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明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和對中醫(yī)的更多了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yī)藥治療疾病或調(diào)理身體,但應(yīng)注意煎煮適當,方能效果良好。
1.無需消洗。一般情況下,中藥飲片煎煮前不需要清洗,如果實在覺得草藥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
2.煎藥的器皿。中藥湯劑的質(zhì)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關(guān)系。一般煎藥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料性質(zhì)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不良化學(xué)反應(yīng);也可選用不銹鋼鍋、玻璃器皿等。不建議使用鐵鍋、銅鍋、鋁鍋等。
3.煎煮用水。古人煎煮中藥用水很是講究,如用甘瀾水煎藥治療傷寒陰證;順流水煎藥治療下焦腰膝病證和具有通利二便作用的藥物;急流水煎藥通二便、治風(fēng)痹的藥物;逆流水和回瀾水煎煮催吐痰飲的藥物;等。當然,時下清潔的井水、自來水等皆可,不必一味地追求長流水、甘瀾水等。
4.中藥煎煮前應(yīng)先用水浸泡適當?shù)臅r間。浸泡時間可根據(jù)藥材自身質(zhì)地的輕重和季節(jié)溫度的差異延長或縮短,比如花、草、葉類藥材可浸約20分鐘;根、莖、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可浸泡時間稍長,30~60分鐘,以飲片濕透為宜,以利于飲片中的有效成分析出。但浸泡時間也不宜過久。此外,浸泡飲片的水不宜棄掉,宜用之煎藥。煎煮用水的量以漫過藥面為宜。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后若水位下降,可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后,再開始煎煮。
5.正確掌握煎藥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急火)煎煮,水沸后改為文火(慢火)。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等宜加蓋武火急煎,個人建議煎沸即可,待其冷卻至適合飲用的溫度,濾出即可服用,不必久煎,不必再煎。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頭煎藥慢煎20~30分鐘,二煎藥慢煎30~40分鐘。煎藥時要適時攪拌中藥,以防底層藥物焦煳,焦煳的藥不宜服用。
處方中常有特殊標注的另包藥,煎煮方法應(yīng)特別注意。
如生牡蠣、生龍骨、龜板、生石膏等屬于貝殼或礦石類藥物,應(yīng)該打碎后先行煎煮20分鐘左右,再下其他藥。部分有毒的中藥如烏頭、附子等,則需先煎時間長些,去其毒性后方可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
氣味芳香的藥物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宜后下。因其有效成分為揮發(fā)油,久煎易揮發(fā),故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時間時再將其投入,同煎數(shù)分鐘即可。對所有后下藥物,也應(yīng)該先浸泡后再煎。
膠質(zhì)、黏性大且容易溶解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等,應(yīng)先將其他藥煎好,濾取藥汁,在藥汁中加入上藥,微火煎煮,不斷攪拌至溶解即可。也可單獨用黃酒或溫水烊化兌服。
某些貴重或芳香類藥物如牛黃、麝香等,可研為細末,調(diào)入煎好的藥汁或開水中沖服。部分藥物的粉末、散劑和鮮品的汁液也需要沖服,如三七粉、六一散、竹瀝等。
有些藥物如辛夷、旋覆花、車前子等,對咽喉有刺激性,或者易粘鍋,宜用紗布袋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nèi)與其他藥同煎。
有些貴重藥物如人參、西洋參,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時被其他藥物吸收,可以另煎兌服。
個別粗心大意的患者把中藥煎煳了。煎煳的中藥是不能服用的,應(yīng)該倒掉,洗凈煎藥器皿,重新?lián)Q藥煎煮。因煎煳中藥的有效成分大多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藥效降低,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甚至?xí)a(chǎn)生一些有害物質(zhì)。
服藥時間也應(yīng)注意,一般來說,病在上焦,宜飯后服;病在下焦,宜飯前服;急性重病不拘時服;慢性病定時服;驅(qū)蟲藥與瀉下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睡前服;健胃藥和對胃腸有刺激的藥宜飯后服。無論是飯前服藥還是飯后服藥,皆應(yīng)略有間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