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雅芝
摘要:從意象著手,對詩中的“春”“江”“花”“月”“夜”五個核心意象進行重點剖析。運用有限追求無限的思維方式,從意象的聚合角度著手,進一步挖掘蘊含在其中的三種復雜情思。
關鍵詞:張若虛;意象渾融;長詩; 純情語言;
《春江花月夜》本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最早見于陳朝。這首詩歌是初唐的著作,并且在明清以后才聲譽日高,雖然是初唐的作品,卻已然可以看出盛唐的跡象。
對于作者張若虛,他的生平史書記載寥寥幾筆。他一生中僅有兩部作品(《代答閨夢還》和《春江花月夜》),但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聞名。在斑斕多彩的唐詩中,詩人張若虛僅憑一首詩就成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清人王闿運稱此詩為“孤篇橫絕”,作者“竟為大家”。那么,為什么這首詩在眾多人的眼里評價如此之高呢?接下來,從此詩的藝術特色角度著手進行賞析。
一、意象渾融,抒發(fā)復雜情思
“以有限追求無限”在文學上正確思維是“將有限(或局部)最佳化”?!洞航ㄔ乱埂愤@首詩的復雜情思是需要先透過意象來解讀的。而意象是什么意思呢?袁行霈提到意象的內涵:“詩人寫詩的時候往往運用藝術的手法,部分地強調著或改變著詞語的意義。”因此,這些意象都是賦予作者情感,把握住意象基本就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情思也就隨之而知曉。
意象渾融是什么意思?“渾融”是指融合,謂融會不顯露。這首詩中的意象按照次數出現的多少,構成一組聲音,讓讀者接收意象的呼應,召喚讀者,喚起讀者的情感。再經過讀者心靈的輸入,使得詩歌被讀者消化。張若虛對意象的把握渾融中盡顯成熟,對宮體詩缺陷的突破,開啟盛唐的詩歌之路,以及藝術境界的使用都可以說是集大成的作品。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為母題意象,展開其他相似意象的描寫。這五個核心母題意象是古詩詞中常用意象,且標題作者也是沿用宮體舊題。作者將這五個意象聚合在一起,用意象聚合的方式,使得五種意象在全詩中整體統一。但是,這五種意象在詩中的比重不同,直接寫“春”4處,“江”12處,“花”2處,“月”15處,“夜”2處。而“月”占據主導,表明全詩的感情重點是寄托在“月”。那么“月”寄托了作者怎樣的復雜情思呢?
這首詩描寫了“月”的始—終狀態(tài),“月”始終是主角,把這些意象整體統一在一幅月夜圖中,點明整首詩的核心背景是月夜美景,也是這首詩的第一層情思。第二重情思便是月光作為寄托思念的物象,抒寫了游子、思婦的離別之情。作者感慨宇宙的浩渺以及人自身的渺小,月夜下對人生思考,這便是本文的第三層情思。正是因為意象使用的渾融性,才將《春江花月夜》的一詩三種情思,層層遞進的自然和諧。從而拓展了曠闊的藝術空間,營造了極其成熟的意境。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雖然創(chuàng)作于初唐,但這首詩是領先達到了盛唐氣象。他是如何達到盛唐氣象的呢?
二、長詩規(guī)格,演繹盛唐氣象
何謂盛唐氣象?在唐詩研究史上,嚴羽在《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中說,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雄渾。“筆力雄壯”主要指詩歌的情感雄健昂揚,“氣象雄渾”則指意境的雄闊和意象的壯美。而張若虛在詩中將五個母題的意象描寫的十分壯美。他把自我放到宇宙意識里去思考,盡顯壯闊的氣象。這種大背景下的創(chuàng)造意象更是被賦予了獨特的含義。
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最高峰是唐朝,詩人們要在極其凝練的字、詞、句中,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會存在推敲某一個字用法的現象。長詩的“長‘的特性,也是”以有限追求無限”思維方式的絕佳體現。常言說“短小精悍”,與之對應的便是“長篇大論”。而這里張若虛的長詩是恰到好處的長!剛好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張若虛寫出了春的靈動美妙,江的空曠遼闊,花的香消夢斷,月的活潑皎潔,夜的溫馨寧靜。整個意象群落高密度的聚合,以及意象的高頻率且創(chuàng)新的使用。這樣使得文本意蘊更加的深厚,意象可以有多種意思,但是符合語境的僅此一種。張若虛大面積的使用意象,使得詩歌的含義更加豐富!如此繁多、密集的意象的使用也只有在長詩中才可以表現出來!整首詩就好像是在一個盛唐氣象的大宇宙中,用“發(fā)生法”將景物一個一個間次出現,結尾時候又一個一個消失,并且隱藏在海霧之中。他的長詩規(guī)格的語言是如何使用的呢?
三、語言純情,感受唯美境界
《春江花月夜》擺脫宮體詩弊端,表現在語言上,不再單純的寫深宮院落的艷麗,自怨自哀的愁苦,是一種寄托在宇宙,通過明月傳達的相思!在詩中,可以盡情的謳歌自然美妙。整個詩中,始終給人的感覺是空靈、清幽。
這首詩的純情、唯美,不僅體現在語言清麗上,還體現在以“雅正”為主的審美意識和趣味上。即一首詩歌所傳達出了諸如優(yōu)美、平和等特點。如“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這兩句,江水彎彎曲曲的流過開花的郊外,月下的花朵潔瑩如小雪珠,它散發(fā)出淡淡的幽香。光是用現代文翻譯出來,就讓人向往不已。““霰”是超逸的,雪花是可以觸摸的,用雪花的觸覺來寫對月光的觸摸。在此詩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意境營造。難怪這首詩如此高的評價!
換韻手法的使用,使得這首詩歌在“有限的最佳化”。詩歌語言的運用畢竟是有限的,然而,作者采用換韻方式,很大程度上擴大了詩歌的唯美意境!以及重復、頂真手法的使用,回環(huán)往復,使得意蘊連綿不斷,不斷在讀者心中喚起!
總之,在《春江花月夜》這首長詩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月”。它的藝術特色在于渾融意象的使用,加之用長詩的規(guī)格,盡情的演繹出了盛唐的氣象,超出了一個時代,提前跟上了另一個新的時代。用純情、唯美的語言,營造出了一個天地宇宙幽靜的意境!
結語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藝術特色是多種,可能還有很多的結論。在這里談及的只是個人經過文本裸讀,再結合文獻資料所歸納出的重點藝術特色。
參考文獻:
[1].于成我.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研究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5.
[2].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博雅英華·袁行霈著作系列).
[3].俞平伯等著.唐詩鑒賞辭典 新一版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8(2017.12重?。?
[4].王國維著;鴻恩主編.人間詞話圖解詳析[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