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周美華
摘 要:課堂習題是學生獲得新知識之后的鞏固提升,課堂習題編制在一定意義上是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知識內容掌握效果的一個反饋,隨著新課程改革實施的不斷推進,學生能否得到全面發(fā)展更受重視,因此,合適的課堂習題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知識,還可以促進學生對化學發(fā)展的關注,培養(yǎng)化學思維,從化學的專業(yè)角度看待和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fā)展,讓學生在習題中培養(yǎng)和提高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課堂習題;編制原則;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12-0100-02
收稿日期:2021-01-25
作者簡介:
黃芳(1980.12-),女,河南省周口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化學教學研究.
周美華(1976.1-),女,江蘇省南京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化學教學研究.
筆者根據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以及習題編制過程中的一般原則,提出了編制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習題應該遵循的原則,包含以下四個方面:指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時效性原則、有效性原則.
一、指向性原則
任何教學活動都要體現一定的指向性,為了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課堂習題的編制就要遵循指向性原則.教師在習題編制時要基于本節(jié)課的核心概念,需要鞏固的知識點,根據學生本節(jié)課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特點來進行,切忌圍繞課文細節(jié)進行字斟句酌的分析、識記的考查,要充分利用課堂習題的指向性.例如在學習氣體摩爾體積時,應當通過課堂習題讓學生深刻感知,在分子數目不變的前提下,由于分子本身的大小相對于分子之間的距離可以忽略,氣體分子間的距離決定了氣態(tài)物質體積的大小.而氣態(tài)物質分子間的距離受到溫度和壓強的影響,所以研究氣體體積,必須要指明氣體所處的溫度和壓強. 學生在遇到這類問題時,往往急于通過計算得出結論,而忽視了適用氣體摩爾體積時的注意事項.指向這個知識點,可以在課堂習題中編制下面的例題.
例1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22.4 L任何氣體的物質的量均為1 mol
B.在標準狀況下,0.9 mol H2和0.1 mol CO2構成的混合氣體的體積約為22.4 L
C.標準狀況下,18 g H2O的體積是22.4 L
D.在常溫常壓下,22.4 L CO2和18 g H2O所含的分子數相等
這個例題A選項考查的知識點是:一定的溫度和壓強是我們探討氣體體積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氣體體積好比是水中之月;B選項考查的知識點是:1摩爾任何氣體的體積,只要在標準狀況下都是22.4L ,不管它是純凈氣體還是混合氣體;C選項考查的知識點是:使用氣體摩爾體積的相關公式進行計算的前提是:該物質在題給狀態(tài)下是氣體.在標準狀況下,水是液體,不適用;D選項考查的知識點是:常溫常壓時的氣體摩爾體積不是
22.4L/mol,所以22.4L二氧化碳不是1mol.通過這個課堂習題,就能很好的解決氣體摩爾體積的相關內容,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對表達式的應用,注意適用范圍.
二、科學性原則 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課堂習題編制必需體現科學性的原則,例如在題目中出現的相關化學資料,編制的問題,相應的答案等.選擇的化學資料需要真實,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問題的原型,而不是瞎編亂造的情境;情境中提供的數據、圖片,表格等客觀可靠,來源于真實的數據,前后的數據處理能還原科學研究的真實過程;資料中涉及的化學知識與課文中學習的新內容逐一對應,內容是正確的,邏輯是嚴密的.例如學習氯氣時,針對氯氣在生活生產中的一些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可以編制下面這個習題,但習題的編制不是憑空想象而是遵循科學性原則.
例2 我們要善于利用學過的知識,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處理惡性事件.當氯氣泄漏時,下列措施正確的是(? ).
①在疏散人群的同時,向有關部門據實報告事故有關情況;
②地勢較低的地方適合轉移群眾,不必走太遠;
③被轉移人群可戴上用小蘇打水(或弱堿性溶液)浸濕的口罩;
④被轉移人群所帶的口罩事先用濃NaOH溶液處理;
⑤向空氣中噴灑自來水就可以解毒,因為常溫下氯氣可溶于水;
⑥向空中噴灑含堿性物質的水溶液可解毒;
⑦實時清理事故現場,嚴查水源和食物等有沒有被污染.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③⑥⑦
這個例題既考查了氯氣的相關知識點,又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①考查的遇到危險,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個人力量有限,要及時尋求相關部門的幫助;②考查的是氯氣的物理性質,相對分子質量71大于空氣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29,所以氯氣密度比空氣大,人群應該轉移到高處;③④考查的是氯氣的化學性質,氯氣有毒,氫氧化鈉可以吸收氯氣,但是實際生活中,氫氧化鈉有強腐蝕性,所以應該選擇弱堿性的溶液吸收氯氣,⑤⑥考查的是理論上水和堿液都可以吸收氯氣,但實際生產生活中,水的效果沒有堿液好,但也要注意堿性不能太強,⑦考查的是,事故處理之后需要善后.這個課堂習題內容簡單,但是很好的聯系了實際,較為科學的解決問題.課堂習題編制需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否則或誤導學生,不管四平時的課堂習題還是正規(guī)考試.
三、時效性原則
具有時效性的的課堂習題既能讓學生眼前一亮,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結合實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潛移默化的指引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和科技的發(fā)展,還可以較好的培養(yǎng)高中生遷移知識的能力,讓他們感受知識學以致用的樂趣,提升學習的實用性. 例如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人們?yōu)榱祟A防疾病,想了各種辦法,其中之一就是使用消毒液.我們在學習到次氯酸鈉的相關內容時,編制以下課堂習題,既鞏固知識,又緊扣實事.
例3 2020年春節(jié),新型冠狀病毒席卷全球,疾病面前我們預防在先,“84”消毒液作為一種家用消毒液(主要成分為NaClO),貢獻了一份力量,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
A.消毒液殺菌消毒的原理是將病毒氧化而達到目的
B.消毒液長期露置在空氣中會失效
C.工業(yè)制消毒液是把氯氣通入氫氧化鈉中
D.家庭使用消毒液的時候必須加入鹽酸才能有效果
這個例題主要考查次氯酸鈉的性質,但是巧妙的結合了實際生活,由聯系了對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影響巨大的新型冠狀病毒,極大的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引發(fā)了學習積極性.A考查的是次氯酸及次氯酸鹽的強氧化性,從而殺菌消毒,使其失去生理活性;B考查的是,強酸制弱酸原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碳酸,酸性比次氯酸強,次氯酸不穩(wěn)定分解,失效;C考查的是次氯酸鈉的工業(yè)制法,理論聯系實際;D考查的實際生活的應用,只要是酸性比次氯酸強都可以使次氯酸鈉轉變成次氯酸,鹽酸,醋酸,碳酸都可以,家庭使用時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可以.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全國高考中,化學試卷選擇題的第一題就是一道聚焦時代主題,緊密聯系生活的試題.全國I卷第7題以國家衛(wèi)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七版)中提出的一些常用滅活病毒藥品為素材,考查了乙醇,次氯酸鈉,氯仿,過氧乙酸的相關知識.難度不大,但是緊密聯系時代和生活,體現化學在平凡生活中價值.
四、有效性原則
課堂習題的編制也要注重有效性,習題內容的選擇和問題的設計要具有代表性.能不能較好的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能不能較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要把握好課堂習題編制的“質量”與“數量”,不搞“題海戰(zhàn)術”.
課堂習題練習的主體是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知識積累、知識網絡、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應用知識的能力等
存在差異,因此課堂習題編制要從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出發(fā),從他們以往的化學積累出發(fā),從他們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出發(fā),編制合適的課堂習題,讓他們能及時復習鞏固,又留有課后思考的空間.較好的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例4 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中,正確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銅片上:Cu+2H+Cu2++H2↑
B.稀硫酸與Ba(OH)2溶液混合:SO2-4+Ba2+BaSO4↓
C.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CO2-3+2H+H2O+CO2↑
D.氧化鐵與稀鹽酸混合:Fe2O3+6H+2Fe3++3H2O
這個例題關于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判斷,具有代表性.A考查了離子方程式書寫要有科學依據,是真實發(fā)生的;B考查了書寫時實際發(fā)生的反應,不能漏掉某些反應;C考查了改寫離子方程式時,只有強酸強堿可溶性鹽可以改寫成離子.
? 參考文獻:
[1]江云周.淺談高中化學習題的有效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06):79.
[2]郭興龍,徐雙泉.高中化學習題課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7(61):146+148.
[3]劉巖.淺談提高高中化學課堂習題設計有效性的方法[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7(06):80.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