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穿越雨林之弧》(Through the Arch of the Rainforest)是著名的日裔美國女作家山下凱倫(Karen Tei Yamashita,1951—)的處女作。本文擬從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理論切入,分析《穿越雨林之弧》中瑪塔考中景觀遮蔽本體的現(xiàn)象,探尋小說人物主體性消散的主題,并揭露后現(xiàn)代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困境,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景觀支配的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個體。
關鍵詞:《穿越雨林之弧》;景觀社會;瑪塔考
一、引言
《穿越雨林之弧》講述了文化背景各異的主人公們來到瑪塔考,最終遭遇死亡或選擇離開的故事。德波的“景觀社會”理論宣告當代資本主義已把社會變成消費景觀王國,資本所刻意建構(gòu)的社會景觀是在物質(zhì)對人異化基礎上的再異化。 “景觀社會”理論揭露了資本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作為景觀的建筑、商品和生態(tài)銘刻著權(quán)力與資本的烙印,以視覺表象掩匿了社會本真,最終導致感性主體自由之維的遺失。
二、作為景觀的建筑
GGG公司的辦公樓是文中反復提及的一處建筑,總是牽引著讀者的視線。辦公樓以恢弘大氣的表象掩蓋了真實的存在,因被打上資本與權(quán)力的烙印而成為一種景觀。辦公樓是現(xiàn)代都市文明的產(chǎn)物,本應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呵護每個個體的主體性。但在這座樓里我們看到的卻已經(jīng)同質(zhì)化的個體,他們在穿著、發(fā)型、甚至在口音上都趨于統(tǒng)一。喬納森·推普初次到這棟大廈應聘時他就相繼遇到了四個留著同樣紅卷發(fā)的女職員,他只能通過指甲顏色、體型、以及細微差別的音調(diào)對她們進行區(qū)分。除此以外,GGG還是一座權(quán)力的角斗場。整座大樓權(quán)力呈垂直分布,樓層越高,職位越大。人們成為資本家獲利的單向工具機器,資本家通過建筑景觀這個具有強大控制力的工具,不斷加深著人的異化。
GGG也是美國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對巴西原始熱帶雨林的見證。推普是來自美國的“三只手怪人”,多出來的第三只手象征了美國對巴西的掌控。推普下令在瑪塔考建一座和GGG紐約總部一模一樣的辦公樓。推普豪華的辦公室和資本擴張的思想,暗示了歐美帝國主義文化對巴西原始叢林的殖民侵入。小說中的羽毛學專家馬內(nèi)·佩納是巴西熱帶雨林的原始居民,在人們開發(fā)瑪塔考之前,那是他耕作勞動的地方。在佩納發(fā)現(xiàn)能治愈各種病痛的羽毛后,被推普聘請為GGG“羽毛顧問”。雖然羽毛事業(yè)使他們一家擺脫貧困,可他內(nèi)心并不喜歡在這座冰冷的建筑,在這座景觀建筑的操控下,他開始被訓練成一個機器,每天做著同樣的工作,逐漸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把控,最終連妻子也離開了自己。
三、作為景觀的商品
德波的景觀社會理論宣告當代資本本義社會已經(jīng)從生產(chǎn)階段發(fā)展到了獨特的景觀階段,資本所刻意建構(gòu)的社會景觀是在物質(zhì)對人異化基礎上的再異化,整個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了一種“景觀拜物教”。小說中全球資本擴張最終擴散到了瑪塔考這一塊處女地,瑪塔考迅速取得經(jīng)濟上的繁榮,商品已成為一道壯麗的景觀。瑪塔考就表現(xiàn)為各種商品景觀的龐大堆積,其中魔力羽毛以及和塑料不僅成為資本家謀利的商品,消費者也對此趨之若鶩。
潘納發(fā)現(xiàn)了能治愈各種疼痛的魔力羽毛后一夜成名,吸引著無數(shù)為治病不跋山涉水來到瑪塔考的朝圣者,奇科·帕克就是其中一位。美國商人推普從中發(fā)現(xiàn)商機,希望GGG發(fā)展并壟斷羽毛事業(yè)。出于對利益的無止境追求,推普把羽毛進行大肆推廣。資本家推普制造的羽毛這一商品景觀控制著人們的思想、激起人們的欲望。他們還堅持認為羽毛會帶給他們飛行的能力,在這種思想的蠱惑下,兩個狂熱的崇拜者甚至從25層高樓縱身一躍而下,最終身亡。
瑪塔考塑料也是小說中的著名景觀之一?,斔妓芰暇哂挟惓I衿娴男в茫粌H可以展現(xiàn)為各種各樣的地質(zhì)和形狀,還可以用來模擬一切物體。因為它的質(zhì)地比鋼鐵更硬,可以用于房屋與土木工程。這種塑料逐漸滲透到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因為“瑪塔考的塑料能夠給現(xiàn)代生活的每一個缺口帶來商機”(Karen 143),如鞋子、衣服、珠寶、玩具、車輛等等。誰率先開采出這種塑料,誰就掌握了財富密碼,于是巴西瞬間刮起一股“塑料熱”。德波指出,景觀的虛幻表象,掩蓋了人與人之間和階級與階級之間關系的真正特性,使人們不能看到商品的本質(zhì)。拜物教好像精神鴉片,讓人們在對它形成依賴的過程中,喪失了理性的思考能力和辯證思維方法。德波指出景觀拜物教是在這一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進一步擴展,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繁榮表象。
四、結(jié)語
景觀社會理論揭露了資本對瑪塔考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通過建筑和商品這兩個景觀,展現(xiàn)了瑪塔考面臨著人的異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社會危機。此外,景觀理論還揭露了美國帝國主義行為對第三世界巴西的殖民和控制是導致瑪塔考走向惡變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Debord,Guy.The Society of the Spetacles.Zone Books,1995.
Yamashita,K.T.Through the Arch of the Rainforest[M].Minneapolis:Coffee House Press,1990.
弗洛姆.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M].徐紀亮、張慶熊,譯.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
何藝源.《穿越雨林之弧》中的愛之主題解讀[D].湖南師范大學,2020.
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李立.“審美化”時代的圖像生產(chǎn)及其價值悖論[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梁文婷.《穿越雨林之弧》中尋路者的認知構(gòu)圖[D].湖南師范大學,2019.
龍娟,孫玲.“人的行為背后是心智在起作用”——論《穿越雨林之弧》中“馬塔考”之惡變[A]. 外文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S PRESS).認知詩學第4輯[C].:四川外國語大學人文社會科研究基地外國語文研究中心,2017:10.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后現(xiàn)代性[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張一兵.顛倒再顛倒的景觀世界——德波《景觀社會》的文本學解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01):5-179.
作者簡介
吉先群(1996.06——)女;漢族;籍貫:湖南常德;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