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剛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很多人用這兩句話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對它的出處可能不甚清楚,比如我自己,查資料才知道,這兩句寓意深遠(yuǎn)的處世之道名言,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由此也知道了古時很流行的一種文體——誡子書。身為人父,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一直以來在教子上有不少困惑,為此看了不少名人教子方面的書。一般來說,誡子書都是采用書信的方式,現(xiàn)在叫家書,而在古時,這類文體就叫誡子書。
顧名思義,誡子書就是寫給自己孩子,帶有訓(xùn)誡、教育意義的書信,在所有的《誡子書》中,名氣最大的當(dāng)屬官拜三國時期蜀國宰相諸葛亮的《誡子書》,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短短幾句話,言簡意賅,發(fā)人深省,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讓許多人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東漢名人馬援的侄子馬嚴(yán)和馬敦好議論,喜交際,正在交趾戍邊的馬援聽到不少關(guān)于侄子的傳聞,馬援為此專門寫信給兩個侄兒,名曰《戒兄子嚴(yán)、敦書》:“吾欲汝曹聞人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fù)言者,施衿結(jié)漓,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shù)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jǐn)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瘪R援一方面指出做人不能好議論他人長短,要遵紀(jì)守法;另一方面,以身邊事例如龍伯高、杜季良為例,叮囑侄兒要謹(jǐn)慎自處,不要輕薄狂放,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影響整個家族的聲譽(yù)。
南朝的名人徐勉自幼清貧好學(xué),后來做了梁朝的吏部尚書,為官清廉,在他的《為書誡子崧》中寫道:“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貧素,至于產(chǎn)業(yè)之事,所未嘗言,并直不經(jīng)營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后祿,可謂備之,每念叨竊若斯,豈由才致?仰借先代風(fēng)范及福慶,故臻此而,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
在歷史的長河中,上到皇親國戚,下到平民百姓,這樣的《誡子書》有很多很多,之所以身居高位名人的《誡子書》影響很大,關(guān)鍵是他們在誡子的同時,也很深刻地對自己如何做人,做好人進(jìn)行了反思,這些誡子書是一筆寶貴的文學(xué)遺產(chǎn)和精神遺產(chǎn),不僅寫給自己的子女,同時值得所有后人共勉。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黃石市公安局下陸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