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霞
明代文壇上有一個散文派別,他們的文章因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而被稱為“唐宋派”?!疤扑闻伞钡拇砣宋餁w有光,其散文善于選取家庭生活小事,從平凡的事件中表現(xiàn)作者情感?!俄椉管幹尽芬晃?,作者借“一軒”記家族三世變遷,懷歸氏三代女性,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敘述,表達了極真摯的情感。如清代黃宗羲所言:“余讀震川文之為女婦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泣?!毕旅妫液喴治鲎髡咴⒂谖闹械纳钋?,以及通過本文可給予學生的啟迪和教育。
一、細品文本,以情動人
文中一句話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情感,“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緣何而喜?緣何而悲?
喜不自勝。曾經的項脊軒,“室僅方丈”“塵泥滲漉”“不能得日”,經過主人稍加修葺后,“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使書齋光彩倍增,“借書滿架”,這樣的書齋便成了作者讀書的理想場所和心靈憩息的港灣。置身其中,或“偃仰嘯歌”,或冥然苦讀。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怎不令其快然自足,喜不自勝?
悲從中來。首先是家族的分崩離析,“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始為籬,已為墻”。成長中的作者親眼目睹家族每況愈下的境遇:門庭衰微,大家各奔東西,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人的離開,更讓他悲不能已。
追憶母親。作者8歲喪母,對母親的記憶并不深刻。文中作者通過老嫗的敘述追憶母親?!澳乘?,而母立于茲”,只一句話就讓作者和讀者產生想象:母親站在這兒干什么呢?是端詳孩子的憨態(tài),還是有什么心事呢?接著說:“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寥寥數(shù)語,母親溫柔慈愛的形象躍然紙上,令作者泣不成聲。母親去世時年僅26歲,非常年輕。清代文學家林紓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幼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p>
緬懷祖母。年幼喪母的歸有光由祖母撫養(yǎng)長大?!氨热?,以手闔門”,一個輕輕的、簡單動作就可看出祖母的深情,唯恐打擾到讀書的孫兒。再讀祖母對孫兒寄予的希望之語:“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碑敯l(fā)現(xiàn)歸有光刻苦攻讀時,頃之,拿來象征著家族榮耀的象笏,并對他說:“他日,汝當用之?!边@些細節(jié)中飽含著祖母對孫子讀書的支持,也有對他光耀門楣的殷殷期待。此時,18歲的作者已經不自覺地有了擔負振興家族責任的意識,然而讀書之事仍未見效。“瞻顧遺跡”,懷想祖母,令作者“長號不自禁”。
思念妻子。歸有光23歲娶妻魏氏,婚后與妻子感情深厚,從文中可見一斑?!皶r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妻子定對才華橫溢的歸有光無比崇拜。她會問丈夫什么事呢?我們可做一些想象。歐陽修在《南歌子》中寫道:“弄筆偎人久”“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我想這樣的詩句也可作為他們夫妻二人日常生活的寫照。另如,轉述諸小妹語:“聞姊家有閣子,且何為閣子也?”諸小妹從哪里“聞姊家有閣子”呢?當然是從“姊”處了。由此,可以想象,魏氏在歸寧之時,定向姊妹講述夫家閣子中的樂事,及閣子中的人。夫妻伉儷情深,足以見之。然而造化弄人,歸有光29歲時,魏氏亦年輕早逝。
結尾處,“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弊髡叨梦锼既耍锸侨朔?。該處無一字直接寫情,但卻深情滿溢??v觀前文,由“余泣”到“長號不自禁”再到“庭有枇杷樹”,表面看作者的悲痛不盡相同,然并非情之有深淺,原因在于最后兩段是作者在后來補寫的。文章前三段寫于作者18歲時,后兩段補寫后十多年發(fā)生的事,寫于作者31歲后。已是而立之年的作者在歷經人事滄桑之后將他濃濃的深情,不加雕琢地融入了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反求諸己,以文育人
讀《項脊軒志》,在質樸的文字中,我們讀出了作者內心的喜悅,更體悟到他內心的傷痛。門庭衰落,摯親亡故。作者閉門苦讀,希望能重振家族,然而讀書不效,自覺有愧祖母厚愛,有負親人厚望,這一切令他傷痛不已。
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在品讀文中細節(jié)的過程中,領悟作者深情,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披文入情,找到與作者的共情點,使這樣細膩真摯的文字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打動學生的心靈。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那些打動過自己的瞬間,并通過文字記錄下來。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動,而是缺少感受的心靈。讓孩子們在學習中,真正學會珍惜親情,珍惜擁有,理解父母、長輩的不易,能主動為他們分憂解難。在對語言文字的審美鑒賞中,落實語文課的育人功能。
另一方面,教師可點撥學生理解作為讀書人的歸有光對重振家族的強烈愿望。這是祖母的期望,也是作者主動承擔的一份重任。古人家族觀念很強,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古代讀書人的心中,個人的榮辱與家族緊密相連。所以,歸有光在瞻顧遺跡,追思祖母的時候才會“長號不自禁”,此時的放聲大哭,除了那濃濃的祖孫情外,也包含著一種無法實現(xiàn)家族榮耀的愧疚之情。
我們從文中省略的一段文字中去印證。本文選入教材時,刪減了“殆有神護者”后面的一段?!绊椉股唬菏袂迨氐ぱ?,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間,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本段是作者18歲第一次寫作本文時的結尾,他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自己雖身在破屋陋室內,卻自謂有奇景。世人不了解的,還把我看作坎井之蛙呢。自謂有“奇景”,可見他對自己的才華還是有一定的自信。史料記載,“歸有光,9歲能屬文,以同邑人魏校為師,通經史, 善古文”。另一方面,也可從中看出作者生不得志的感概。
在拓展延伸部分,教師可以此為影子,引導學生思考:古代知識分子肩上的責任。比如本文中的歸有光,《家》中大哥覺新的形象,《紅樓夢》中寶玉挨打的一段,想想賈政之怒的原由。這些人雖生活的時代不同,歸有光生活在明代中期,高覺新生活在新舊社會的交替時期,賈政生活在封建社會末期,但是他們身上面臨著相似的家庭重任:歸有光家族的衰敗需要他去振新;高家的實業(yè)公司需要繼承人;危機重重的賈府需要賈政培育新一代的接班人。深重的家庭觀念需要這些人去承擔振興家族的責任。所以這些人都自覺不自覺地讓自己擔負起了這種重任。時至今日,我們且不去討論這些人的做法是否完全正確,但我們可以學習一份擔當意識、責任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了具體說明:“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睂W習語文篇目,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還通過真實的語境活動使學生受到觸動與啟迪,落實立德樹人的課程總目標。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