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開啟了新的發(fā)展歷程。作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當代實際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chǎn)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完善。但無論如何創(chuàng)新,其基礎都是在哲學創(chuàng)新之上進行的。因此,只有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創(chuàng)新維度,才能真正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文將從唯物論、認識論、方法論以及唯物史觀四個維度分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創(chuàng)新,旨在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哲學思想
現(xiàn)如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詮釋已不再是某種單一的思想或理論,而是將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等各種哲學要素進行了高度的融合,這是劃時代的進步,是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入到具有抓客觀、重實踐、講辯證、重歷史等特征的時代,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自覺和發(fā)展邏輯。為了更深入習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文將其底層邏輯——哲學基礎進行多維度剖析,以期為讓更多人可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一、唯物論維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問題導向
思維和存在誰為第一性的問題是走進哲學便會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更是近代哲學長期探究的最主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秉承物質第一性原則,提出“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思想,即長期堅持的唯物主義原則,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基石[1]。大廈的基石一旦奠定,其他思想也正是由此為出發(fā)點,提出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客觀實際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是這樣具有先進性的思想,才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從一開始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將實事求是為踐行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作風”和“方法”,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上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從而獲得最終的勝利。繼而將馬克思主義精髓定義為實事求是,最終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發(fā)展的首要方針。而后是我黨將思想路線指明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自此之后則將求真務實定為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現(xiàn)如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帶入到了新的高度,要求要實事求是地把握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歷史進程,以解決和回應現(xiàn)實問題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幫助億萬同胞排憂解難為己任,自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之后,實事求是的觀念始終運用于我國的新思想、新觀念,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同時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靈魂,我黨先進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
二、認識論維度:知行合一的認知規(guī)律和實踐品格
知行合一不僅僅是是馬克思主義認知規(guī)律和實踐品格的集中體現(xiàn),在我國傳統(tǒng)哲學當中通常長期存在。尤其在改革開放以前,“知”與“行”的關系被寄予了新的詮釋,批判性繼承傳統(tǒng)的執(zhí)行觀,成為實踐出真知的典范。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更是進入到了實干家的時代,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取得新局面。自此之后“知”與“行”的辯證統(tǒng)一得到新的發(fā)展,知行合一已成為助力我國全面實現(xiàn)深化改革的重要推手。現(xiàn)如今,各領導班子更是被要求要始終堅持知行合一,要牢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硬道理,要穩(wěn)扎穩(wěn)做好工作,踏踏實實為民辦事,杜絕一切形式主義,要人人爭做實干家。
三、方法論維度:對思維方法的整體謀劃和靈活運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沿襲至今且還在發(fā)展,是因為它不僅僅有理論高度,更是有方法貫穿始終。它的科學性和實踐性讓它相比其他教條主義的思想更能改變世界、創(chuàng)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在能在中國變成現(xiàn)實絕非偶然,是因為無數(shù)革命先驅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化為具有理論形態(tài)并與當時中國的國情和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讓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實踐化、革命化、大眾化[2]。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將哲學與戰(zhàn)略進行了緊密的結合,將方法論帶入到新的高度。各級政府要站的更高、看到更遠,要提出更具有全局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要讓方法論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從而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切實收益,推動中華民族走向更大的繁榮。
四、唯物史觀維度: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關注的價值即為實際活動中的人。中國革命和建設初期,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并結合中國當時的國情我們黨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路線[3]。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被開拓創(chuàng)新、穩(wěn)中求變,在沿襲前人正確的方法和思想的基礎上,批判性的繼承和發(fā)揚了唯物史觀的根本立場,并結合新時代中國所面臨的風險與考驗,將群眾觀點轉化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我國高層領導人會議中也是不斷強調人民群眾推動黨和國家前進的重要動力,依靠廣大人民的力量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而提出了人民中心論,各級領導班子只有時刻牢記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潛心為人們群眾做好事、做實事,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才能依托人民群眾的力量實現(xiàn)新中國宏偉藍圖。
結語:
綜上所述,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迎來了新的發(fā)展。不論是其中實事求是的理論基礎,還是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或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志的方法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真正的哲學都是那個年代的高度精煉的精神文明。只有潛心學習、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將這些精華為自所用,才能帶動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覃正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新探[J].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8,11(6):41-48.
[2]李勇強,倪志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哲學思想的方法論特質探析[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97-101.
[3]王麗梅,唐忠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意蘊[J]. 大連干部學刊,2016,32(4):17-20.
作者簡介:姓名,趙育巍,性別,女,出生年,1982籍貫(吉林省敦化市),學歷( 碩士)現(xiàn)在職單位(中共遼陽市委黨校)職稱或職務(哲學教研室副主任,講師 ),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共遼陽市委黨校 ?125000)