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圣陽
“下課了?這節(jié)課過得好快??!”
“老師,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再上這樣的課?”
……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圍著老師興奮地說道。
究竟是什么課,能讓這群孩子如此喜愛呢?這還得從“花生地里的《落花生》”說起。
學校后山有一塊1000多平方米的荒地,根據“開發(fā)潛能·發(fā)展智慧”的辦學理念,我們將它開辟出來建成了“智慧學農園”,根據時令變化種植馬鈴薯、蘿卜、花生等蔬菜瓜果和菊花、百合等植物花卉,還養(yǎng)殖了魚、兔子等小動物。
新學期開學后的一天,我們一行人來到“智慧學農園”,看到地里的花生長勢喜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已然可以收獲。望著眼前的花生,我們便打開話匣子,聊起了許地山先生寫的《落花生》。我靈機一動:何不以天地為課堂,把《落花生》一課的教學從教室搬到“智慧學農園”的花生地里呢?
回到辦公室和備課組同事一商量,大家都覺得這個想法很有創(chuàng)意,值得嘗試。說干就干,我們開始設計活動方案、備課,并做好其他準備工作。
9月5日下午,藍天白云,秋風送爽,在“智慧學農園”里,一壟一壟的花生綠意盎然。在壟與壟之間,早已分組擺上了整齊的塑料小椅子;在花生地的一頭,可移動黑板也安放妥當。五(8)班學生在黃家祥老師的帶領下,欣喜地來到了花生地。在黃老師的組織下,孩子們很快就安靜地坐在了椅子上,他們知道一堂別開生面的課即將開始……
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孩子們還沉浸在課堂教學中,于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由始至終,課堂學習氣氛熱烈,學生學習興趣高漲。為什么會達到這樣出乎意料的教學效果呢?課后,教研組的老師聚在一起研討,試圖探尋這背后的緣由。
原因一:打破教學時空
古代私塾里念書,孩子是端坐在講堂的凳子上,搖頭晃腦地跟著手持戒尺的私塾先生誦讀著四書五經?,F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學生一般也是端坐在教室里學習。從古至今,可以說這一點似乎沒有多大改變。然而,小學生天性活潑,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接受能力也強。這次的課堂教學就是打破了教學時空的限制,把《落花生》這一課從教室搬到“智慧學農園”的花生地里來上。以天地為課堂,學生感到新奇和期待,內心的欣喜可想而知,因而也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了。
原因二:整合教學內容
《落花生》是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課文以“落花生”為線索,按“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的順序,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jié)的情景。通常,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做人道理:教師先引導學生把花生的品格(好處)理解到位;然后引導學生找出寫花生與蘋果、石榴的語句;再比較它們的不同特點;最后通過朗讀或辯論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作者贊揚了花生默默奉獻的精神,悟得做人的道理。
黃老師教學“花生地里的《落花生》”時,不僅根據統編教材的編排意圖,改變了傳統的以理解內容為主的教學模式,把學習策略和文章寫法作為師生探究的重點,還針對當下學生對農事接觸少、很少有學生真正參與并體會勞動的樂趣這一情況,整合課程內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真的“落花生”,利用與花生零距離接觸的有利條件,與學生一起了解種花生和花生生長的農業(yè)知識,讓學生通過嘗花生美味、談花生好處、親手拔花生來驗證花生可貴的品質……最終,學生自然而然地悟得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人生哲理。這樣的教學很好地踐行了新課程改革理念,探索了課堂變革新模式,并給學生留下了深遠的印象。
原因三:改變教學方式
這節(jié)課,教學方式悄然發(fā)生了變化:黃老師將課堂教學由“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讓學生親身探究和體驗,成為學習的主人,帶來了課堂中可喜的變化。窺一斑而知全豹,我們摘錄其中幾個教學片段來看。
其一,看一看。重點理解“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這句話時,黃老師讓學生親眼看一看地里的花生,很直觀地理解了花生的特點:長在地上,矮矮的,沒有鮮紅嫩綠的果實,挖起來才知道有沒有花生……
其二,挖一挖。理解花生的可貴品質(好處)時,學生通過挖花生進行探究,再聯系“蘋果、石榴”進行比較,很容易就理解了花生“深藏不露”“默默無聞”“不圖虛名”的可貴品質。由花生的品質體會做人的道理,學生也很好地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其三,嘗一嘗。課堂中最有趣的是讓孩子品嘗現煮的花生:孩子們一邊品嘗,一邊興高采烈地談論花生的好處。如何學習“落花生”?不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實際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樣,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實實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別人帶去更多的好處。學生也就理解了作者許地山的心路歷程:始終沒有忘記父親對他的教誨和希望,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時刻激勵自己,做一個有用的人,并用行動實現了這一心愿——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作家。
“花生地里的《落花生》”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經驗,也鼓舞了其他老師,他們在教學中思路更開闊了,傾注了更多的熱情,愿意有更多的改變和嘗試。因此,教學類似的課文——琦君的《桂花雨》時,五(2)班的張靜娜老師就邀請我們來參加她的公開課“桂花樹下的《桂花雨》”。她帶領孩子們圍坐桂花樹下。馥郁的桂花香中書聲瑯瑯,充滿了詩情畫意。學生在得到老師的允許后,輕輕搖著桂花樹,花瓣從空中紛紛飄落下來,真下起了“桂花雨”……那教育景致是多么美好。我想,多年以后,也許小學里的許多事情孩子們都漸漸淡忘了,但是這“桂花樹下的《桂花雨》”會深深印在他們的腦海里,因為這樣的課堂很有趣,這樣的語文很詩意,這樣的教學很有生命的溫度。
我們打破了思想的樊籬,大膽整合課程內容,改變教學方式,打破教學時空的限制,努力去追尋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例如,組織了一至三年級線上線下聯動的“雙教師”英語情境教學的實踐研究;整理了小學科學教材中所有的植物,把它們種植到“智慧學農園”,開啟了師生“田間課堂”;安裝了氣象觀測儀,學生每天監(jiān)測天氣并記錄在氣象日記本上;參照泰順縣獨特的風光風俗,組織開展了橋、茶、湖、嶺等十二個主題的研學活動,形成研學報告……讓課內和課外連成一條線,學習和生活形成一個面,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鼻嗖莞嗵帲瑝艋妹篮?,詩意十足,令人神往。我們都是教育的追夢人,追尋更綠色、更詩意、更美好的教育景致,也在打破固有的思維樊籬,努力追尋教育的另一種可能,而“花生地里的《落花生》”就是我們尋夢的開始……
(作者單位:浙江省泰順縣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