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 要]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實踐中逐漸形成一整套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制度規(guī)范。其中,黨的組織生活是黨內政治生活最基本的形式,也是黨組織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jiān)督的重要形式。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黨員便開始過黨的組織生活。1921—1933年,中共中央在上海時期提出了一系列加強組織生活的措施,促進了黨的組織生活的健全和發(fā)展。即使在地下斗爭時期,黨的組織生活也毫不松懈,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形成一些制度性規(guī)定,積累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黨的組織生活;黨支部;黨員教育;上海
黨的組織生活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黨組織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jiān)督的重要形式。黨章規(guī)定: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jiān)督。本文利用檔案、回憶錄、中共中央文件等資料,對1921—1933年中共中央在上海時期黨的組織生活的具體實踐作初步梳理,以此來探討這一時期黨的組織生活形成的制度性規(guī)范、積累的經驗及啟示。
一、建黨時期黨的組織生活的初創(chuàng)與確立
高度重視黨的組織生活,是無產階級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制定《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要求“支部、區(qū)部委員會以及中央委員會至少每兩周開會一次”“盟員至少每三個月同所屬區(qū)部委員會聯系一次”,首次確定定期召開會議、盟員與同盟組織聯系制度,這是無產階級政黨組織生活制度的肇端。1903年列寧在布爾什維克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要求黨員“參加黨的一個組織、開展組織生活,遵守紀律和接受教育”。中國共產黨遵循馬列主義建黨原則,具有“鐵一般紀律”,規(guī)定黨員必須參加組織生活,錘煉黨性修養(yǎng)。
關于黨的早期組織生活的開展情況,中共早期黨員沈雁冰(茅盾)曾回憶:1921年秋冬,上海黨支部成員很少,“支部會議地點就在陳獨秀家里。支部會議每星期一次”,討論內容“大抵是發(fā)展黨員、發(fā)展工人運動、加強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的學習。除了各人自己閱讀外,每星期有一次學習會,時間是下午,從二時到五時乃至六時。學習會采取一人講解,大家討論的形式”。學習內容是“臨時編的講義”,有“馬克思主義淺說、階級斗爭、帝國主義”?!斑@都是隨編隨講,大家筆記?!?/p>
1922年中共二大通過首部《中國共產黨章程》,規(guī)定“凡有黨員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組”;“各組組織,為本黨組織系統,訓練黨員及黨員活動之基本單位,凡黨員皆必須加入”。這里“組”就是黨的基層組織,規(guī)定“各組每星期召集會議一次;各支部每月召集全體黨員或組長會議一次”。要求黨員接受組的教育和訓練,成為革命運動的“先鋒”和“頭腦”。黨章規(guī)定,黨員無故連續(xù)兩次不到會,四個星期不為本黨服務,無故欠繳黨費三個月,黨組織將予以開除。黨章還規(guī)定除了那些失業(yè)和在獄黨員以外,其他黨員必須根據收入多少定期繳納一定比例的黨費。
早期中共黨組織、黨員身份處于秘密狀態(tài),黨員人數增長較慢,中共二大召開前夕,全國黨員總數為195人,到中共三大時,黨員總數是432人。1922年6月上海有黨員50人,到1924年5月,總數只有47人。此時黨的組織生活尚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一些組織生活的規(guī)定實際上執(zhí)行的并不理想。1923年,陳獨秀在中共三大報告中嚴肅指出,“首先忽略了黨員的教育工作。我們遇到的很多困難,都可以歸咎于這一點”。1924年5月,上海的基層黨組織共有五個組。按照黨章的規(guī)定,各組至少每星期開會一次,可“一月來惟第一組開了三次會議,第二、三組只開過一次會議,第四、第五組一次會也沒有開過,”地方委員會因輪流參加各小組會議未編入小組,黨費也不能按時收清。
隨著國共合作的建立,國民革命運動的逐漸高漲,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日益擴大,黨員隊伍開始了較快增長。黨對組織生活建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及時作出一系列指示。1924年5月,中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擴大會議通過了《黨內組織及宣傳教育問題議決案》,初步明確了黨的基層組織——小組的基本職責是:教育黨員,發(fā)展新黨員,經常在工人群眾中做宣傳工作。同年11月的中央第21號通告進一步強調:“小組及地方會議應照例舉行,不得間斷”,規(guī)定各“委員會或組長,至少一星期應向中央作報告一次”。
1925年1月召開的中共四大,第一次將黨的基層組織由“小組”改為“支部”。新修訂的黨章將原來“有五人以上可組織小組”,改為“凡有黨員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把支部作為“黨的命令傳達所和宣傳機關”,必須按月收齊黨費,匯交上級組織。中共四大批評了“黨中政治教育極少”、黨報中黨的政策討論嚴重不足、小組會中政治報告極少等問題,要求支部每星期至少須開會一次,每月須舉行一次支部全體大會;明確支部的基本職責:教育、管理和發(fā)展黨員,開展群眾工作,“在無黨的群眾中去煽動和宣傳”;要求黨員必須參加支部會,并在其中積極工作;提出在現有支部教育機關的基礎上,增設“黨?!庇邢到y地教育黨員。
中共四大的這些議決案,首次將支部作為黨員參加組織生活和黨員活動的重要載體,將黨的組織生活視為支部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這些決定在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建設上具有重要意義。
二、大革命時期黨的組織生活的規(guī)范與健全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fā)后,工人運動迅猛開展,中共中央相繼發(fā)出指令,放寬入黨條件,在運動中大量吸收工人、學生等社會各階層入黨;同時縮短黨員候補期限;甚至規(guī)定每個黨員肩負發(fā)展一定數量的新黨員的義務,在“最短期內”必須發(fā)展工人5人以上或知識分子2人以上。由此,黨員人數呈現迅速擴大的態(tài)勢。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開時,全國黨員總數約1000人,10月,黨員已達3000多人。1926年北伐戰(zhàn)爭開始后,中共黨組織發(fā)展進入快車道,同年9月中共黨員達1.3萬余人。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開時,中共黨員已達5.7萬余人。其中,上海地區(qū)黨員數量增加最快。1925年四五月間,上海本埠黨員220人,支部15個;1926年7月,上海本埠黨員2163人,支部112個;1927年3月,上海黨員人數一度增至1.4萬余人,支部180個。
隨著黨員人數和支部數量的劇增,出現新黨員政治素質高低參雜等現象,使黨的組織生活和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力面臨嚴峻挑戰(zhàn)。具體表現為,一是有的黨員入黨缺乏明確的觀念。有些新黨員是由“黨員個人的情感關系”介紹入黨的,“只知有幫派或姊妹們的情誼,而不知有黨”;甚至有“不知自己的加入者為何種團體之黨員”。有些工人黨員,一失業(yè)就“頓呈反動”,從而造成支部工作癱瘓。二是有的支部日常黨務工作無法有效開展。上海區(qū)委指出:黨部對于所屬黨員之名數,多浮夸不實;“數月不曾開會之支部,數月不曾到會之黨員,更是累累皆然”;“對于上級機關之報告,則臨時敷衍,隨意欺騙的地方很多”。甚至“只有地方的工作,還沒有支部的工作”,這是黨在內部組織問題上的“最大缺點”。有的支部書記“連他應做些甚么工作,在黨中負有甚么使命,都不知道,只是聽了上級黨部報告,依樣葫蘆地對同學報告一遍”。三是有的黨組織不能密切聯系黨員。大多數工人同志,感覺“黨與他實際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無甚關系,所作的工作都太高遠,不能引起他濃厚的興趣,甚至煩厭起來,或竟對黨淡漠了”。
造成這類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新黨員缺乏政治教育,黨的組織生活規(guī)范性不強,執(zhí)行不到位。五卅運動之后上海黨員中的工人成分占78.5%,比運動前增加了20%以上,而“大多數群眾只受C.P.思想上的影響,而未做到組織上的影響?!币虼?,當務之急,要有效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的發(fā)展,必須明確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加強黨的組織生活建設,將黨員有效組織起來,成為能凝聚群眾的核心。
從1925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面對基層黨組織亟待整飭的現實,中央和上海區(qū)委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黨的組織生活方面,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1925年8月,中央發(fā)出第53號通告,對支部的功能進行了界定,規(guī)定“支部為本?;A組織,在一固定機關內負責發(fā)展本校及指導該機關內之本校政治工作兩重職位”。上海區(qū)委迅即轉發(fā)這份通告,并提出“支部組織不好,則吾校組織即呈渙散現象”的新認識。1925年10月上海區(qū)委樞字第11號通告,嚴格執(zhí)行“支部組織法”,將支部以單個工廠、學校、機關為單位分別編制;整頓組織甄別分子,將“反動分子漸漸與黨沒有關系,而做到絲毫不妨害黨的組織工作”。要求各部委、各獨支按月收齊黨費匯交上海區(qū)組織部,認真執(zhí)行支部名單表、黨員檢查表、每月統計表、支部報告表、散發(fā)或推銷宣傳品等事件。
此后,中央及上海陸續(xù)發(fā)布了一系列文件,從制度上提高了對黨的組織生活的認識和規(guī)范。包括1926年5月5日中央發(fā)布的《支部的組織及其進行的計劃》,1926年5月15日上海區(qū)委第56號通告《關于整頓黨的工作》,1926年6月21日上海區(qū)委第63號通告《關于黨的組織問題》,1926年7月第三次中央執(zhí)委會擴大會議通過的《組織問題議決案》《職工運動議決案》等文件,1926年7月26日上海區(qū)委組織部負責人趙世炎的報告《組織問題與支部工作》,1926年11月19日上海區(qū)委第87號通告《征收黨費問題》,1927年1月13日上海區(qū)委第103號通告《關于在黨內實行民主制度和召開全區(qū)代表大會》,這8份文獻所提出或闡述的一系列觀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基層黨組織的功能、黨的組織生活規(guī)范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其主要內容有:
(一)明確黨的組織生活概念及相關內容。1926年3月31日,閘北部委的工作報告,較早提出“無論任何同學(黨員)必須要過黨的生活(受訓練、開支部會)”?!吨Р康慕M織及其進行的計劃》首次提出“黨的生活”的概念?!爸Р渴屈h的生活中心,是每個黨員生活的中心”“每個黨員的生活,不能脫離支部,脫離了支部就不能了解黨的全部生活。每個黨員脫離了支部生活,就等于脫離了黨的生活;脫離了黨的生活,就等于脫離了黨。”強調沒有支部生活,便沒有黨的生活的基礎。正式規(guī)定每個黨員應當編入某一黨支部內,參加黨的組織生活?!蛾P于黨的組織問題》規(guī)定“要使全黨黨員參加黨的生活”。
定期召開支部代表大會或全體大會。規(guī)定支部每周應開會一次,會議主席輪流擔任,支部會議主要內容為:A.政治報告,B.論如何發(fā)展黨,C.分配同志的工作,D.討論實現黨的政策的具體方法,E.同志工作的批評,F.報告和討論黨內外生活。規(guī)定了支部書記的職責,主要執(zhí)行上級“交托的一切政策和計劃”“教育同志”“組織群眾”“具體的工作計劃”“出席團的支部會議”“吸收進步的分子入黨” 等。上海區(qū)委第56號通告“把各支部各小組的開會時間與內容,整頓到很好,要使每個同志都能到會,都感覺到興趣,領受到訓練,而無過去枯燥沉悶,絲毫不起作用的弊病”。開會方式要靈活,“支部開會時,部委的書記、組織、宣傳絕對不要命令式,要采取啟發(fā)的方式,引誘其能力”?!蛾P于黨的組織問題》規(guī)定支部生活的內容和程序,在開支部會或小組會議時,“多討論各種切身利害的問題”“對于大的政治問題,不應使之占了很大部分的時間,尤其是工人支部,以免同志對會議不發(fā)生興趣與信仰”。
(二)加強黨員的教育與培訓。為了“使黨的發(fā)展在數量上與質量上相稱”,要求各支部“厲行教育及訓練工作,多開會議,尤其是同志間的相互批評”?!督M織問題議決案》要求每個同志在開會前,“預備自己的報告和意見”。此外,區(qū)委開辦了培訓干部的黨校、各部委高級訓練班,還要求各部委開辦為期5周、每周一次的支部訓練班。高級訓練班主要“灌以政治的常識”,以培養(yǎng)和教育支部骨干黨員為主;支部訓練班要使“支部同志必須人人參加”,以培養(yǎng)和教育普通黨員為主。每位黨員承擔的最低任務“到支部會,繳納黨費,推銷書報,違者應受警告甚至開除處分”。黨員要密切聯系群眾,“每個同志,都有工作,都起作用,都能到群眾中去活動,而抓住群眾”。
注重對黨員工作能力的培訓?!皠毡厥肿⒁庥^察,如有特長能力當即竭力訓育,多令參加某工作以資練習?!备鶕煌殬I(yè)的黨員,有針對性地討論內容。如《關于黨的組織問題》強調“最要緊的是在開支部或小組會議時,多討論各種切身利害的問題”,如工廠支部,應討論如何對付工賊與走狗的破壞,如何準備罷工與罷工后錯誤的批評,如何組織或發(fā)展工會……在學校支部或小組會議時,則討論如何驅逐或對付腐敗的教職員,如何改善學校教科,如何組織或影響學生會等……問題。開會時要嚴肅活潑,激發(fā)黨員對黨內政策的討論。“務必打破黨員群眾對黨之政策不敢討論或不懂得怎樣討論的成習?!?規(guī)定黨員第一次不參加支部會,“當面警告”;第二次不到會,“由支書報告部委,部委派人談話”;第三次不到會,即“執(zhí)行紀律,實行處罰”。
(三)嚴格收繳黨費。繳納黨費是黨員履行義務、增強黨性和組織觀念的重要途經?!墩魇拯h費問題》闡明繳納黨費的重要意義,“不僅關系黨的紀律,且可表示其對黨的信仰”。上海區(qū)委反復強調,征收黨費并非“簡單”的“金錢問題”,主要是衡量黨員“懂得黨的組織否,對黨信仰否,能就黨的組織之范否”,實則是一個“復雜”的組織問題。如果不繳納黨費,“長此不加改正,黨的紀律與威信均得墜致無存”。區(qū)委的一份通告聲稱:如果連黨員的黨費也不能收,“其組織之腐敗可想而知也”。因此,上海區(qū)委要求各地委、部委、獨支,每月制黨費統計表,將全體同志數、已繳黨費及人數、繳費數與同志數的百分比等,都要列入表中,連舊黨費一并上繳。如果沒有按時繳納黨費,為整飭黨紀起見,將“按照各該黨部所屬同志總數,以每人每月一角計算,在各該黨部黨費內扣除,并加相當之處罰”。
規(guī)范黨員轉組織關系程序。黨員從一個地區(qū)轉到另一個地區(qū)時,必須有“該地組織的允許和介紹……所到地的組織,亦只接受介紹,編入組織”,黨員被派到其他地方工作時,也要受到當地執(zhí)行委員會的嚴格監(jiān)督。
此外,還積極探索在基層試行民主選舉的方法。1926年7月中央執(zhí)委會第二次擴大會議正式批準上海區(qū)委在部委、支部中“試行初步的德謨克拉西”,即用民主方式選舉部分的部委委員和支部干事?!霸囆械慕Y果,不但毫無流弊發(fā)現,且已收了相當的成效?!薄笆雇緜儗τ谏霞墮C關,得到一個比較明確的觀念,知道所謂地位、部委等上級黨部組織,并不是高高的在上的幾個人特別設置的機關,而是各個同志都負有維護與監(jiān)督的責任。”1927年6月中共五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載入黨章,并將其確立為“黨部的指導原則”。從此,民主集中制成為黨的根本組織原則。
這一時期,上海黨組織對不交黨費、屢次違反黨紀、經濟揩油、不執(zhí)行決議案等黨員進行了嚴厲懲戒。1926年9月,中共上海楊樹浦部委分別懲戒了“工作和態(tài)度不好”的老怡和支部書記陳定規(guī)、組織員黃超裳。中共上海大學獨立支部的黨員李漢卿,因她“自由行動”,且影響惡劣,中共上海區(qū)委將其開除黨籍。據資料顯示,1926年前五個月,中共上海區(qū)委僅開除淘汰的黨員就有800人左右,其中不少黨員是忽視黨的生活、行動散漫、不交納黨費所致。
通過這一系列組織建設,黨的組織生活取得良好成效,每位黨員“明瞭黨的實際進行的策略與狀況,自然對黨發(fā)生興趣,且益增進他對于黨的認識與工作的責任心,而很高興地去做黨的工作。”試行基層民主改選之后,各部委委員,工人黨員占80%,“這是工人同志真能擔負黨的大部分工作之開始”。同時,基層黨支部的組織力量大大增強。1927年1月,上海區(qū)的黨員總數為5157人,其中上海本地為3630人;支部數則達到272個,20%的支部能很好地發(fā)揮作用,50%能正常開會。3月,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前夕,提出“每天開支部會”,報告當前的工作及政治軍事狀況。起義勝利后,上海本地的黨員驟增至1.4萬人左右,黨在群眾中獲得了空前的威望。
三、地下斗爭時期黨的組織生活的整頓與發(fā)展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大肆逮捕、屠殺共產黨人,共產黨失去一切可以公開活動的條件。
1927年6月中共五大后,中共中央撤銷中共上海區(qū)委,分別成立中共江蘇省委和浙江省委,江蘇省委仍設在上海。面對白色恐怖的嚴酷環(huán)境,迫切需要加強黨員的理論與黨的政策的培訓。1927年11月20日《江蘇省委通訊》發(fā)布教育計劃,督促每個黨員認識基本的理論,提高階級覺悟;每個黨員明白最近政綱及策略,明白中國革命失敗的原因及將來的出路;每個黨員參加黨的工作,服從黨的紀律,領導群眾斗爭;每個黨員學會秘密工作的方法。支部會議要及時報告上級的決議案;對于新黨員,編制“黨員須知”,加強組織紀律訓練。
1927年10月,中共中央遷回上海,直到1933年臨時中央政治局遷往蘇區(qū)。這段時期,黨的組織生活適應形勢需要,限制支部人數。1928年5月18日,中央通告第47號《關于白色恐怖下黨組織的整頓、發(fā)展和秘密工作》,首次將超過五人以上的支部,按職業(yè)或工作部門分成支分部。支部只召開支分部書記聯席會或代表會,以代替支部全體大會。這樣,一個黨員只知道五個同志,一有破獲也不致影響全部組織。這一時期,黨的組織生活形式有其特殊性,又有進一步的規(guī)范建設,體現為:
首先,出版?zhèn)窝b刊物,指導黨組織生活的開展。192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個中央直屬機關支部(簡稱“直支”,代號“植枝”),由鄧穎超擔任直支書記,下設分支部,分支部下設黨小組。為了增強支部成員的理論水平,加強支部建設,鄧穎超創(chuàng)辦刊物《支部生活》。1929年1月26日,《支部生活》在上海創(chuàng)刊,由鄧穎超兼任主編。該刊為12開本,以毛邊紙印刷,每月出版一至兩期,每期字數在5000—10000字。為了保證隱蔽性,經常采用偽裝封面,如1930年5月17日出版的第26期采用了諧音的《志夫新話》偽裝封面,現在所見的最后一期是1930年10月1日出版的第39期?!吨Р可睢贰白⒅卦谝话阃舅枰蠼獯鸬膯栴}做編輯的材料”,改變了原來記錄匯刊的方式,聚焦熱點問題,有效提升了支部成員的理論水平和閱讀興趣。
偽裝刊物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為避免國民黨對進步報刊的封禁,將革命書刊以偽裝封面的巧妙形式進行出版和流通。其通常做法是偽裝封面、內容部分偽裝、不斷變化書刊名稱以及假借別的出版社的名號等。就目前掌握的檔案文獻,至少有《游杭指南》和《衛(wèi)生常識》這兩本有關指導開展黨組織生活的偽裝刊物。兩本刊物均沒有標明出版時間。其中,《游杭指南》鉛印線裝,64開本,一冊20頁,內頁印著真實刊名《黨員須知(補編)》,內容分為“認識”“日常工作”“守秘密”“介紹同志”“批評”5項。因1927年《江蘇省委通訊》第一期刊登“黨員須知”,此《游杭指南》應是之后的補充本,根據時間和內容推測,應是1928年左右的刊物?!缎l(wèi)生常識》應是1927—1929年左右的黨內刊物。鉛印平裝,64開本,一冊17頁,扉頁印著真實刊名《怎樣開小組會議》,內容分為“開會”“政治報告”“工作報告”“討論”“工作分配”“工作批評”“散會”7個方面。這兩本偽裝刊物的出版發(fā)行,對指導支部黨組織生活的開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次,進一步明晰黨員的權利與義務。1929年6月,黨的六屆二中全會通過《組織問題決議案》,再次強調“黨員要從支部生活中為黨工作”,指出黨員的7項權利和義務:1.經常地到支部會;2.按月繳黨費;3.討論黨的政策及本身日常工作;4.參加群眾斗爭并指導斗爭;5.讀黨報;6.分配宣傳品給群眾;7.介紹同志。1932年7月,江蘇省委《關于新黨員的入黨須知》中,對黨員在支部中的工作,在原有7項基礎上,增加“保守秘密、自我批評、做群眾模范”這3項內容,從而規(guī)定了黨員的10項義務。并且發(fā)文規(guī)定,每個黨員必須編入支部,經常擔任一種黨的工作,出席會議按月繳納黨費,凡是不遵守或是故意違犯這些條件的分子應當驅逐出黨。嚴格要求“同志過黨的生活,要經常的虛心學習,研究問題,閱讀黨的書報和一切文件”。不識字的同志,可在支部里學習識字,支部要教授同志識字,幫助同志閱看文件等。
再次,將黨的秘密工作與公開工作有效結合起來。地下斗爭時期,黨的組織“要保守絕對的秘密”。但這里所說的秘密,“僅僅指的是要保持我們組織上和機關中的秘密,勿要只注意秘密而妨害了公開工作”。在保證黨組織秘密的同時,黨員深入群眾中,吸引工會、貧農團、互濟會及反帝同盟、士兵委員會等各種群眾團體,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群眾組織。后來,有部分團體逐漸演變?yōu)辄h的外圍組織,這既保護了秘密狀態(tài)下的黨,又吸收了一批秘密黨員,擴大了黨的影響力。
這一時期,對基層黨組織生活的情況仍時有巡視。1929年10月,《滬中巡視記》比較詳盡記錄了滬中區(qū)藥業(yè)支部兩次黨小組的組織生活會情況,開會主題圍繞經濟斗爭和暴動,均在深夜開會,約凌晨1點結束。巡視后,指出缺點:“區(qū)委同志太不懂得群眾,說話時總是背名詞”,“黨員的基本教育與訓練太缺乏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這一時期黨處于白色恐怖的外部環(huán)境下,黨員隊伍文化結構參差不齊,受到“左”傾錯誤思想影響等,致使黨的組織生活未能正常開展,有時一個支部遭受破壞,組織生活隨之消匿。
綜上所述,中共中央在上海時期,黨的組織生活主要依托黨支部、黨小組開展活動。黨的組織生活具有豐富的體系結構和承載形式,包括:對黨員進行黨的知識教育;學習馬列基本理論、黨的方針政策及業(yè)務知識;傳達中央和上級黨組織的文件、指示;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發(fā)展黨員;處理違紀黨員和不合格黨員;開展適合黨員特點的各種形式的活動。1921—1933年,我們黨在上海開展組織生活建設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如:初步確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開創(chuàng)了定期開展黨的組織生活制度,確定黨員的權利和義務;對黨員進行多方面的黨內知識教育。這一系列探索和措施,錘煉了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增強了黨在革命時期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
作者單位:上海市檔案館
(責任編輯:周奕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