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錢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過閱讀此書,會對皇權有更客觀的認識。漢朝在中國古代王朝中對皇權的限制是最為嚴格的,選擇漢朝為視角,能夠更好地分析中國古代皇權所受制約。
【關鍵詞】 皇權;漢朝;政治
【中圖分類號】K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3-0063-02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錢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此書對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機構、人事、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作了對比和總結,并對古代皇權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和深刻分析。本文之所以選取漢朝為視角,是因為漢朝在中國古代王朝中對皇權的限制是最為嚴格的,具有代表性。
一、對皇權不受限的誤讀
皇權不受限,也即皇權集政治權力于一身的專制統(tǒng)治。一般認為,近代關于中國專制的學說發(fā)端于孟德斯鳩。中國專制說讓大多數(shù)人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印象,停留在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皇權是不受任何約束的,但其實不然。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對中國專制說進行了澄清,他說:“其實中國歷史上以往一切制度傳統(tǒng),只要已經(jīng)沿襲到一百兩百年的,也何嘗不與當時的人事相配合。又何嘗是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專制黑暗’四字來抹殺?!盵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設計之初是考慮到權力制約的,在漢朝,皇權受相權、禮法、士人、諫官等因素制約,正是這些因素限制了皇權的無限膨脹,克服了皇位世襲的先天弊端,保障了中國古代政治的穩(wěn)定與延續(xù)。
二、分析皇權所受制約的當代價值
(一)有利于正確認識中國古代政治
對于中國古代政治有兩種主要的聲音,一種認為,中國古代政治史有四千多年,蘊含著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國古代政治是一筆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值得后人傳承。但是,對待中國古代政治也有著另一種聲音,認為其一無是處,全是糟粕,應當徹底摒棄。關于這兩種聲音的論戰(zhàn)自五四運動開始,至今依然影響至深?;蕶嗍菍V谱钪饕捏w現(xiàn),研究皇權所受限制,并不是為古代專制政權進行開脫,而是對皇權進行更加準確地界定,消除一些誤解與偏見,從而為更客觀地認識中國古代政治提供一個視角。錢穆說過:“但我們也不該單憑我們當前的時代意見來一筆抹殺歷史,認為從有歷史以來,便不該有一個皇帝……這正如一個壯年人,不要睡搖籃,便認為睡搖籃是要不得的事?!盵2]皇權有其產(chǎn)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在漫長的王朝維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點是不容置疑的。
(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政治權力
政治權力始終是政治的核心問題。權力制衡是權力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西方政治一直以權力制衡為標榜,孟德斯鳩提出了著名的“三權分立”說,主張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政治權力分別由不同機關掌握,各自獨立行使、相互制約制衡。權力制衡并不是西方所獨有的,中國古代政治強調(diào)均衡,同樣存在政治權力之間的制約,其中皇權作為最核心的權力,受到了其他類型權力的制約。研究皇權所受限制,能夠更好地認識中國古代政治權力。
(三)對完善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制度具有啟發(fā)意義
新制度的建立,離不開傳統(tǒng),更不開政治、文化的土壤,否則很難存活下來。錢穆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本國傳統(tǒng),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fā)生相當?shù)淖饔?。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長成?!盵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道路。在新時代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與時俱進,吸收國外先進的理念,更需立足于原有制度基礎,對我國的傳統(tǒng)政治有更全面、更科學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繼往開來。
三、漢朝皇權所受制約分析
(一)相權對皇權的制約
皇權和相權是古代政治中最主要的兩種權力。宰相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對于制約皇權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職能來看,漢朝相權的職能要大于皇權。在漢代,皇帝有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書,這其中只有尚書與朝政是密切相關的,其他五尚都只管皇帝個人的飲食起居。而宰相的秘書處有十三個部門,被稱為十三曹,相對于如今的各部委,對應組織、人事、軍事、交通、運輸?shù)雀黜椔毮?。由漢代職能劃分可以看出,當時國家的行政職能都集中于宰相,而皇帝直接對應的職能要少得多。到后來,相權的職能逐漸被削弱,宰相角色的缺位造成了皇權的滋長,但皇權與相權始終是相互制衡的。
(二)諫官對皇權的制約
諫官是中國古代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guī)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諫官一職,一般由有學識、有氣節(jié)、政治背景簡單的年輕人來擔任。諫官的官職不大,但地位不低。皇帝在與心腹大臣商量國家大事時,其他官員不能參與,他們卻可以在一旁列席,還可以發(fā)表意見。諫諍皇帝的過失是他們的本職,說錯了也不要緊。即便因講錯話而被免職,反而提高了他們的聲望,還有希望得到進一步提拔的機會。東漢學者馬融曾說過:“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諫,諫于未形者,上也;諫于已彰者,次也;諫于既彰者,下也;違而不諫,則非忠臣?!敝G官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皇帝的言行,糾正了皇帝的失范。
(三)禮法對皇權的制約
古代之“禮法”,某種程度上可視為一種自然法。一方面,在漢朝建立之初,禮法促進了皇權的鞏固。“‘禮治’的初步實施使皇帝感到了自身的尊貴,使社會按照‘禮’的規(guī)定建立起封建皇權所需要的等差秩序,使傳統(tǒng)‘華夷’高下的尊大心理得到滿足”[4];另一方面,禮法也約束了皇帝的行為。元會儀及養(yǎng)老禮是漢代禮法最主要的兩種形式,“通過元會儀及養(yǎng)老禮,儒家經(jīng)典的部分內(nèi)容已幻化為帝國的政治實踐,位于時空中心的教化之源的身份標簽則貼在了作為帝國之最高統(tǒng)治者的皇帝身上”[5]?;实廴绻囟Y,將有利于融洽君臣關系,鞏固臣民對于皇權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反之,將會喪失執(zhí)政根基,受到官吏的口誅筆伐。
(四)士人階層對皇權的制約
士人即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士人這個特殊階層,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據(jù)著重要地位。錢穆認為,“漢武時期,尊崇儒術,學術取代血統(tǒng),成為入仕唯一正途”[6]。從此,民眾開始走入政府,學術也成為了民眾與政府聯(lián)系的紐帶,并形成了一種長期的機制。士人當官之后,他們成為了龐大官僚集團的主體部分,所以錢穆認為自漢代開始,古代政治是士人的政治。士人群體從小受儒家理論熏陶,致力于以其所學經(jīng)世致用,有著高尚的情操,始終試圖保持獨立人格,限制最高權力的擴張。孟子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痹谑咳丝磥?,如果皇帝昏庸無道,大臣們可以不效忠于他。這也是中國古代王朝不斷更替的一個主要原因。
四、古代政治中對皇權制約的局限性
(一)本質(zhì)是專制統(tǒng)治
盡管中國古代皇權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但其本質(zhì)仍屬于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與現(xiàn)代民主政治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按照梁啟超的說法,中國古代政治屬于開明專制。“若漢文帝,若唐太宗,不可謂非有開明的精神,但其政治之現(xiàn)象,與其謂之專制,毋寧謂之放任也,則地勢使之然也?!盵7]在這種開明專制下,統(tǒng)治者雖然以人民的利益作為統(tǒng)治的標準,但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國民的權利依然得不到保障。
(二)約束缺乏制度支撐
中國古代對皇權的限制并沒有寫入法典當中,沒有成文的制度規(guī)定來限制皇帝的權力。儒家學說作為一種道義上的要求,缺乏法律效力。對比之下,西方國家在很早之前就出臺了相關的法律限制君權。例如英國在1215年頒布了《大憲章》,通過法律條款限制了君主的權力;在1869年,頒布了《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的原則,這些都為約束君主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在中國古代,由于缺乏制度保障,皇權自秦漢開始,逐步實現(xiàn)了膨脹與擴張,并在清朝達到了頂峰。
(三)約束取決于皇帝的德行
對于皇權的約束是否奏效,關鍵取決于皇帝的德行。儒家政治文化強調(diào)“德治”,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以德治天下”,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表明統(tǒng)治者擁有高尚的德行,百姓才會擁護他,文武百官才會效忠于他,國家才會強盛。因此,在古代,國家如果遇上了唐太宗這樣的明君,各種約束機制才能有效發(fā)揮作用,皇權才能控制在合理的區(qū)間內(nèi);反之,一旦碰上了昏君,則相權被削弱,諫官被處死,禮法被踐踏,士人被冷落,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五、結語
中國古代政治對于限制皇權做出了理念及制度設計,在制度設計之初就已高度提防皇權的膨脹,但是由于皇位世襲,強調(diào)皇權至上、天授君權等原因,這種約束功能自漢朝以來日漸衰弱,最終近乎失效?!耙怨艦殓R,可以知興替”。不應只停留在古人失敗的結果上,而應看到古人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對于約束皇權所付出的艱辛努力。當下,對古代限權理念與做法進行了解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2][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序2,前言6,序1.
[4]胥仕元.漢初禮治與皇權鞏固[J].河北大學學報,2008,(06).
[5]朱騰.為禮所縛的漢代皇權——有關禮之規(guī)范功能的一個考察[J].現(xiàn)代法學,2013,(03).
[6]張昭軍.中國式專制抑或中國式民主——近代學人梁啟超、錢穆關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探討[J].近代史研究,2016,(03).
[7]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上海:中華書局,1989.
作者簡介:
黎明奇,男,漢族,湖南醴陵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