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禹龍
馬致遠的《漢宮秋》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據(jù)《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記載,漢元帝時期,漢朝的屬國南匈奴首領(lǐng)呼韓邪來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并自請為婿。元帝就將宮女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于。后來此故事不斷演化,到了元代,馬致遠在結(jié)合民間傳說和歷代文人詩篇的基礎(chǔ)上改編成了這部元雜劇—《漢宮秋》。
在前代文人的詩篇中,有一些是對王昭君美貌的贊美,比如,曾鞏的《明妃曲》中“蛾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贊美了她那絕世的容顏。而更多的是對昭君自身悲慘命運的關(guān)注,比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中“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用簡短而雄厚有力的詩句,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稘h宮秋》作為元曲四大悲劇之一,以王昭君為主人公,講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劇故事,而在悲劇的背后又存在著諸多原因,以及作者所蘊藏在其中的深刻內(nèi)涵。
一、王昭君悲劇的原因
整部劇最終以昭君投江而死、兩國講和、毛延壽被斬的悲劇為結(jié)局。造成王昭君悲劇的原因是復(fù)雜的,包括漢元帝的軟弱無能、昭君自身的性格缺陷和毛延壽的心狠手辣等。
(一)漢元帝—昭君悲劇的劊子手
在劇中,漢元帝是深深地愛著昭君的,如果不是元帝偶然發(fā)現(xiàn)昭君,她可能會在冷宮中孤獨終老。元帝發(fā)現(xiàn)她之后并對她百般寵愛,并且要將毛延壽斬首,后來面對單于的逼迫、大臣的施壓不得不忍痛割愛,以至于親自到灞橋送別。這些都體現(xiàn)了漢元帝癡情的一面,但是造成王昭君最后悲劇的根本原因還是漢元帝。楔子中寫道:“嗣傳十葉繼炎劉,獨掌乾坤四百州。邊塞久盟和議策,從今高枕已無憂。某漢元帝是也……今后宮寂寞,如何是好!”通過漢元帝的這段賓白,可以看出漢元帝并不是有很大作為的皇帝,完全是靠歷代先帝打下的基業(yè)。宮女放出宮后,不甘寂寞,這才導(dǎo)致毛延壽乘虛而入,為元帝挑選美女。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元帝招納宮女,王昭君也只是過著普通人家的生活。當單于索要昭君,用大兵南下威脅元帝時,如果不是元帝的軟弱無能,王昭君就不會和蕃,以致最后投江而死。所以,漢元帝是昭君悲劇結(jié)局的劊子手。
(二)王昭君自身—昭君悲劇的內(nèi)因
可以說,劇中的王昭君具有三種身份。
首先,她是一個孝順的女兒,第一折中王昭君說道:“陛下,妾父母在成都見隸民籍,望陛下恩典寬免,量與些恩榮咱?!蓖跽丫跤鲈劬拖氲搅烁改?。
其次,她是一位賢惠的妃子,她并沒有像楊貴妃一樣沉溺于帝王的寵幸之中,而是不卑不亢、深明大義。比如,在第二折中:“隨身王嬙。自前日蒙恩臨幸,不覺又旬月。主上昵愛過甚,久不設(shè)朝?!笨梢钥闯龃藭r昭君對元帝寵幸自己久不設(shè)朝的行為感到不滿和責(zé)備。
最后,她又是一個具有愛國情懷的忠臣,為了國家社稷,危難之時情愿和蕃,秉著“一女不嫁二夫”的原則,最終投江。
不難看出,在王昭君身上既有著癡情柔美的一面,又有著剛烈忠心的一面。這樣看似相互矛盾的性格特點,讓昭君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充滿人性化,與歷史上被眾人所稱頌的崇高形象有所不同。
而最后造成的悲劇也與她自身性格的缺陷息息相關(guān)。劇中,昭君十八歲入宮,二十歲才見到漢元帝第一面,而這一段時間一直住在冷宮之中。試想,一個正值花樣年華的年齡,就算能忍受如此非人的寂寞,也會導(dǎo)致性格上的一些缺陷。首先,昭君的性情過于急躁,漢元帝問到為什么不得近幸時,王昭君這樣說:“當初選時,使臣毛延壽索要金銀,妾家貧寒無湊,故將妾眼下點成破綻,因此發(fā)入冷宮?!焙蜐h元帝第一次見面時就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遭遇全盤托出,這樣的回答雖然可以理解為昭君勇敢直率的性格,卻也欠缺慎重的考慮。與漢元帝初次見面,她的地位還沒有得到鞏固就貿(mào)然地供出從事多年選美工作的資深宮廷畫師毛延壽,這樣直接、冒失,太不顧一切了。而這樣的性格也影響了她以后的命運。毛延壽懷恨在心,于是將畫著昭君的美人圖送給呼韓邪單于。
接下來,要求漢元帝照顧她的家人?!氨菹拢改冈诔啥?,見隸民籍,望陛下恩典寬免,量與些恩榮咱?!辈豢煞裾J,這里有孝敬父母,不忘本的孝順,但是,她說這些要求是在漢元帝封她為妃子之前,第一次見面就提這樣的要求,未免太心急火燎了。為何不能等自己站穩(wěn)腳跟之后再說,這樣也會顯得合情合理又保險。
最后是不顧后果,欠缺考慮。劇中,王昭君選擇在路上投江自盡,這樣做的后果會怎樣,她沒有考慮過。作品中的背景是番強漢弱,王昭君就這樣不顧一切地投江自盡,萬一呼韓邪單于以此為借口對漢朝發(fā)起進攻,后果不堪設(shè)想。但是,王昭君并沒有想到這樣的結(jié)果。她只是不愿意共事二夫、共事二朝。
(三)毛延壽—昭君悲劇的導(dǎo)火索
可以說導(dǎo)致王昭君最后悲劇的直接原因就是毛延壽的卑鄙行為,劇中寫道:“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壓小。全憑諂佞奸貪,一生受用不了……我又學(xué)的一個法兒,只是教皇帝少見儒臣,多昵女色,我這寵幸才得牢固?!蓖ㄟ^這段賓白可以看出毛延壽為人陰險狡詐,并教唆漢元帝沉迷于女色,使得漢元帝不理朝政,國力遠不如單于。如果沒有毛延壽點破美人圖,就沒有王昭君在冷宮待兩年的寂寞難耐。而事情敗露之后,他投降于匈奴,為呼韓邪單于獻上王昭君的畫像,使王昭君的命運開始發(fā)生轉(zhuǎn)折。
(四)尚書—昭君悲劇的推動者
劇中的尚書,雖然賓白不多,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多數(shù)人對尚書的評價是軟弱無能,太平時只知享受太平宴,而國難當頭卻不如一女子。依我看,尚書雖然軟弱,卻忠誠,以當時的情景來看,番強漢弱,獻出昭君不失為一條良策。一可以保國家太平,二可以讓漢元帝遠離女色,把心思放到管理朝政上。第二折中:“他外國說,陛下寵昵王嬙,朝綱盡廢,壞了國家。若不與他,興兵吊伐。臣想紂王只為寵妲己,國破身亡,是其鑒也?!边@里尚書是通過外國使臣之口表達了對元帝寵溺昭君,荒廢朝綱的不滿。“陛下割恩斷愛,以社稷為念,早早發(fā)送娘娘去罷?!鄙袝€是懂得以大局為重,當漢元帝猶豫不決,對昭君戀戀不舍時,尚書以江山社稷為出發(fā)點,最終說服了漢元帝。也正是由于尚書對漢元帝的施壓,才使得漢元帝最終不得不同意昭君和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