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蘭
作文本收上來了,我打開其中一本,看到這樣一段話:“最喜歡的就是在田里逮螞蚱。在田地里,看到一只綠色的螞蚱,我輕手輕腳走過去,一撲,螞蚱跳出幾十米遠……”我笑了,用紅筆圈出“幾十米遠”這幾個字,在旁邊寫道:“螞蚱怎么可能跳幾十米遠呢?七八米是可能的。寫作要尊重生活事實,不可隨意編造。”
作文講評的時候,看到這個男孩盯著評語發(fā)呆,我就笑著說:“是沒逮過螞蚱,還是不知道一米大約是多少呢?寫作的第一要義是真實——”“不,老師,螞蚱真的可以跳那么遠的!”他漲紅著臉辯道。我有點不高興了。我從小在田地里長大,什么螞蚱沒逮過,和我爭?但我還是盡量溫柔地說:“逮螞蚱呢,要分時候。盡量要在早晨太陽還沒升起來,露水容易沾濕翅膀,螞蚱還沒有熱身、飛不起來的時候逮,這時候螞蚱最多跳幾米遠。螞蚱跳得最遠的時候是中午,太陽升起來,溫度升高,它身體靈活,可以跳七八米,甚至十幾米遠,這時候就很不好逮了。”
我停下來,看著他。他沒有說話,但臉上明顯是不服氣的神情。于是,我繼續(xù)說:“不同種類的螞蚱跳的遠近也不一樣。那種通體灰色的螞蚱,雖然個頭小,卻很敏捷,跳的距離也遠;還有一種綠色的螞蚱,體型較大,頭部是較突出的方形,跳得比較遠;普通的綠色長條形螞蚱,頭部尖尖的,都跳不遠,很容易被逮到……”小男孩眼睛慢慢開始閃亮了,可能是終于說到他喜歡的話題了,也可能沒想到我這個老師對螞蚱竟然懂得這么多吧??磥?,作為農民的孩子的經歷,對教學也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我沒有繼續(xù)“幾十米”的討論,我想,當他知道“幾十米”到底有多遠時,他自然就會明白該怎么寫作文了。這么想著,我離開了教室。
秋天真的很美啊。大課間的時候,孩子們在做早操,我便來到學校東邊的院墻轉轉。這里有一排櫻花樹,夾雜著幾棵銀杏樹,地上鋪了方磚,方磚的縫里還長出一些小草?,F(xiàn)在櫻花雖然沒有開,但是在這樣的方磚路上走一走,心情很不錯。
正溜達著,忽然有什么東西一跳。我定睛一看,哦,是一只綠色的小螞蚱。我看看不遠處的塑膠跑道和水泥地,再看看這一路的方磚,心想這小生命還挺頑強,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也能生存。忽然,童心萌發(fā),我也要逮住這只小螞蚱。我輕輕地蹲下身子,抬起手掌,五指彎曲,瞄準螞蚱,雙手一撲——螞蚱竟然跑了。這只小螞蚱,還想逃出我的手掌心?我再撲。這一次,這只長條形的、頭尖尖的、跳躍能力應該是最一般的綠色小螞蚱,居然跳得很遠很高,竟然停到了院墻上,我伸手已經夠不到了。院墻足有三四米高,外面就是一片廣闊的田地,從教學樓上可以望到田地里一片豐收的繁忙景象。螞蚱在院墻上停了一下,稍事休息,振翅起飛了!是的,它晃晃悠悠地,竟然飛起來了,距離絕對超過了十幾米。然后,它晃晃悠悠地,沒有停歇,飛過了高高的院墻,飛到了院墻外的那片廣闊天地。
我看得目瞪口呆。
或許因為我小時候在田野里逮螞蚱時,田野里草多,可以給螞蚱藏身之地,螞蚱并不需要跳太遠,所以確實沒見過“幾十米遠”;也或許,螞蚱跳幾十米遠的情況也是有的,只是不多見,在時間的河流里,我已經漸漸淡忘了。可是現(xiàn)在,我目睹了被我稱作“最不能跳”的小綠螞蚱跳出十幾米遠,還飛出了高墻之外,我這才明白,我給那個男孩的評語錯了。
后來,我找到那個男孩,向他道歉。我們又一次討論了螞蚱的話題,并且得出一個結論:幾十米遠,不應該用“跳”,應該用“飛”了。我們還相約有空一起逮螞蚱。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昆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