械那嗄昴凶友輪T因為年輕貌美,深受武士的喜愛,演員生活作風糜爛,經常和觀眾發(fā)生同性戀情,時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發(fā)生。為了杜絕類似問題,幕府只好頒布發(fā)令只允許成年男性來表演節(jié)目,也就是說只有成年人男人才能表演歌舞伎。
男演員演出的“女形”,虛幻妖艷,給人以超脫現實的美感。歌舞伎從此改變了側重以美媚之貌蠱惑觀眾的做法,轉而追求演技,逐漸發(fā)展成專門由男演員演出的純粹演藝。
這個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現在。無論是男人、將領、商人、小孩、王子、年輕女性、年邁女性、鬼魂,各式各樣的角色皆是由男性演出。想要區(qū)分角色,可得注意演員的動作與衣著。
歌舞伎的舞臺布景非常講究,既體現日本的花道藝術,又有旋轉舞臺和升降舞臺,千變萬化,再配以華麗的舞蹈演出,可謂豪華絢麗。
歌舞伎妝依照角色而不同,越是脫離人性的角色(如神、鬼),臉上的妝容就會越與正常人迥異,比如說強調面部肌肉與血管的妝容。紅色的妝代表好人、藍色的妝代表敵人、而褐色的妝代表惡魔或地精。
歌舞伎的演出內容,分為歷史上武士故事為主的“荒事”和民間社會男女愛情故事為主的“和事”。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演員們穿上華麗的衣服,化上妝,動作表情非??鋸垺K鼜娬{戲曲效果的姿勢、動作、眼神以及它的擺架子、玩特技和夸張的出場、快速的換裝、神奇的轉變,都是欣賞歌舞伎表演的樂趣所在。
沒有家族傳承,便沒有日本歌舞伎。歌舞伎作為一種國粹,也非常注重傳承,因此,大部分家族都會采取世襲的辦法,而主角的位置通常掌握在“名門之后”的手中。
由此可見,歌舞伎是一個按等級劃分的職業(yè),日本人常把他們當作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當然,能夠繼承歌舞伎技藝的多是家族里選拔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非歌舞伎家族后裔要在這個等級階梯上爬到最高地位,是非常稀有的。
歌舞伎的劇目中出現喜歡的演員時,觀眾們一般不是用演員的名字而是用屋號來稱呼他們。屋號就是家族的名稱,幾乎每一個屋號都有自己特定的“家紋”。
作為日本的固有文化,“家紋”自古以來代表血統(tǒng)與家族地位得以流傳至今。平安中期以后,一些貴族就開始把自己家族特有的紋樣用于莊重場合所穿的和服上。這樣,在重大儀式上就可以一目了然的通過服裝紋樣分辨出對方的身份。江戶時代,各地的大名每年要到江戶參覲將軍,為了在路上及入城時相互識別,在大名及其隨從的槍、刀鞘、行李上都標上了家徽。因為這些紋樣是世襲的,久而久之就固定下來。
日本歌舞伎演員的藝名也采用“襲名制”,即家族的前輩創(chuàng)下名號之后,后代子嗣藝優(yōu)者即沿襲此藝名,稱為某某第某代(目)。比如,當《忠臣藏》在18 世紀上演于舞臺時,那時候主演就是絕色男伶松本幸四郎?,F而今,松本家已經傳到第9代了。
想要進入這個行業(yè)非常難,“襲名”是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改掉你的本名本姓,跟隨你想追隨的“歌舞伎名門”家族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