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雖然當代心靈哲學家們圍繞著自我問題展開了激烈地探討,先后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自我理論,但是爭論的結果不僅沒有達成統(tǒng)一的的結論,反而進一步加劇了自我問題的復雜性?,F象學家們另辟蹊徑,強調自我的現象學問題與自我的形而上學問題之間的內在關聯性,要通過對自我的現象學問題研究逐步過渡到自我的形而上學問題的研究。這一極富個性的“范式革命”不僅為科學地解決自我問題開辟了正確的路徑,而且也有助于化解心靈哲學其他難題。
【關鍵詞】 自我;現象學;神經科學;自我覺知;敘事
【中圖分類號】B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5-0055-02
自蘇格拉底借用德爾斐神廟中的神諭“認識你自己”來表明哲學的研究重心應該是人自身以來,自我問題就成了哲學關注的熱門話題。即自我是否存在?如果自我存在,那么自我是以何種形式存在的?自我與其他心理現象又有何種關系呢?這一系列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們。伴隨著認知科學、腦科學、精神病理學的發(fā)展,目前對于自我問題的研究就不再是一種純粹的形而上的追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多科學的參與,主要涉及哲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精神病理學等諸多學科。為此,本文將立足于一種跨學科的視角,捍衛(wèi)自我的實在性,提出自我問題研究的可行性方案。
一、當代自我問題研究的新走向與危機
自我問題作為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歷來備受哲學家們的關注,在當代,隨著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精神病理學等諸多學科的介入,心靈哲學家們進一步深化了對自我問題本身的認識,發(fā)現了自我問題具有多維性,不僅有本體論問題、認識論問題還包括語言哲學問題、心理學問題等諸多子問題,同時圍繞著自我是否存在這一本體論問題又產生了更加激烈的爭論。
然而隨著對于自我問題的深入研究,危機也逐步暴露出來了,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心靈哲學家們利用經驗科學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自我理論,這些自我理論往往彼此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圍繞著是否存在這一本體論問題難以達成統(tǒng)一的結論。根據斯特勞森(G.Strawson)的統(tǒng)計,目前在心靈哲學中產生了認知自我、概念自我、核心自我、辯證自我、生態(tài)學自我、敘事自我、哲學自我、表征自我、社會自我等20多種自我理論。[1]
總的來說,心靈哲學家圍繞著自我是否存在這一本體論問題基本上形成了兩種基本觀點即“有我論”與“無我論”。前者強調自我具有真實的本體論地位,后者則否定了自我的實在性,認為自我只是人為編造的產物,是由于人們解釋的需要而人為的假設的東西,其中丹尼特(D.Dennet)的敘事自我論就是“無我論”的典型代表。
其次,來自神經科學家們基于實證科學上的新發(fā)現、新成果對自我實在性提出了大膽的質疑,并進而徹底否認自我的存在。當代神經科學家們在研究自我問題時不再訴諸哲學的思辨,轉而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心電圖ECG等現代技術來研究意識,進而試圖對自我問題做出更加科學的回答。但是神經科學研究的結果卻找不到他們通常所認為的一種不變的、本體論上獨立存在的自我。因此,哲學家們所說的作為“經驗的主體”“行為的自主體”“思想的思考者”的自我就面臨了極大的挑戰(zhàn)。
二、自我問題與“現象學的心靈哲學”
心靈哲學界對自我問題之所以難以達成一致性的結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的研究范式以鄰為壑,具有極大的差異性。比如敘事自我論者們借助敘事理論來研究自我、生態(tài)學自我借助生態(tài)學來研究自我,社會自我借助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來研究自我。由于心靈哲學本身的跨學科性,因此目前這種以鄰為壑的研究范式造成了自我問題的含糊性與復雜性也就在所難免了。所以要想徹底解決自我問題就必須將各種研究路徑有機地整合起來,尋求一種多學科的交流與對話才有可能。
事實上,扎哈維(D.Zahavi)與加那格爾(S.Gallagher)在《現象學的心靈》(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一書中所開創(chuàng)的“現象學的心靈哲學”(扎哈維本人對這一提法也是認可的。)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已經為我們科學地解決自我問題打開了新的思路。根據扎哈維等人的看法,當代心靈哲學主流的研究范式都是以分析哲學為基礎,現象學雖然研究的內容與心靈哲學具有重合性,但是由于當代心靈哲學的主流都是自然主義而現象學則對自然主義堅持一種拒斥的態(tài)度,現象學對于絕大多數心靈哲學家們們來說只不過是一種“內省主義”。因此現象學與心靈哲學雖然討論的話題極為相似,但卻始終沒有進行過任何實質性的對話與交流。
不過,扎哈維與加那格爾基于現象學的基本立場,指出現象學雖然運用第一人稱視角來考察對象的給予性,但卻不是一種內省主義。同時他們也認為經典現象學家們的某些洞見對于解決當代心靈哲學中的許多難題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他們倡導現象學要積極地介入到心靈哲學相關問題的探討中去。
現象學的心靈哲學就是要尋求現象學、心靈哲學的對話與交流,從而真正推動哲學與經驗科學的發(fā)展。這種研究范式既強調不同傳統(tǒng)的哲學之間應該建立對話與交流,尤其是現象學與分析哲學應加強溝通與交流;同時又強調哲學應與經驗科學展開對話與合作。這種全新的研究范式不僅避免了哲學的抽象思辨性,也為經驗科學在解決自我問題提供了某種正確的概念圖式。
現象學心靈哲學強調在研究心靈哲學問題時必須將本體論問題懸置起來從現象學描述入手,由認識論問題逐步過渡到本體論問題。就自我問題研究而言,要想回答自我是否存在這一本體論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自我感(sense of self)的現象學描述工作,通過對這些經驗的解剖逐步過渡到關于自我的形而上學問題。
正如斯特勞森所說:“自我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們是怎樣的東西?也就是說,在探討自我的形而上學之前必須對其進行現象學描述,從現象學入手進行形而上學的解答?!?[2]扎哈維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與斯特勞森也是頗為相似,“倘若我們想要回答自身是否真實這一形而上學問題,那么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一個自身被設想為什么。為了確定這一點,最好的機會就在于看一看自身體驗,因為它賦予了我們對自身存在的活生生的感覺并因而引發(fā)了上述問題。
因此,正如斯特勞森樂于承認的那般,對于自身的形而上學研究從屬于現象學的研究。后者限制了前者?!盵3]因此,現象學的心靈哲學強調現象學問題與形而上學問題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只有當一個東西被我們實際經驗到的時候我們才可能談論它的存在。就自我問題而言,只有我們解決了自我的現象學問題以后,才可以回答自我的形而上學問題。
另一方面,神經科學家們、病理學家們在研究自我問題時由于缺乏與哲學尤其是現象學的交流,總是按照常識的觀點來理解自我,即把自我看成是經驗的主體,具有不變性、永恒性等特征。由于這種常識的自我觀本身就是錯誤的,因此實證科學的研究成果與實體自我觀產生沖突就在所難免了。因此它只是表面了傳統(tǒng)的笛卡爾式的實體自我是不存在的。實證科學家們尤其是神經科學家們在解決自我問題時不僅要關注大腦內部的神經狀態(tài),而且要關注這些神經狀態(tài)與人們的主觀經驗之間的關聯性,畢竟無論怎樣描述神經元的工作機制也無法說明人們實際所體驗到的主觀的、質的經驗。
要想解決這一難題,神經科學家們就必須尋求與哲學家們的對話交流,以便建立一種正確的概念圖式。正如神經科學家貝內特所說:“討論‘自我’的障礙完全來自在笛卡爾和洛克的傳統(tǒng)中被認為是經驗的‘內在主體’和‘所有者’的哲學概念上的‘自我’,這種概念仍然使我們在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心理學中的思考陷入混亂?!盵4]
總之,無論是對自我問題哲學的研究還是實證哲學的研究都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危機,要想擺脫這種危機扎哈維等人所開創(chuàng)的現象學的心靈哲學這一研究范式未嘗不可看作為一種新的方向。
三、結語
客觀地說,雖然當代心靈哲學對于自我問題探討有成果但也有問題,尤其是在沒有回答自我的現象學問題之前直接嘗試回答自我的形而上學問題。要想徹底解決自我問題就必須突破這種狹隘的研究范圍,要通過對自我覺知、自我感等一系列的經驗的現象學描述入手,然后逐步過渡到對于自我問題的形而上學研究。扎哈維與加那格爾在他們的《現象學的心靈》一書中開創(chuàng)的“現象學的心靈哲學”這一新的研究范式已經為我們打開了自我問題研究的新思路,即尋求現象學、分析哲學與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精神病理學等學科的對話與交流?,F象學積極地介入到心靈哲學中自我問題的探討,有助于彌補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在解決自我問題時概念圖式的貧乏,使這些實證科學家們不再受笛卡爾式心靈圖式的困擾。
參考文獻:
[1]Strawson G.“The phenomenology and the ontology of the self”.in Zahavi D (Ed).Exploring the self.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47.
[2]Strawson G.“The Self”.in Gallagher S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Self.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3.
[3](丹)丹.扎哈維.主體性與自身性:對第一人稱視角的探究[M].蔡文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162.
[4](澳)貝內特,(英)哈克.神經科學的哲學基礎[M].張立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352.
作者簡介:
焦妍,女,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山東省日照市園林環(huán)衛(wèi)集團中級館員,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