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喻 徐康康 張孝文
【摘要】新媒體的概念不斷演變,但從歷史的脈絡梳理,2G時代開啟了移動互聯(lián)網的大門,一直到5G時代,移動互聯(lián)網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徹底發(fā)生網絡世界的質變,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更多人學習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再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開展高校黨史學校教育,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關聯(lián)?紅色文化融入其中的最佳方式、構建思路探討分析,引導老師和學生在不斷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黨史學習教育;思政教育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tǒng)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擲地有聲。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需要結合學校實際將立德樹人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豐富的活動、創(chuàng)新舉措等,不斷發(fā)揮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助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優(yōu)秀時代新人。
一、新媒體時代J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亮點
新媒體概念隨著時代和技術改變而不斷變化,當下大眾所談論的新媒體主要指以數字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為依托的網絡應用,尤其社交媒體平臺,例如微博、短視頻、微信、網絡直播等,具有大數據特點,還有云計算技術、VR等高科技內容形式。新媒體時代,如何更好借助網絡平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當下共同的話題。高校群體是新媒體使用的重度用戶,充分運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當下的重要議題。
本文研究的主體是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J高校的相關活動作為研究對象,針對開展活動的現狀、順利校園活動的分類和開展活動的規(guī)律,剖析新媒體推文和學生線上參與表現,對其開展活動現狀做出分析,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做準備。
建設一批紅色文化品牌項目,把厚植師生愛國愛黨情懷融入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建立紅色文化長效育人機制。自黨史教育開展以來,J學校發(fā)布系列方案,包括舉辦“永遠跟黨走”黨史朗誦比賽 、“學黨史、講團結、促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系列講座、百年黨史系列電影展映暨“憶崢嶸歲月,揚時代風采”影評征文活動、“回顧黨史瞬間,致敬百年歲月”主題圖片展覽活動等,助力校園文化建設,也是提升學?;A性、戰(zhàn)略性工作,增強學校歷史文化底蘊,充分挖掘校園紅色文化。
培養(yǎng)一批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教育的基層黨支部,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J高校積極創(chuàng)新各基層黨支部活動載體,探索紅色文化教育新路徑,開展包括“結對共建,共學共促”“專題學習,黨課入腦”“參觀體驗,浸潤心靈”“祭奠先賢,不忘校史”“觀看影片,誦讀經典”“聚焦學黨史、辦實事,服務師生解難題”等主題活動。
突出一批紅色文化踐行者,整合學校紅色資源,創(chuàng)新信息傳播途徑,以J校故事涵養(yǎng)高遠情懷。清明節(jié)前后,J高校各學院組織師生瞻仰著名老一輩革命家、學校首任院長羅明同志塑像,舉行“緬懷汪達之同志,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追尋紅色足跡、聆聽紅色故事、參與傳播紅色文化,提升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打造一批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組建“百名學生講百年黨史”宣講團,師生合力深入各學院、各班級、各支部和學校周邊中小學、社區(qū)等廣泛開展線上線下的宣講活動近50場,聽眾近10000人;組織制作黨史教育優(yōu)質課例、黨史教育微課、學生講黨史公開課,并在全校范圍內推廣使用,豐富宣講形式,擴大覆蓋范圍。
二、紅色文化進一步融入J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新時期高校文化體系建設是大學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最終旨歸。紅色文化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根據實際情況挖掘紅色資源,多種形式傳承紅色基因,不斷弘揚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拓展紅色精神譜系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的路徑渠道。
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J校紅色文化品牌項目、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教育的基層黨支部、紅色文化踐行者、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百名學生講百年黨史”宣講團等成為亮點和特色,很好地發(fā)揮立德樹人作用。紅色文化在J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具備了導向功能、教化功能等。但從新媒體時代出發(fā),看紅色文化融入J校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以下幾點有待探索的方面。
紅色文化開發(fā)和運用的力度不夠。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在歷史、文化、影視、文學等領域都有重要的價值,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紅色文化的展現形式和融入學生教育的形式還需多元化。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應整合各領域資源,組織學生一起進行開拓。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夠豐富。疫情之下,線下實踐活動受限,線上內容逐步成為不可或缺。同學們習慣使用網絡媒體獲取信息,需要更多的網絡文化載體,融入紅色文化。同時,肅清大學生在新媒體時代的網絡素養(yǎng),進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結合的有效路徑。紅色文化、紅色歷史、紅色景點等,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在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發(fā)揮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海寧.論互聯(lián)網時代受眾的數字化生存能力[J].出版發(fā)行研究,2020(02):23-25
[2]梁婧.德育視域下企業(yè)紅色文化貫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踐路徑探究[J].中外企業(yè)文化,2021(03):166-167.
作者簡介:李喻(1992.08-),女,漢族,四川達州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網絡傳播研究、黨建研究;徐康康(1992.07-),男,漢族,安徽蒙城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張孝文(1991.11-),男,漢族,山東臨沭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共建項目)成果,課題名稱“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基于大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的視角”。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廣東省廣州市5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